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简介 陈式太极十三杆,又称十三大枪(加上枪头即为枪),是陈式太极器械套路中长器械重兵器的一种。杆采用三米多长,尾部较粗的白蜡杆制成。套路以十三个动作组成,故得名“十三杆”。 太极十三杆,套路短而精,没有  相似文献   

2.
窦汉东 《武当》2015,(1):28-29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独特内劲的运用方法。它源之于肾,润于百骸,通达九窍四梢,伸筋壮骨,使内劲收敛而增强。缠丝劲还能促消化,畅气血,稳固根基,平衡阴阳。一、缠丝劲之源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通神达化之道,是区别于其他内家拳的重要特征。习练陈式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落胯;心气下降、呼吸自然、屈膝圆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  相似文献   

3.
王炳生  崔晓梅 《武当》2005,(10):6-10
武当太极十三杆是九宫太极门中长兵器的一种。古代亦称大杆子或大杆。据何良臣《阵记》载:“马字枪,沙家杆子,李家短枪,各尽其妙”。该杆长约3米,把粗约五厘米,白腊棍制成。双手阴阳握杆为主,左右互换握法使其招术。杆法套路有抖、劈、崩、推、拨、戳、挑、格、缠、圈、滑、滞、云等动作变化组成。运用太极的身法、步法,以腰发力,力达杆身。以太极腰、八卦步、大抖杆为基本功。用于贯通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及区分缠丝劲的4种方法,结果认为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则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是旋腰转脊,表现于内则是丹田贮存、遇用外放,4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于脚,主宰于腰、丹田,而形于手足的空间旋转曲线。  相似文献   

5.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棚、捋、挤、按、探、捌、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棚、捋、挤、靠、探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称为“混元劲”。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如下要求: 逢力必棚, 逢棚必缠, 逢缠必转, 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含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 、六个方向的圆 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  相似文献   

6.
第三十六式旋风脚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先左后右转,同时两拳变掌,先向左再向右上;目视前方〔图172)。要求:田拳变掌环绕劲;完全用腰裆运化的转折劲,圈要小而圆。此动吸气。内劲:裆腰先后右转一小圈,带动双拳变掌,左顺右逆缠变劲。动作二:接上势,两手先向右下沉,划弧向左上提,在手与眼平,右手与胸平;同时身体先右后略左转,重心从右腿移至左腿,右腿屈膝提起;目视前方。(图173)。要求:移重心提右腿与两手上,要同的一致,身端步稳,周身合一。此动先呼后吸。内劲:劲由右腿移至左腿,两手左逆右顺缠丝上棚。动作三:接上…  相似文献   

7.
“太极五星锤”是清末民初武术大师李瑞东先生,根据太极拳师祖杨露禅大师所传的搬拦锤、指裆锤、撇身锤、栽锤和肘底锤五种锤法,在陈式和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太极拳套路,具有刚柔相济,上下相随,技击性强等特点。整个套路分为春、夏、秋、冬四路,熔太极、八卦掌、形意拳于一炉,对习练者要求有较高的腰、腿功夫,且有较高的锻炼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9.
孙国玺 《精武》2009,(1):41-43
陈式太极拳推手是独具风格的传统推手方法.主要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虽少,但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太板拳的棚、捋、挤、按、揉、捌、肘、靠的基本技法。通过推手练习。可以全面提高拳术水平。此套推手法是由陈式十七代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先生所传.在太极大家洪均生老先生的继承发扬下,汇集以洪派太极拳现任掌门人李恩久先生为首的多位洪派太极拳名家的数十年经验总结.是现保留并继承的陈式太极拳唯一的一套正宗推手法。今介绍给广大爱好太极拳和太极拳推手的人们,不仅以此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在太极拳推向世界之时,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缠法也。提起太极拳,大家必然联系到缠丝劲,缠丝劲是螺旋劲的一种,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武术大都讲究螺旋发力,然而缠丝劲作为术语首见于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因其符合太极学说原理,也成了太极拳的标志特征。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也是中国近代武术史  相似文献   

11.
第十三式拗步动作一:接上劳,身体罚8转,两手双道缠向右下把,在腿屈膝提起,重心在右腿,目视前方(图62)。要求:下担时,动不丢.提腿上下相台。各自苦地要稳。此动力呼气内劲:劲随腰右转,上缠于肩,贯于两手;松跨塌腰,使劲下缠,行于左膝。用法:两手下把,带奖前仆,使左膝撞其胸腹。动作二:按上势,身体做左转,左腿向前上步,脚跟着地,脚尖上跷,重心在右腿;两手左逆右顺缠,向上向前相。目视前方(图63)。要求:向前迈步要自然、两手划弧上拥下招,要与身法自然相合。两手上见时吸气,下撮时呼气。内劲:劲随腰先右后左…  相似文献   

