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过去学术界对近代体育研究主要有整体性和专题性研究,整体性研究是以时间为线索,突出了体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专题性研究则主题明确具体,但整体性欠缺。文章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以“体育革命”为主旨,兼及整体性和专题性的特点,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体育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的嬗变及其对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启示,凸显了近代体育发展内在关联性和逻辑因素以及近代体育研究的历史价值。认为近代中国体育兴起后,体育比赛和体育运动会改变了近代体育发展的方向,引发了体育“锦标主义”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从而偏离体育发展的真正目的——保障个人健康。“九·一八”事变前,有人提出要改变体育的“竞技主义”和“锦标主义”倾向,但几乎没有什么成效。日本入侵所造成的民族危机刺激了中国人的麻木神经,体育界再次批判了体育“竞技主义”和锦标主义,提倡“体育革命”和体育大众化,引起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体育大众化的重视。然而,竞技体育的根深蒂固和中国人追求的形式主义,使中国体育大众化的效果大打折扣,近代体育大众化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通过对近代中国体育发展转变的梳理,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近代体育发展的整体趋向,也可以为当代中国体育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奥运”热潮的蔓延和“体育偶像”效应的扩大,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体育教学。近年来,潮汕地区中学的体育教育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其发展仍不可避免地遇到瓶颈。本文主要采用调查采访的方式,针对该地区各中学的体育教学现状提出改革建议,主要应以“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为目标,着手丰富教学内容、重视心理教育、增加体育经费等。  相似文献   

3.
论竞技体育给社会带来的"伤痕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体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所出现的一些诸如“兴奋剂”“、黑哨”“、假球”以及“裁判问题”等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应从体育道德、体育法制、完善组织、改革体制等方面入手,修复中国竞技体育辉煌背后所附带的累累伤痕,为今后中国体育能够步入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概念体育”的提出、沿革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对我国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进一步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的意义进行了阐析,并从课程改革需求的角度解读“概念体育”的实质与内涵。研究认为,借鉴美国“概念体育”教学理论的经验,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角色进行调整,坚持运动实践和活动教育,但重点转向“运动的人本价值”而非运动技能本身,使学生明了“运动对人和人的生存与生活如同氧气一样不可或缺”,努力实现体育课程与科学的高度融合,构建健康观念、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使学校体育价值长远有效,才能使学校体育教育迈上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5.
赵晓凯 《收藏》2008,(4):139-141
前奏:清末“西方体育的引进” 1860年前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练习“新军”,引进西洋“兵操”。因而,最先引起中国的“西方体育”是“兵操”,最先大规模接受“西方体育”的是洋务派“新军”。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思想体现出时代发展对“人”的呼唤。我国建立和谐社会和筹办北京奥运会,通过倡导人文体育理念,旨在实现体育自身的完善,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这一社会文化活动中来,推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学“体育后进生”的气质类型、“个性”心理特征和“体育后进生”气质类型与体育教学活动关系的分析研究,提出转化“体育后进生”的教育要“以人为体、区别对待”;要“关心爱护、表扬激励”;要“民主教学、团结协作”;要“降低难度、培养兴趣”等教学对策,从而来帮助和提高“体育后进生”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8.
数字体育是数字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十四五”时期,面对“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体育强国”等战略机遇和挑战,落实新发展理念,优化提升体育管理效能,创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提高竞技体育训练科技含量,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层次、多样化、均等化公共服务需求,助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本文通过总结“十三五”期间浙江省体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建设成效,分析“十四五”时期数字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入结合体育数字化改革发展特点,提出新时期促进数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思路,为数字体育建设“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自定义的“人本”和“人本体育”概念出发,对1897-1927之间的中国进行重点考察,发现在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人本体育思想萌苏的种种迹象,继而分析萌苏的激发因素、在理论交集中的各种偏向、在实践过程中的利钝成败,从而得出结论:人本体育思想研究不应“言必西方”;人本体育思想的成功实践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人本体育的最大缺失在于很少关注人本体育的主观-“自本”和心理需要方面,这种失衡必将导致人们在实践中“被人本”、“被体育”。  相似文献   

