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析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生 《体育世界》2010,(5):111-112
本文从体育文化的结构,多元形态及与体育精神,体育思想的关系等几方面对体育文化进行了阐述,体育价值观对体育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体育文化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客观表现。  相似文献   

2.
体育文化意识是近年来国内外甚为关注的问题,并且在我国也有一些讨论。论文从文化学。文化现象学和体育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体育文化意识的认同与接轨问题。从当今国内外大量的体育实际,从文化意识的认同规律论证了体育文化意识的认同与接轨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提出了现时中外体育文化涵化认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再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文化现象。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校园的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在建设和谐校园中价值的论述,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整体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最活跃、最积极的体育能量,也是体育文化最鲜明的表现。从某种角度讲,竞技体育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民族素质的终端体现,它在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研究不能等闲视之。而竞技体育项目的设置和格局问题,将是制约和影响竞技体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前提,特别在举  相似文献   

5.
论体育文化意识的认同与接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学、文学现象学的角度对体育文化的认同进行了论述。从理论到实际论证了体育文化意识的认同与接轨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提出了现时中外体育文化涵化认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在"四在农家"建设过程中,如何促进乡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新课题。我们在对新农村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农村体育建设给予经济上的投入,改善农村体育活动的环境,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加强农村社区体育的组织建设,挖掘整理当地的体育特色文化项目,丰富农村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满足农村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体育文化发展为背景。全面论证了体育文化在山东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阐述了体育文化能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凝聚力,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能促进城市开放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对体育文化能朝着更快更好的的方向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文化及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古代历史有记载之开始,文化的产生是以教育形式做为开端的,体育文化恰是在教育中形成了独特的功能。学校体育中,文化特征很明确,又很广泛,内容极为丰富。各类学校不仅以传授知识做为中心环节,而且在各个方面通过体育文化,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它为现代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现实与可能。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转型期中国体育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现代中国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本质是精神文化的虚无主义。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也必然使运动主体表现出一系列的精神病理状态。解决现时代中国体育伦理问题的关键是开放体育伦理系统,通过文化自觉及其创造性转化,通过日常生活的超越和重构,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建设和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扬弃与批判,重建体育精神的和谐家园。  相似文献   

10.
王凤  张斌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9):113-115,121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现代社会效用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与理解它的价值,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且由此探求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增添生活情趣,以及形成大众文化意识等,有着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效用。人们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实践中可以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以及考察观摩等方法对体育场馆的各类体育文化传播载体进行研究,从场馆设计,体育场馆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标志景观,展板图片,实物展示以及网络多媒体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性对策,对提高场馆体育文化的宣传、教育、激励、警示功能,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区域文化影响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等功能,合理有效的整合,增加人们大众的体育文化修养,进而更好的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市场宏观环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结合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市场实际,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及产业市场调查,从近年来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状况研究和分析我国体育竞赛袁演产业市场的宏观环境。研究表明,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市场处于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同时,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市场将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与国际体育潮流一致的项目中获得较大的发展,选择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市场为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主导产业市场,通过扶持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市场来带动体育产业市场整体持续健康的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澳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其历史、文化、资源、地域特点,依据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及国内外竞技体育发展经验,对澳门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澳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构想: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发展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为主体,以发展运动产品会展和赛事博彩为辅助,推动澳门竞技体育向层次化、社会化、市场化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自编体育用品国际会展满意度量表就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国际会展参展满意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采用IPA分析方法对第十四届中国(晋江)鞋博会进行实证性分析。结果表明:展馆人员服务质量、会展主办方服务质量、相关服务质量、展馆设施以及周边配套设施5个维度33个指标构成体育用品国际会展参展满意度测量量表,且量表有良好的信度、效度;体育用品国际会展参展企业对展馆服务人员的质量、展馆内的硬件设施满意度相对较高,是会展主办方应该继续保持的发展优势;展馆周边的配套硬件设施相对较低,是今后政府部门应该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就是要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向市场。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必须走综合创新产业化道路,才能获得新生。蒙古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具有可行性。蒙古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要发展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赛马产业等。  相似文献   

16.
因地理、文化、社会、宗教的不同,世界体育形成了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两种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的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已被世界广泛接受,东方体育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与人民的青睐。然而.西方体育和东方体育又都面临着不同的困境,西方体育文化与东方体育文化要得到进一步的长足发展,必须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体育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旅游业近年来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了充分展示,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借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之机,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国的体育旅游,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中国体育旅游现状进行分析,对体育旅游的国际化发展做了几点思考,为中国体育旅游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体育在雅典奥运会上的表现 ,从体制创新、优秀人才的培养和运动项目突破口的选择等 3个方面 ,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将沿运河城市群视为整体,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运河体育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运河沿线城镇的体育文化资源和运河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发现目前运河体育文化发展尚处于各自为政状态,未能整合,体育文化与运河文化发展关系疏离,未能相互借势,导致产业效益低。进一步研究创新运河体育文化传播与推广手段,提出传统与现代同步从而彰显运河城市体育文化,不同运河城市区位划分与体育文化产业选择,构建运河体育文化资源保障体系和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等建设路径,旨在指导沿运城市因地制宜,挖掘整理和保护运河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并营销运河体育文化,以丰富沿线群众体育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0.
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万义  白晋湘 《体育学刊》2007,14(2):124-126
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相关论断和方法论提出质疑:(1)从文化根源上来说,西方体育文化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样都诞生于农耕文明,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2)中西体育文化特征的差异是由于同一种文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本质上是农业文化形态和工业文化形态所表现出的差异;(3)目前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相关研究,是把原本就为同一种文化的两种不同发展阶段,强行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完全对立的部分,其实质是用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