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鸿章 《武当》2005,(7):45-47
十、辟谷食气和胎息老子在第五十九章说:“治认事天莫若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这段经文,世之释老者,只有王弼之释是正确的,王弼之注单刀直入,干净利落,曰:“早服,常也。”何谓“常”?老子说:“知常曰明”。张伯端《悟真篇》云:“归根复命即常存”。这  相似文献   

2.
孔德 《武当》2012,(5):48-50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相似文献   

3.
老子有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非常深奥,很难理解,因此也有好几种解释。其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可以说得出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还有一个通俗的解释是说:第一个道指的是可道的道,也就是可以操作的,但老子的话主要说的不是这种可以操作的道,是高级的道。高级的道是抽象的,只在原则上指导而不能照着操作的,更确切地说,它指的是人在潜移默化中所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道琼 《武当》2012,(7):37-39
三是仅就字面意思诠释《道德经》,误解最多。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未知其名,字之日道。吾强为之名日大。"即是说:老子勉强称名的"道"、"大(道之别名)",是先天地而生的实"物"。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是化育天地的基础和根本。而不是虚无,更不是呓语。《皇人经》云:"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而不守神以却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佑于天神,止  相似文献   

5.
高东祥 《中华武术》2007,(10):55-55
太极拳很简单,也很难练。要想练好太极拳就必须有一个好的老师,还要有一定的天赋,再有自己的勤奋苦练,一定能达到登堂入室之境界。在练习太极拳中要做到"三个明白"。第一谓之"心明";何谓"心明"?就是心里要"明白"。不管初学者还是练习数年、数十年的太极拳练习者,都要做到"心明",要明白太极拳的理论和她的运动规律,明白自身练习中已经解决了  相似文献   

6.
胡鸿章 《武当》2005,(4):53-56
六、玄关初现《老子》二十一章中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这一章老子记述了在还丹之初的玄览景观,丹士证得玄(?)一窍的初现,圣婴降世露面的正果,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根"在哪里,证得了还我命宝的正果。由于天机不肯轻易泄露传人,故本章文简而意藏,是以非证得此正果者,非真师口授心传,多不能识其真诠。  相似文献   

7.
林书立 《武当》2011,(12):47-49
老子不但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养生家。《史记》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益寿也。"司马迁认为,老子的长寿得益于他的"修道"。《列仙传》也说:"老子好养精气"。在《道德经》中,老子不但提出了"道法自然"、"少私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学校体育:您的办学理念是什么?结合办学理念您又想打造怎样的学校?吴瑞杰:我校办学的核心理念是"明德至善,笃行于雅",校训是"日行一善,雅行天下",学校开展的是"善雅教育"。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善,是教育  相似文献   

9.
李滨 《武当》2005,(1):30-33
绪言 "太极"一词,据现存文献,始出于《庄子·大宗师》中,老子说,道"似万物之宗"。许由称道为"吾师"。是大宗师,即"大道"之代名词。庄子依据老子学说而阐明"道"的全体大用,称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里,"太极"的词义是本义,即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10.
清浊动静图9.清浊动静图大道生一气,一气中分阴阳。阴浊而阳清,雌黑而雄白。知其自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乃为内外兼备、性命双修。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则无滞无碍,气息归根。10.涵养本源图千圣一心,万古一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本原即真心,心为君,君安则形体平和,疾患不生,故气功修持的源头在于修心,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儒、释、道三家也共同将修心视为根本。涵养本源有多法:其一为观窍:儒家称"灵台"窍,道家言"灵关"窍,佛家讲"灵山"窍,皆指同一心源。眼要常观,耳要常听此窍.舌要常…  相似文献   

11.
舒佑辉 《武当》2013,(5):15-17
有人说,练太极拳"不在气"。其理由是《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那么,练太极拳真的"不在气"吗?一、什么是气(一)老子、庄子论气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幼儿不受七情六欲的干扰,可保人之先天"三宝",阳气充沛,生机蓬勃,致柔之极。太极拳修炼有术者,可"老来练得孩儿体"。老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宇宙间,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二气。二气交合变化,阴阳消长,阴息阳生,阴阳和合。故庄子曰:"通天之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见《庄子·知北游》)。"气"是宇宙的本体,就是道。也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自然力。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缩影,谓之小天地,"人之  相似文献   

