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赵继勇 《体育世界》2009,(7):105-106
要想打好乒乓球,必须懂得如何正确发力,真正掌握击球发力原理,才能打起乒乓球来显得富有节奏感,如行云流水一般。正确的发力要有放松、身体协调、正确的击球动作和握拍等因素构成的。球的前进速度和旋转强度是通过力量作用于球表现出来的。懂得如何正确发力,才会增强球的速度和旋转,就会在实战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1.起跨腿发力时机不当,起跨角度偏大起跨腿蹬伸的方向取决于蹬地角的大小,为了获得较大的水平速度,起跨角在68°左右为宜,一般不超过70°。要想控制好起跨角就要把握好发力时机,发力过早,起跨角度就会偏大,形成跳栏,其结果是延长了腾空时间,降低了水平速度。若发力过晚,起跨角就会偏小,而发生碰栏现象,同样会影响速度。肌肉发力的时机要恰当,但发力的意识要稍早些,在身体重心刚刚超过支点时,就应立即发力。纠正方法:(1)加强力量练习。力量练习的目的应该是预防损伤以及增加主要作功肌群的力量和辅助作功肌的等张收缩力量…  相似文献   

3.
经常进行武术骰练的人都知道,“劲”从拳术术语上讲称“拳劲”“爆发力”。所谓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站桩、试力,走步,发拳等训练都是为发力做准备的。所以,我们练习发力,确保有力可发,就必须要通过站桩、试力、走步等内容训练,待有一定基础后,才能专门从事发力的练习。发力是站桩、试力、走步等内容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把力发好是不容易的。意拳的训练要讲究科学性,要系统地按照意拳的训练方法训练。例如“站桩”既能培养浑元力又是拳术的基本功;“试力”就是把站桩所求出的力量,通过放大和移动进行强化,把力试出;“走步”是意拳的实战步法,要求身法、手法、步  相似文献   

4.
反手搓球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在练习反手搓球时,必须要掌握的还是摩擦和发力两大部分。通常,搓长球比较容易,因为我们的击球动作相对较大,摩擦和发力都比较充分,在搓球的过程中容易调节;而搓短球的难度较高,因为我们首先要。  相似文献   

5.
近身与发力     
一、近身 李小龙:”我的全部武功精粹就是两点,近身与发力。”发力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力量、速度、打击部位、发力距离等为至要,其中的发力距离为重中之重。发力距离过远,打到的时候,对方受力不大,徒有力量和速度;发力距离过近,发不出大力,空有一身力量。为了创造一个最佳的发力距离,有时要向前贴近对手,有时要向后远离对手。看李小龙的打斗视频,有进有退,进退迅速,时而贴近对手,时而远离对手.目的之一就是创造一个最佳的发力距离。  相似文献   

6.
李晋  赵晖 《乒乓世界》2007,(8):86-87
对于进攻型选手来说,要做到全方位进攻是必须具备的能力。高水平运动员可以抓住任何一个机会果断上手,从而占据主动。抢拉半出台球的技巧性很强,需要运动员对来球轨迹的判断十分精确:在击球过程中,要掌握好发力方向和力量的调节。由于抢拉半出台球不像拉前冲弧圈那样容易发力,所以在击球时就更要注重落点变化。  相似文献   

7.
黄梁温 《武当》2008,(4):20-21
心意六合拳在实战中要“身成六合,整体发力”,是以整体动作攻击对方。 心意六合拳合打技法是在出手发力攻击瞬间,我方或以肩胯,或以手足,或以肘膝同时出招攻击对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使对方处于我整体攻击范围之中。下面举例示范。  相似文献   

8.
大家对正手弧圈球技术并不陌生,这项技术的威力强劲,具有超强的攻击力。我们在运用弧圈球技术时,必须要根据来球的情况采取变化,不能贸然发力。我们青说弧圈球的稳定性好,这是因为我们在拉球时通过摩擦制造弧线,可以在不同的击球点通过改变摩擦球的部伯和发力方向调节弧线。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05,(7):86-87
王励勤的心得 以前的板,不发力时综合表现不错,但自已发力的时候,表现就弱一些,而目前的新板无论发力还是不发力,都能达到自己希望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0.
浅析挺举上挺技术动作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调查法对国内外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挺举上挺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挺的关键所在是预蹲动作,在预蹲过程中应保持身体重心与杠铃重心垂直向下运动,而且要迅速地由预蹲中的制动转为上挺发力。制动是预蹲与发力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制动时应做到尽快地由预蹲的退让性工作转化为发力阶段的克制性工作,这是上挺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于深金 《武魂》2013,(5):27-27
笔者试图从物理力学的角度来解释大成拳发力。着眼于不同重心移位的放人发力,有类属于运动能量等量传递的夺位发力,就像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后产生的惯性力。有源于流体力学的松紧波浪之力一一身涌发力。有着重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身手互争的拍皮球发力。三者既有一气呵成、又有分别突出的运用特点.更有铀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直拍快攻打法推挡技术以及握拍方法,本期介绍直拍快攻选手如何运用发力推挡以及推侧旋球,这也是直拍快攻在比赛中制胜的关键。 发力推挡:在推挡的基础上加力,是推挡技术中攻击力最大的一种。要想发力推,就必须要有发力距离,也就是说球与球拍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引拍时,要靠近腹部,才能把距离拉开。击球点应该在球的高点前期(图片  相似文献   

