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隐性体育课程及其教育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隐性体育课程的概念   “隐性体育课程”是相对于“显性体育课程”而论的,即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体育课程之外按体育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体育教育目标进行设计的校园体育文化要素的统称。其含义:   第一,隐性体育课程属于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中除显性体育课程之外的所有体育文化要素。   第二,隐性体育课程较偏向于非学术性。但它并不完全排除学术性内容,例如,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科普读物、体育宣传等,其内容明显具有学术性。   第三,隐性体育课程必须是有目的地规范设计的。它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应有明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作者群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谈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2003-2006年在体育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及其部分从事体育教研的群体进行了调研分析,讨论了我国体育科研作者群体从事科研的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并将作者群体划分为3大类型.在显性因素方面:现阶段我国体育科研作者群体主要以高校男性教师为主,职称、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学历水平显著提高;体育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隐性因素方面:作者群体的研究目的存在较大差异;论文发表频率比较合理;研究方向的稳定性有待于提高,而且选题主要集中于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社会学领域,经验总结和阶段性成果较多,多领域、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偏少;作者群体的整体研究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3.
作为课程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阐述了体育教学中所具有隐性课程的载体以及在体育教育中实施隐性课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浅谈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与体育隐性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课程对学生影响方式的不同,我们可将体育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重视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以及促进体育隐性课程建设,对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只注重了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结构的改革,而忽视了学校改革在体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为推进体育改革科学、顺利的进行,笔者在分析学校改革在体育改革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学校,从高校自身的显性、隐性两部分改革空间入手,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进行了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李伟 《体育学刊》2002,9(4):67-69
对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承担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全国性重点课题的3所高等院校,两年来实施体育素质教育课程实践影响大学生体育动机强度的变化效果进行了统计学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体育素质教育,对促进大学生锻炼动机强度在深层次、多结构的良好变化发展方面具有显性意义,大学生体育动机强度正趋于理性化、个性化和整体化的全面发展完善阶段,已基本奠定了学校体育的多元化教育基础,具有较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论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课程的影响方式,将其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只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了隐性课程及其资源的开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比较深入地探析了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及途径。  相似文献   

8.
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陈琦 《体育学刊》2002,9(6):12-14
终身体育思想给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空间,要突破原有的只重视运动技术、运动能力的评价体系,把学生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确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操作上将显性与隐性、过程与结果、起点与进步评价相结合,对大中小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指标和权重有所侧重,切实提高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华卫 《体育学刊》2007,14(8):88-91
为探讨大学生体质状况、体育生活方式以及两者相互关系,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生活方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年级差异,一、二、三年级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学生逐年增多,至四年级时下降至最低,与大学生整体优良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调查发现,36.4%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特征,而63.6%的学生不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特征。分别对这两部分大学生的体质进行测试、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大学生体质状况明显好于另一部分大学生。可见,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素质,促进柔韧、速度和耐力素质的发展,最终促进大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河南省体育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测查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河南省体育大学生人格特征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人格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河南省体育大学生乐群性、敢为性、世故性、独立性等人格特征与专业间有显相关;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体育大学生在某些人格特征上存在显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34,自引:2,他引:132  
为有的放矢地落实高校体育各项改革措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基本处于良好水平,即“积极态度”,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反馈过程,是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环境这2种外界因素影响下,经过服从、同化、内化3个阶段而逐渐形成的;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大学生体育人口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0.7%,高于全国体育人口31.4%的比率,表明大学生群体是我国体育人口中较稳定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采取测试、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将体适能教育理念引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结果表明,"体适能"教育理念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在提高身体机能的同时,能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自我主动锻炼意识,提高自我科学锻炼程度,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终身体育锻炼的价值、意义并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调查法,采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分析了大学生体育行为产生、行为激励的基本过程及体育行为的现状,提出激励大学生体育行为的9种方法,旨在调动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以26.9%的速度增长,2004年全国招生研究生的人数达到33万人,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发展迅速的群体,是高校体育教育中不可忽视群体,他们的健康状况和对体育锻炼的投入,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科技发展和进步。如果他们在学校进一步接受体育教育,可以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可以培养出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世界高科技人才的竞争。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研究运用逻辑推理、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评价体系的2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及35项三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二次量化法确定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评价的方法。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评价提供了思路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晋中市三所不同类别的普通大专院校260名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情况进行了问卷式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功能虽有正确的认识,但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消极的,有良好体育行为的学生更是较少。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改革当前体育教学模式,采取强化大学生体育意识,加深大学生体育知识,促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等措施加强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促进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营养不良率低,肥胖率较高;大学生饮食习惯存在一定问题,且普遍缺乏营养知识;男女生月饮食消费水平不一。建议在高校普及营养知识,加强学习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江苏省高校体质弱势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体育行为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体质弱势大学生的体育行为特点,以期为我国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教育提供合理的发展策略和理论依据,并为实现和谐校园、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长期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河南省不同区域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性,分析影响身体素质差异的因素。方法利用Arc GIS10.2软件建立河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数据库,应用地统计功能内插生成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预测图,了解河南省不同区域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性。结果河南省的男生体质综合得分主要分布在71-73,女生的体质综合得分主要在74-76。河南省男生身体素质从东向西逐渐递增,男生总体体质状况一般,相对体质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的商丘市,相对体质较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南。河南省女生体质状况较好的地区在豫西南的南阳市,较差的地区豫西南的三门峡市和黄淮的信阳市。结论身体素质与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相关,不同地区的体育教育和生活习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别。河南省经济发达的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学生形态良好,身体素质较好;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身体形态较差,身体综合素质较差。  相似文献   

20.
论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提出了通过学校体育的手段来调节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