12.
1 掤法杨式:屈臂成弧形横于胸前,掌心对胸口,力达前臂外侧。要求:肘尖下垂,既不可软缩,也不可僵硬。劲力上做到 掤在两臂。陈式:在手臂全动之下掌心由内向外缠丝,或者手臂由下向上运动称为掤劲。例如,起劲动作两臂上举,劲点在腕及小臂为掤。  相似文献   

13.
谢千里 《精武》2007,(4):22-22
一、缠丝劲的真意太极拳爱好者对“缠丝劲”并不陌生,尤其是陈式太极拳、洪传陈式太极拳练习者。可是,细细研究起来,我们又难以讲清楚什么是缠丝劲?它的典型形式是什么?训练的要点步骤是什么?具体实作时又是怎么随机应用的?诸如此类问题,困扰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  相似文献   

14.
阵式春秋大刀,亦名"青龙偃月刀",是陈式太极器械套路中长兵器的一种,也是太极拳师祖陈王廷最擅长的兵器之一。因陈王廷会老年长须飘髯,又贯用大刀,故有"赛关公"之称。当时,蒋发随陈王廷公学艺,貌似周他。陈王廷会老年画像时,蒋发持刀侍立于后,以做留念。因三国名将关羽贯用"青龙僵月刀",故此而得名。陈大春秋大刀套路是由三十句歌诀组成,与其他套路名称不同。其他套路一个名称基本上是一个动作,此路刀一句歌诀包括几个动作。陈武春秋大刀套路布局合理,上下呼应,左右逢源。它的劈、砍、撩、挂、斩、抹、截、拦、挑、刺、推、拖…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好,好在它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人体运动。多年来,我所接触的习练太极拳的中外人士,从亲身受益中一致称赞太极拳好。 太极拳在中国走过了几百年的漫长道路。初时有“十三势”、“长拳”、“炮锤”等套路。18世纪末,山西王宗岳用太极哲理解释拳理,撰写了《太极拳论》,从此出现了“太极拳”的统称。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太极拳。除了拳,还有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和技击性的太极推手等太极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以杨式太极拳拳架与素  相似文献   

16.
陈氏太极老架式(亦称大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所创。他在陈王庭创编的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零八势长拳一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编排成现在流行的老架一路、二路(亦称炮捶)。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二路学以刚为主,刚中有柔。两路拳相辅相成,互为其根,直至达到刚柔相济、浑然一圆。本篇介绍的是老架一路。其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主,节节贯串;一动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发劲的松活弹抖,完整一气。练习…  相似文献   

17.
论陈式太极拳的腰裆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练习陈式太极拳中怎样掌握腰裆.对腰裆的练习要求及方法进行了论述与分析。认为无论是在盘架子还是在推手格斗中,腰与裆都应密切配合,而裆部的运行路线应该“锅底型”与“∞字型”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陈发科于1928年到北京公开传授陈式太极拳,是近代陈式太极拳发展中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式的一代宗师。陈发科在北京近三十年的传拳授徒实践过程中对陈式太极拳有所发展与创新,增大了拳架动作的螺旋缠丝劲,创造了一些新拳式,对一些过去有式无名的动作赋予了名称,把陈式太极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经其修订的拳架成为后世流行甚广的陈式...  相似文献   

19.
吴式太极扇     
[简介] 近年来,涌现了很多关于扇的武术套路。如:陈式太极扇、杨式太极扇、太极功夫扇等。根据掌握的资料,还没有吴式太极扇的套路形成,应广大吴式太极拳爱好者的要求,我们创编了《吴式太极扇》这一新套路。经过几年来的习练和表演,得到了有关人士的初步肯定,为使这一新套路更加完善成熟,现将其整理成文。吴式太极扇的特点仍然是以吴式太极拳的身法步型为主,  相似文献   

20.
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先师,与好友王兰亭等集多种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了李式太极拳(太极五星锤)。李式太极拳就是以太极拳的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等法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势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而成。在动作和技击的方法上,吸收了上述各门拳术的手法,尤其侧重下盘功夫,以体松、缓慢、连贯灵活、以意念引导动作为基本原则,动作名称和姿势要领多取自于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讲究练“理”、练“势”、练“气”、练“机”。以“理”为主导,认为明“理”,才能“势”正、“气”畅、“机”灵。 李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