13.
冠霞 《武当》2010,(11):36-36
所谓陪形,就是把握对方的形体运动、兵器长短、发力趋向和运动轨迹。只有练好陪形功夫,才有可能谈探劲和发力。否则,如果自己在与敌交战时,连对方的兵器走向都无法把握,又怎能去探对方之劲。故实战之要,陪形为先,无论外家内家,无不如此。剑器实战,因其且轻且短,变化多端,故陪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一、翻发力中各种关节如何形成杠杆 1、发力动作利用杠杆原理主要目的在于,发力时能够集中持续用力,使杠铃离开发力点后能持续向上运动,最后到达两肩两锁骨上。通过发力使杠铃加速持续向上运动,这一过程是一个用力过程,应用杠杆原理是最直接省力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舒红云 《武当》2001,(1):34-35
身法运动的意义身法运动又称之为身法轨迹或脊椎运动。脊椎运动在拳学发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就有“力由脊发”的精辟论述。但是许多人对脊椎发力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脊椎发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今,轨迹拳学把脊椎的运动规律和方法明明白白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使脊椎运动成为人人可以从理论上讲得清,在实践中用得上的技术。从而使拳学运动更加趋于完美。脊椎发力通常称之为身腰发力,身腰发力历来是拳学界的首要机密,诸如寸拳、寸劲、穿透力、贴身发力、抖飞人等等这些令人神往的功夫,无不得益于身腰的瞬间一抖。  相似文献   

16.
拳术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身体结构发力。这里所说的身体结构发力一定与身体形态有关,观看了很多拳术的对抗表演,笔者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不管哪一种拳术,它要有闪光点和神韵,这都离不开武术者对于身体结构及其发力组合的研究。身体结构发力其实就是采用对抗中各进退身体条件及动作结构姿势,作出最有效、最大潜能的动作力量爆发。  相似文献   

17.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3):110-113
上次我们简单介绍了正手攻球的技术动作和基本要领。初学者在学习正手攻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掌握一项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在练习正手攻球的过程中,体会击球点的概念,体会重心交换的感觉,要掌握转腰、收前臂,找到腰手合一的感觉。 在不同的击球点击球,其技术动作是不同的,比如在高点击球,发力方向更为向前;而在低点击球,发力方向要更为向上。此外,在正手攻球时,转腰和收缩前臂几乎是同步的动作,不要前后脱节,要在收缩前臂的过程中去击球,击球之后要迅速还原,养成连续击球的习惯。在训练方法上,多球训练可以更好地巩固技术动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球来练习步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水平的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动作技术效果的各项指标的差异,为一般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安排、缩短差距提供可针对性参考意见。方法:采用Vicon红外动作捕捉系统、2块kistler测力台和1块测力靶以及同步设备,对优秀组和一般组共16名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技术动作进行比较分析。选取峰值拳速、接触拳速、拳速衰减率速度指标3个、冲量、峰值力量、相对力量、发力时间、发力率、发力指数力量指标6个、后脚峰值力量、峰值力量时间、快速发力指数指标双脚发力指标3个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优秀组和一般组在接触拳速和速度衰减率指标差异极显著。测力靶数据6个指标差异显著,下肢测力台指标中,后腿峰值力量/体重以及后脚发力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后手直拳技术动作效果要实现专项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特征,重点在后腿积极启动力量,以增加出拳速度和有效击打的"刚性连接结构"为目的的抗阻专项力量训练设计是教练员提升一般运动员后手直拳技术动作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梁焕枝 《精武》2008,(12):52-53
古劳咏春拳自梁赞祖师传下来只有散手和对拆法。散手初学只求练准不主张发力。待技法达灵变后,则要练发力和技击心诀之“来留去送,你上我下,高接低攀”打法,其中包括手的长桥长手。中短桥手,以及上、中、下侧身前、后打法,目的是要习者适应全面打法.待功技深厚后则应根据每个人所擅长的和其自身的特点来重点练习手法,是留是送,还是抢攻……任由精选,这时应是万法归一.返璞归真的打法,  相似文献   

20.
韩起 《精武》2004,(3):38-39
前言在2003年第10期的《精武》上,笔者曾讲解过“八极拳连续发力的关窍”。在那篇文章里,我是把单手与双手的连续发力合而述之的——以单侧连发为主。现在我要继续的话题,则是专门探讨左右手(肘)如何快速衔接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