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金刚养生功”又称“金刚养生功八势”,源自少林大金刚拳的“内功法”。可在“丹田”功基础上练习此功。拳法主张“入寂禅修,拳禅一体”,也就是通过锻炼,达到内、外功夫的统一,意念、呼吸、劲力三者合一,通达一体,充实拳法击技。此功法具有技击、健身、养生三大功效。其功法简洁易行,神形兼备,效果显著,近年来深受武术爱好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少林五行八法拳源于宋末元初的“少林大金刚拳”明末清初与秘传于少林寺的“五拳”相结合,经数代传入逐步完善,至清末成为独特北派风格的少林五行八法拳。 其内容有108势、72势少林五行八法学,少林大金刚拳,十八罗汉掌三部拳法:少林十大功法中国秘传长寿功两部功法。此外,还有少林镇山棍、步战刀、提炉枪、紫微棒、金刚大刀、金锤刺等器械套路。  相似文献   

3.
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继《少林大金刚拳》连载完毕后,于2008年第1期推出中国少林著名拳法——少林五形八法拳(第二路72势)。原“第一路108势与实战术”已于1983年在《中国武术》(英文版)、《武术健身》《中国体育》连载,得到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好评。此拳共分四段,其结构严整、技法精湛、风格古朴、动势强悍,实战技术简洁、全面,实用性强。 此拳法由北派少林拳名家、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会长秦庆丰先生主笔,动作照片仍采用三十年前作者原照,并加以图解、技术要点提示,及实战用法说明,从研修与自学角度便于读者较深层次地理解、诠释拳术内涵,提高少林拳法的实际演练能力和技战水平。  相似文献   

4.
秦庆丰 《中华武术》2006,(12):I0003-I0003
“大金刚气功”是少林大金刚拳“内功法”中较为重要的气功练习法,它是以“八大金刚”的动势、姿态为基础,融合“意气相合,气力通达”的气功法锻炼,而形成的八种动作练习,所以世称“金刚气功八势”。少林大金刚拳属北派少林拳法,以“拳禅一体、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功法相济”为中心。因此,气功法的训练为强健体能、增强拳法与实战技能的有效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功法基础。“大金刚气功”的练习,强调自身意念、呼吸与劲力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坚持长期拳法、气功锻炼,掌握科学、适宜的原则,不仅可以相应提高武术运动所必备的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达到“体用兼备”的效果,同时又可改善人体气血的运行、经络的顺通,对改善因疾病、伤患等引起的不良状况均具有较理想的康复作用,因此近年来深受武术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继《少林大金刚拳》连载完毕后,于2008年第1期推出中国少林著名拳法——少林五形八法拳(第二路72势)。原第一路108势与实战术已于1983年在《中国武术》(英文版)、《武术健身》《中国体育》连载,得到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好评。此拳共分四段,其结构严整、技法精湛、风格古朴、动势强悍,实战技术简洁、全面,实用性强。此拳法由北派少林拳名家、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会长秦庆丰先生主笔,动作照片仍采用三十年前作者原照,并加以图解、技术要点提示,及实战用法说明,从研修与自学角度便于读者较深层次地理解、诠释拳术内涵,提高少林拳法的实际演练能力和技战水平。  相似文献   

6.
秦庆丰 《中华武术》2005,(11):24-25
少林大金刚拳(又称“金刚罗汉拳”)是我国北派少林拳法中较为古老且具有代表性的拳种。其完整的体系,丰厚的武学内涵,独特的技术形式,简洁实用的自卫临战效果,以及较高的武术史学研究价值,均使其立于中国传统武术之林,并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童旭东 《武当》2010,(7):31-33
目前中国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中国武术作为个人的能力体现,所能达到的最高境地的标准是什么?八十六年前,素有拳圣之称,并被当时武林公认为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老先生,以他自己一生的武学经历,在其名著《拳意述真》中作了明确的回答,即拳与道合。  相似文献   

8.
吴宪民 《精武》2008,(4):24-25
问:通背拳在内家拳中的地位用恢复吗? 答:“内家拳”的名称并不科学。通背拳术派生的历史,本身就因区别清代黄百家将武当松溪派六路、十段锦原母拳改称“内家拳”.才引发用母拳的练功法则:“通背”二字,改母拳另称“通背拳”的。然而。自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百家著《内家拳法》以来,“内家拳”单指的狭义拳名,经百年沧桑流传,已成为拳种分类的广义代名词。  相似文献   

