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最大摄氧量的限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学因素有:氧运输系统被称为中枢因素,骨骼肌氧利用系统被称为外周因素。研究表明,运动形式不同,限制因素不同。心肺系统是人体在完成最大全身运动时最大摄氧量的限制因素,而骨骼肌内外周氧扩散梯度及线粒体容量是人体在完成局部肌肉活动或单侧肢体运动时起主要限制作用。而线粒体容量和氧运输能力在解释不同动物物种间的最大摄氧量差异时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肌氧含量的相对有效下降值与最大摄氧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近红外无损肌氧监测系统,对赛艇运动员在递增强度运动时骨骼肌组织中肌氧的变化进行监测,测定不同运动员的肌氧含量相对有效下降值(Deff),并测定最大摄氧量(VO2max)。将监测到的Deff与VO2max的变化作对比研究,以期探讨骨骼肌组织中肌氧含量的相对变化与VO2max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运动中肌氧含量的相对有效下降值与最大摄氧量存在相关性,这为用无损伤技术监测人体运动时氧化代谢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关于《运动生理学》教材中氧债功能余气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生理学》教材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某些叙述仍值得探讨。本文就有关氧债定义及对功能余气量的叙述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不同看法:氧债不但在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时可以产生,就是需氧量不超过最大摄氧量时,仍能产生;功能余气量决定于平静呼气基线的水平位置,而与运动无直接关系。运动时,随着呼气基线的下移,肺内残余气体发生改变,而呼吸频率并不是改变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前言最大摄氧量通常被认为是影响耐力运动最主要的因素。这是因为氧耗量与耐力运动强度呈正比,最大摄氧量值越高,耐力水准就越高。这个指标是否受训练的影响,目前尚有争论。通常被称作相对强度的氧利用率,是指在耐力运动时实际氧耗量与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这个指标与耐力运动成绩密切  相似文献   

5.
中枢血液动力学因素以及外周系统(血管及组织代谢)限制着个体的最大摄氧量,然而,二者之间哪一因素更为重要仍不得而知。通过在仅有少数肌群参与的体育活动中测定其工作肌群的血流量和耗氧量,我们发现:人类骨骼肌的血流量至少为200ml/100g·min,而且在极限运动中,肌组织的耗氧量为300ml/100g·min。由此可见,在全身性的体育活动中心脏泵血的能力是限制最大摄氧量的主要因素,而不是肌组织。另外,我们还观察到:高灌注的肌组织,动静脉氧差较小(14—15容积%)。氧利用率较低与红细胞流过毛细血管的平均流过  相似文献   

6.
最大摄氧量(VO_2Max)是人体在运动时心肺功能参数均已达到最大值,这时人体在单位时间内从吸入气中摄取的最大氧量。最大摄氧量是反映人体在极量负荷时心肺功能贮备能力和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特别与长跑运动员的成绩紧密相关。因此,历来为运动医学专家和教练员所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目前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已普遍采用心肺功能仪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迅速而准确,但该仪器价格昂贵,操作条件要求很高,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时,受试者主观感觉相当难受,不易在运动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训练水平、不同性别的60名受试者进行了摄氧量、心率及氧脉搏的测定,其目的是通过比较优选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结果显示:在此方面,由于公斤体重的氧脉搏可同时消除体重和心率等因素的影响,故它比最大摄氧量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8.
洪平  李开刚 《游泳》2002,(4):14-16
运动员在从事耐力项目运动时,其能量供应来源主要依靠有氧代谢,因而有氧代谢能力的大小与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之间呈显著相关。长期以来,运动生理学家们把最大摄氧量(V02max)作为衡量人体有氧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有氧能力在各种运动项目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现已证明,最大摄氧量的大小与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密切相关,最大摄氧量愈大,运动成绩愈好。  相似文献   

9.
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力性项目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水平,可以采用测定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的方法加以评价。1 最大摄氧量及其应用最大摄氧量(VO2max)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有力竭性运动中,当氧运输系统各个环  相似文献   

10.
摄氧量从安静或空载负荷运动状态进入指定强度运动状态,以及运动后恢复状态的动态过程被称为摄氧量动力学。随着对人体运动生物学特征研究的不断深入,摄氧量动力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系统地了解摄氧量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全面地认识这一指标在人体运动中的重要意义,检索了历年来摄氧量动力学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历史回顾、生理学特征、测试和计算方法,以及对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的启示四个方面对摄氧量动力学进行了综述。对摄氧量动力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人类对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的探索,但是对摄氧量动力学较为全面的认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实现。外呼吸摄氧量动力学被证明能够真实反映肌肉摄氧量动力学。摄氧量动力学与运动强度有关,当恒定负荷强度<乳酸阈时,摄氧量在<3min的时间达到稳定状态;当恒定负荷强度>乳酸阈时,摄氧量的稳定状态延迟或消失,并且在快速增长之后出现一个慢速增长阶段。不管强度如何,对摄氧量动力学的计算都是基于摄氧量动力学的三个阶段。摄氧量动力学的研究推动了对能量代谢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对摄氧量动力学的研究应着重于不同运动方式的摄氧量动力学特征、不同训练方法对摄氧量动力学的影响,以及运用新技术进一步求证肌纤维与摄氧量动力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