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800米跑的特点及其训练手段进行了生理学剖析,提出充分挖掘磷酸原供能潜力,延长糖酵解供能时间,提高有氧代谢供能质量,重视提高产生乳酸的能力、耐受乳酸的能力和消除乳酸的能力,可在短期内突破800米跑成绩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液有形成分某些指标对足球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比较不同有氧能力运动员联赛期间血液有形成分变化特点。方法:测定18名足球运动员联赛前和联赛中期血液有形成分指标;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方式,测定联赛前反映最大有氧能力的相关生理指标。结果:1,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与最大摄氧量显著负相关。2,联赛中期,一般有氧能力组运动员血液有形成分变化比优秀有氧能力组明显。结论:1,血液有形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运动员有氧能力。2,优秀有氧能力运动员对足球联赛大强度运动适应能力强,生理反应较平稳。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以往800米及其长翼项1500米归为中距离跑是不够科学的。400米、800米、1500米跑的供能比例随运动成绩的提高,无氧供能的百分比增大,有氧供能的比例减少,短翼项400米与800米在供能形式和特点上比长翼项1500米更趋相似。提出应建立800米跑的独立训练体系,提高800米成绩的突破口应以发展400米速度为主,可让400米跑运动员兼跑800米。  相似文献   

4.
揭示武汉男子职业足球运动员有氧能力现状及对不同水平足球运动员有氧能力差异性的研讨,旨在为科学评定我国足球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训练方法的实用价值及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有氧能力的现状水平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以湖北武汉职业足球俱乐部一队(2004年度中国甲级职业联赛冠军已晋升为中国超级职业联赛球队)的18名球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方式,测定反映最大有氧能力的相关生理指标.武汉男子职业足球运动员递增强度运动时有氧能力的测定及分析比较.武汉男子职业足球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时测定的反映有氧能力的生理指标数值低于大量文献报道的国内、外优秀球员水平.  相似文献   

5.
400米跑改跑800米的主要问题是切实地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同时继续进一步发展无氧耐力。而战术上的考虑和意志力则是成功地转变所需要进一步要求的素养。  相似文献   

6.
6周浅水跑训练对有氧能力及1500 m跑成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晖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5):87-91,115
水中跑是水中有氧训练的主要方式,目前常见的形式包括深水跑、浅水跑和水中跑步机跑.通过对18名大学生运动员为期6周的浅水跑与陆上跑有氧训练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浅水跑训练是一种低冲击有氧训练方式,与陆上跑动作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产生与陆上训练相媲美的心肺反应,改善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维持其陆上跑成绩.对于运动员来说,水中跑有氧训练不是一种附加的训练刺激,而是以恢复或预防受伤为目的,既可避免过度训练或损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可作为日常训练的辅助/交叉训练,弥补陆上有氧训练的不足,为健康运动员及进行康复性训练的运动员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一、高原训练的意义高原训练能直接刺激运动员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员耐力,增强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因而是有氧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中长跑通过高原训练,通过外部环境对运动员施加一定的压力,让心肺功能得到提高,是训练成败的关键。但是,缺乏科学性的高原训练,非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而可能对训练、运动成绩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现代竞技体育训练中,应该做到高原训练科学合理,能够对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起到积极的和正面的作用。以上所说的高原是从海拔1600米至2400米,其中海拔1800米——2300米为最佳高原训练高度。  相似文献   

8.
提高足球运动员有氧能力训练手段的生理学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对足球运动的技术特声、和供能方式进行了剖析,指出提高足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主要是提高心血管耐力而不是持续跑的肌肉耐力。首次提出有氧能力的提高要结合足球运动的特点,采用某些无氧训练手段去发展。  相似文献   

9.
800米赛跑属于次极限强度的项目,有氧能力占相当的位置(根据夫·苏斯洛夫资料分析是55%),无氧能力应建立在有氧过程的基础上。所以,高水平800米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是属良好的。一、二、三级的800米运动员所需要的有氧能力一般讲是8000米,因为有氧能力是在8——20公里范围内呈现的。经反复分析资料证实,800米成绩和有氧能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有其特殊性的。三级运动员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0.479,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竞技水平及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差异,探讨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特征与规律,为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评定及训练安排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参加全国女子大学生排球联赛的32名优秀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利用跑台和功率自行车等仪器,对受试者进行有氧递增负荷和30s最大极限负荷运动。在测试过程中,分别记录运动员有氧能力相关气体、功率和血乳酸指标及无氧能力相关功率和血乳酸指标等,并对运动员各阶段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显示,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整体有氧、无氧能力与其他耐力、爆发性运动项目的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竞技能力、竞技水平、竞技成绩的不断提高,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表现出较高水平;通过有氧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运动员VO2max、HR、BLA、Pmax、无氧乳酸阈等指标动态变化规律,显示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心肺能力、负荷强度、耐乳酸能力等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最大极限负荷运动过程中运动员PP、AP、PD、BLA等动态变化规律,显示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绝对力量、力量耐力、速度耐力等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存在位置特征,有氧能力特征大致表现为:副攻>二传>接应>主攻>自由人运动员;无氧能力特征大致表现为:1)无氧磷酸原供能特征为:副攻>自由人>主攻>接应>二传运动员;2)无氧乳酸供能特征为:主攻>接应>二传>副攻>自由人。研究提示:排球运动员训练时应该遵循自身专项位置特征,制定符合专项能力的生物能量训练方案和计划,另外,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训练时应加强对主攻运动员能力的培养,在制定战术体系时主攻运动员应多参与战术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