12.
自古有言:千两黄金不卖道。圣人以道为体,以德为用。德之为用,经常者有三条。即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的"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相似文献   

13.
温冰 《武当》2014,(8):40-43
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是老庄哲学,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而“道反”是老子的一个重要理论。老子认为,“道”能产生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而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反”,亦即《老子·四十章》所说的“反者道之动”。道反的运动规律有两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试图以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为基础,阐述跆拳道修养论。老子《道德经》中所谓的“道”,具有“自然无为”“不争”“朴素”等特征,认为具有这些特征的“道”可作为跆拳道训练的指导方法。首先,以“损”为原则的跆拳道训练应该消除社会或人类赋予跆拳道训练中强制的人为目的,通过“损”的训练寻找自然规律的要求,减少自身损伤,更能让自身朝着“道”的状态回归,寻找跆拳道的本质 ;其次,以“和谐”为原则的跆拳道训练,就是要放下,领悟世间真理,做到“不争”,不争的心态可促进跆拳道水平的提高与发挥 ;最后,以“知常知和”为基础的跆拳道训练,即在训练中遵守自己的内心,保护自我,摒弃华丽的动作以及争强好胜的心态,达到了这种心态才能够让跆拳道项目回归这项运动最初的本质——防御性,如此才能达到跆拳道项目的训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问花之道     
正中国自古就有问道的传统。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几近于朴素:"道,事物之行径,道法于自然",由此,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为万物之本,而万物体现自我的本性就是"德",德由道生,是道在万物上的体现。如此说来,问花,其实也是问道。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在《殿前欢》中有问花一节:"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  相似文献   

16.
黄国钧 《健身科学》2010,(10):11-11
入静是儒释道医各家都很重视的养生方法。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可长生”(《庄子·在岩》)。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养生观,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为修道根本。佛家主禅定,  相似文献   

1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历经历史长河。至今仍为人们注目。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其以"道"诠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高级工艺美术师黄宝庆创作的寿山石雕《道家始祖——老子》,以自己的创作"悟道",通过寿山石雕新的表现手法,传达出当今寿山石雕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8.
方瑛 《武当》2009,(12):42-42
在老子著《道德经》第二十章里,有“绝学无忧”之说。日前,笔者曾在某电视台知识讲座节目中,听到主讲人针对这句经文解释说:不学习,就不会产生忧烦。其后,也未做出延伸解释,便含糊地匆匆带过。如此,不知是给老子脸上贴金,还是抹黑。笔者想起,以前也曾有人错误的领会:“绝圣弃智,利‘民’百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及“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  相似文献   

19.
郑志鸿 《武当》2005,(6):32-32
长寿是每个人都向往的,是人类共同的课题,是人生最难表述的话题,所有热爱生命的人都必然以长寿做为人生最大的乐趣,科学也好,医学也好,如不能使人长寿都称不上真正的科学,都存在着某种相同意义的缺陷,只有达到了长寿的结果,才是人类最伟大的东西。这个东西叫什么并不要紧,可他叫什么都似是而非,中国古人发现并传承了长寿的密秘,称其为道,得道者必长寿。因而,道是最伟大的科学,也是最伟大的医学。然而,有几人知"道"呢?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这就是人类的  相似文献   

20.
背后有鬼 常听鬼故事的人都谙知一个吓人的俗套:故事开篇就是深夜老宅、荒村野店之类,一派恐怖诡异,却并不见有鬼,正自悬疑之际.忽听背后一个冰冷的声音道:“你看我是谁!”——讲故事的人已经面目狰狞地站在自己背后。 能被人反复爆炒,落成俗套的东西多为经典,而此种把戏的经典之处就在于:1.鬼在故事的末了才出现.2.鬼在人背后。 早些年,港台流行鬼片,一窝蜂的拍,最后闹得一部电影处处都是僵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