9.
刘绥滨 《武当》2009,(1):4-5
一、传统武术的春天到来了吗?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武术活动,可谓热闹异常,自1980年代全国大规模武术挖整活动起,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全国范围内挖整出了百余个门派的武术拳法,相应汇编出了武术拳械录像和书,全国也出了《中国武术名人辞典》、《中国武术拳械录》等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0.
毛敏 《精武》2009,(7):68-69
太极功夫是如何获得的?有没有神秘的内功?明师是如何教学、训练学生的?太极拳是不是只有老年人才去练?我想这诸多问题是许多拳友都想了解的。今年“五一”长假期间,我与两位好友结伴,带着我11岁的儿子张俊硕及好友6岁的侄子杜灏赴菏泽学拳,此行不仅解决了这些问题,更让在《由央视春晚行云流水引发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的那位朋友亲自感受到了太极功夫的神奇。  相似文献   

11.
少林大金刚拳的学习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过长期认真、刻苦的训练;不能仅凭个人的一时兴趣来学习,也不能好高鹜远。很多有成就的武术家,虽一生博采众长,一专多能,“法外求法”,但细心观察,往往在博取同时,都能“独专一拳,独守一法”,刻苦钻研而获益终生。所以从专注求精的角度讲,真正练好一种拳术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12.
路迪民  赵廷铭 《武当》2006,(3):27-30
杨式太极拳祖师杨禄禅赴京授拳的历史。是杨式太极拳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主要一条,就是杨禄禅在瑞王府(或端王府)授拳之说,拳界对此还出现一些不同看法。近年来,我们就杨禄禅赴京授拳的历史,特别是瑞王府授拳之说,翻阅《清史稿》及《爱新觉罗家族全书》等资料,对杨禄禅赴京授拳的脉络及瑞王府授拳之说法,进行了详实考证,诚望同道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3.
张宝银 《武当》2009,(4):20-20
王宗岳《太极拳谱》包括:《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五篇拳论。这五篇拳论,相互关联,相互照应,自成系统,形成整体。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谱》,不可将这五篇拳论分离与割裂开来,不可将王宗岳《太极拳谱》与后学者的《拳论》混为一谈。为便于对王宗岳《太极拳谱》的系统研究,笔者现将王宗岳《太极拳谱&;#183;指要》串而述之如下,并据此提出些许思考,与同好共思共勉。串述中,夹以笔者个人少许体悟,不妥之处,望指正之。  相似文献   

14.
王志远 《武当》2004,(12):15-17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内家拳以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强弱对胜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太极长拳考     
吴伟 《武当》2023,(1):42-43
<正>在《太极拳释名》中有一句话——“长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近百年来,人们对这句话很困惑——“长拳”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杨澄甫在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道:“太极拳之顺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那么,“长拳”是一种秘传的架子?还是形容太极拳套路很长?“涛涛不绝”是指练拳的时候要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断?太极长拳与太极拳有什么关系呢?在解答这些疑问之前,我们先看下面二个拳谱中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翟肇松 《武当》2008,(1):24-25
近观《武当》2003年第12期《大成拳精义揭密》专辑,笔者对其中几篇文章中的提法深表疑惑。因此,以下就其中的一篇——《拳禅不二——王选杰拳学思想初探》(以下简称《初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笔者不才,谬误之处,敬请识者赐教!  相似文献   

17.
水火居士 《精武》2008,(6):43-43
时下形意拳界普遍认为,劈拳是形意拳的母拳。此说发端于姜容樵先生的《形意母拳》,时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后经形意拳传习者的大力宣传,乃至成了今日形意拳界的共识。我个人认为,姜容樵先生的母拳提法,基本上是照着刘奇兰、张占魁的说法讲的:李老能才是劈拳母拳说的鼻祖。把劈拳作为母拳是李老能对戴家心意拳横拳为母拳的大胆改革。  相似文献   

18.
春雪荐书     
《新体育》2010,(10):78-79
《连手道》人民体育出版社 热度:★★ 内容简介 连手道是少林绵张拳、鹰爪翻子拳和九宫八法十二雁合手提炼出来的技击精髓,是鹰爪拳的高层次功夫,所以不是武功功底深厚者再练此拳.不能达到登峰造极之地步。  相似文献   

19.
程元江 《精武》2008,(7):58-58
我是《精武》的老读者,从《精武》杂志创刊至今,我每期必看必读。陈平秋先生的多篇文章在《精武》杂志上发表后,我对余拳、苏派功夫着迷了,但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陈先生讲的余拳、苏派的故事,很是惊、悬、奇、疑。  相似文献   

20.
蒋良 《武当》2010,(5):10-10
阳湖拳,又称“常州南拳”,是江苏省唯一的地方拳种,极具常州特色。据《武进县志》记载:“徒手,器械武术在县境流传甚早,尤其是常州南拳(阳湖拳),它源出道家,创发于宋末元初,有700年的历史,500多种套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