10.
针对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困局与问题,就目标、内容与方法进行讨论。首先讨论如何理解体育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构建更加科学的目标等有关问题,提出要解决体育立德树人目标设定中“追全”“求大”“浮表”和“轻行”等问题。随后讨论如何建构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和教材问题,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德育团队编写的《体育弟子规》内容和《体育品行课课养》教材为例,对建构体育德育教材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讨论。进而对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方法论如体育立德树人的机理、创设情景、教程步骤等进行了讨论,还以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游泳课的教学为例,对培养学生意志的教学过程、教材准备以及实践效果进行介绍。最后,提出对大、中、小学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8点建议,即厘清学生思想品行突出问题、勾画学生身心健康“理想像”、摈弃极端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探索体育思政有效途径方法、加强体育树人的家校社共育、创编《体育课程思政教材教法》、研究体育师德内容与评价标准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并阐述了“人文奥运”在中国体育文化变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人文奥运”在中国体育文化变迁中具有弱化体育的工具理性、提高公民素质等多种价值,并提出践行“人文奥运”应该从身边做起。  相似文献   

12.
红色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革命精神的高度凝练。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大背景下,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具有特殊意义。文章从理论层面梳理出红色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特征及时代价值,从问题层面指出现实困境,从实践层面提出实施路径。研究认为:红色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具有历史、文化、教育、健康、强国等方面价值。存在教学双边红色体育意识淡泊、红色体育文化教学地域限制、红色体育文化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缺乏红色体育元素等现实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可行路径:增强“主导+主体”教学双边意识、推行“有形+无形”智慧教学方法、实施“育体+育人”双育教学模式、丰富“项目+创新”学科教学内容等。  相似文献   

13.
围绕学校体育长期以来“学科”化价值取向导致的学校体育过于偏重课程技术化、知识体系化和教学程序化,从而忽视了学生本体感受与个性化发展以及引发的教育功利化倾向等问题,提出在“双减”政策实行过程中,从“非学科”角度回归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的本质,对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在个人成长性和社会适应性、教育方式的运动实践性和身体感知性、教育方法的个体差异性和项目技术“非阶梯”性、教育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等方面进行挖掘和拓展。并据此提出以中华体育精神浸润为目标、以具身性为依据、加强“家校社”联动、重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非学科”视域下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体育指导需求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社会调查、文献研究和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目前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状况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较小,从质量上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中国群众体育中“不会锻炼”和希望“有人指导”及“专人指导”仍是群众体育活动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红 《体育与科学》1989,(4):47-47,45
关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近几年来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设想、实验和主张,诸如“体质教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竞技体育”、“技能教育”、“全面教育”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这些都为体育  相似文献   

16.
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探索型”、“传授型”、“发展型”、“综合型”教学模式产生的思想根源及这几种教学模式的进步意义和存在不足后,指出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未冲出原有教学模式的包围圈,各种体育教学模式改苹均带有各类型教学模式的“烙印”,并就体育教学模式的统一与多样、体育教学怎样为终身体育服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等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分析其养生实践的特色,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主要结论: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与其“理”“气”“阴阳”“道”等概念及“明天理、灭人欲”“魂魄论”“动静论”“中庸说”等哲学思想紧密联系,主要的养生原则与方法有顺“道”、持“中”、主“静”、少欲、形神俱养、宜“时”等。建议:将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贯穿到现代的养生康复实践中,丰富当今的养生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邹春兰现象”的出现只是导致中国体育体制被热议的“导火索”。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造成“邹春兰现象”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运动员自身因素、运动队的管理、我国运动训练水平和我国体育体制等因素,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从建立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运动队管理、改革体育体制和提高各方思想认识转变观念等方面,就阔题的改进提出建议,为竞技体育未来发展方向及体育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冯志钢  林飞 《体育世界》2008,(10):63-64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的需要。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本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观念、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元镇,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自认为是理想主义者,以完美为已任的人。由于时常对中国体育的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批评,因此往往被列入“另类”。当下第8次体育课程改革即新课标的修订工作已经开始,为了集思广益,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邀请卢教授就学校体育改革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