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面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联系全面小康社会的特征,运用理论分析方法,提出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特征.文章对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进行了界定.联系我国国情,阐释了基本体育服务的"六有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2.
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是体育事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通过分析,提出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构建农村全民健身体系,发展农村全民健身事业。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西北地区农村全民健身基础设施、体育人口、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体育消费水平、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诸方面都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凸显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展该地区全民健身体育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同时,在我国致力于西部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有着多姿多彩体育文化和丰富体育旅游资源的西北地区农村在发展全民健身体育方面有着良好的机遇。据此提出了构建西北地区农村全民健身体系、发展该地区全民健身体育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21世纪的重要历史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体育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全民健身体系的建成将从物质上、组织上、体制上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论小康社会与全民健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高全民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对小康社会的前景、小康社会中的全民健身及小康社会与全民健身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关于构建江苏省基层全民健身体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构建基层全民健身体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亲切关怀和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殷切期望,是体育工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本课题研究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采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对构建基层全民健身体系的必要性、内涵、特征和原则等若干理论问题进行认真探讨,对构建基层全民健身体系进行实验研究,推进新时期群众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家庭体育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目标。在社区体育的资金、场地、器材、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的情况下,以家庭体育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体育组织形式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具有其优越性,可以通过设立家庭体育奖章与学区体育节,完善服务体系,吸引社会赞助等形式来构建我国新时期的全民健身体系。  相似文献   

8.
试论国民“小康情结”与全民健身体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小康社会与全民健身体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中国小康社会的理念,是滋生全民健身体育的沃土;中国迟来的小康社会进程,延缓了全民健身体育的步伐;民众逐渐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现实,是催生全民健身体育的温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是全民健身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中,思想观念的更新与物质条件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应当注意克服“小康即安”、“无病即康”的社会意识,防范社会竞争对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创新全民健身体育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大众健美操与全民健身的关系进行论述,从体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对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与优势进行新的审视,重点探讨和提出了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优势因素,其目的是让人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性、独特性以及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所具有的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01,自引:2,他引:9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必须考虑如何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逻辑、社会学等方法,就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思考,旨在理性认识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和怎样构建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由于社会和历史等种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体育一直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而经济和体育政策宣传侧重点的严重不足则是诸多复杂因素中非常重要的原因。针对这个原因,文章就现代传播技术的运用可以全面促进和提高我国广大地区群众体育的发展,积极构建我国体育新体系,以真正实现全民健身目标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传统武术理论这个庞大系统的结构,分析整体与分支学科以及各个分支学科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各学科产生、发展的规律及不断变化的分支学科的分类原则,以及构建层次。初步提出了“传统武术理论科学体系”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刘毅  谷磊 《辽宁体育科技》2011,33(4):102-105
借助教育学、课程论和教学论等学科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社会体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和社会体育专业的自身特点,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社会体育专业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2  
胡小明 《体育科学》2004,24(10):8-12,16
小康社会为中国人带来越来越多的休闲时间、经济收入和愉悦心情,使体育发生“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变,呼唤休闲娱乐,导致新时期体育理论的重构。建构的过程立足于把握世界体育发展潮流和分析具体国情的基础,以适应小康社会为轴心,既要弥补缺失已久的人文精神,又要寻回东方文明的根。新时期的体育理论围绕当代体育最基本的几大要素展开,形成了休闲论、娱乐论、游戏论、竞技论、健康论,这些新观念加以整合,主要应用在教育、经营和管理方面。  相似文献   

15.
体育权利是与生命权、健康权、文化和教育权利密切相关的一项基本权利,农民工体育权利的实现对于提升农民工幸福生活水平、促进其自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但农民工法定体育权利和实有体育权利在现实中存在巨大差距。以法社会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从个人—社会—政府(国家)3个层面深入分析实现农民工体育权利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大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构建农民工体育权利社会支持体系,加强农民工体育组织建设,以农民工自我发展为基础,提升农民工体育权利意识等实现农民工法定权利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归纳法,试图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对现代社会与休闲体育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对休闲体育的接纳分析,得出现代社会需要休闲体育,并进一步借鉴冲突理论剖析休闲体育的功能,得出休闲体育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接着着重阐述休闲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最后提出发展休闲体育应注意的问题,目的为了使休闲体育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大背景,运用了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湘西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形态差异及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了中华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须把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不断吸纳现代体育的组织制度和竞赛规则,利用现代体育先进文化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整合居民价值取向的重要场所,建设和谐社区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文章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所蕴涵的思想进行剖析,阐释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参与价值,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区中的参与,为努力建构具有中国人文精神的文明、健康、和谐的社区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政治经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体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经济的建设有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对体育运动在政治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分析中、西方文化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竞技体育间的冲突和融合的全过程,讨论了中国近、现代竞技体育在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构筑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竞技体育的基本思路。指出中华民族特色竞技体育的形成,既要吸收和引进西方竞技体育的先进理论和枝术,又要认真地总结我国近、现代竞技体育的实践经验,更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综合提炼出符合中华民族特性、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式的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