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进入21世纪后,跆拳道在我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多地开设了跆拳道道馆,学校也纷纷开设跆拳道课程,依据目前的情况来看,青少年是学习跆拳道的主力军,而青少年阶段又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文章将NAC心理学融入青少年跆拳道教学进行探讨分析,指出NAC心理学教学法有益于提高跆拳道教学的效率与青少年学习的信心,同时涪养青少年大胆创新实践的精神,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且明确了青少年学习跆拳道首先从初步了解建立信心、到后来倾入自我奋斗意识、再后来的主动认知积极改正、到最后的找到乐趣形成潜意识习惯的四个基本步骤,为推动我国的青少年跆拳道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跆拳道运动已风靡世界,现今我国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已不同程度地开展跆拳道的教学培训工作,而德育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点,文章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在跆拳道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特点和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跆拳道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庞博 《精武》2014,(36):216-217
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而作为教学项目也已经在高校课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跆拳道课程的开设旨在丰富并健全高校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新颖的体育需求,进一步通过跆拳道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与各项素质。该文就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的作用与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阶段我国高校跆拳道选项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协助高校跆拳道教学课程开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跆拳道作为一种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受到了高校大学生的喜爱。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跆拳道课程、成立跆拳道社团等,旨在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增强大学生的体育热情。跆拳道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还对其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跆拳道运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此希望高校在进行跆拳道运动时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学校开设跆拳道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跆拳道近年来在我国开展比较广泛,但学校开设跆拳道体育课程非常少。根据对跆拳道运动内容、技术特点、演变过程及对人体锻炼价值的分析,认为将跆拳道设为体育课程锻炼有利于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训练,针对学校开设跆拳道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从多方面论述我国学校开设跆拳道体育课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让学生快乐学习、轻松学习已经是当下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目标。高校在开展跆拳道课程的过程中,运用快乐体育教学法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训练,进而发现跆拳道课程的魅力,融洽师生关系,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文主要探讨了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快乐体育教学法的实践应用,以期能够提升高校跆拳道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的竞技跆拳道水平与大众跆拳道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练习人数众多,以青少年练习者最为突出.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和数量统计等方法,结合四川省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与跆拳道自身的特点,对四川省中小学开设跆拳道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果:在中小学推广、开展跆拳道运动,不仅强身健体而且更加磨练中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跆拳道运动有着很多有点:容易学习和运用,在安全方面相对其他体育运动高很多,对教育条件要求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四川省中小学生对跆拳道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跆拳道运动在中小学生间具有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四川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跆拳道认知水平普遍较高,但是能够胜任跆拳道教学任务的教师却寥寥无几,受到制约条件比如教育器材、教学场地,导师和资金等.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和奥运会跆拳道比赛的基本情况,各国家、地区以及我国在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和奥运会所获得比赛名次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当前世界跆拳道发展的特点,以期为我国跆拳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刘亚设  庞建戎 《武当》2023,(8):58-60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和重要场所,在推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群体,其人才培养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学重点不仅仅是对学生在理论知识上进行教学,立德树人也同样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时代的变革在对我国教育领域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课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矛盾的涌现都对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至关重要。体育作为“五育并举”中的一部分,对于思政教育也具有独特作用,其中思政教育在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课程中的渗透成为思政教育思路创新的重要途径。由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以跆拳道精神为背景,对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武汉体育学院跆拳道专项是我国较早开展跆拳道课程的学校之一。随着武汉体育学院"十二五"本科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总体部署,立足当前学校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发展实际,为进一步推进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跆拳道课程学科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和创新力度,更新教育观念和优化课程建设,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制订顶层设计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学内容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和跆拳道项目特征,对高校跆拳道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更好地推动跆拳道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跆拳道运动的起源、礼仪、特点和作用及其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分析了跆拳道运动在国际的发展及我国开展跆拳道运动的有利条件,阐明了跆拳道引入体育教学是面向21世纪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分层教学在高校跆拳道选项课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并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运用演绎法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跆拳道选项课分层教学的含义、理论基础及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对高校跆拳道选项课分层教学的组织实施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认为,高校跆拳道选项课采用分层教学,能够解决教学统一性与学生客观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指出如何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促进高校跆拳道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跆拳道运动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到该项运动当中,切实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力争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我校的深入实施,同时也能通过实践经验丰富和进一步完善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蹦床训练也成为我国体育运动的科目之一,蹦床训练属于竞技运动,是体操运动中训练技巧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我国体操运动的发展,在青少年蹦床训练的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加了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暗示教学法。这种方式能够弥补传统蹦床训练的不足,提升青少年的蹦床技巧。该文针对如何在蹦床训练中融入暗示教学法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普通高校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阐述普通高校在进行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中关于安全问题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分析跆拳道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目标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全国11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目标和社会需要健美操人才规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健身市场对健美操人才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课应调整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大学体育课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献调查对比和实践的研究方法,以现代教育理念与超前的改革发展意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大学生不开设公共体育课。以开放式俱乐部的体育教学替代大学体育课的可行性。并通过2年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体育俱乐部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强制性体育课的教学形式,探寻到大学体育区别中学体育的切入点,体现出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培植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及项目特长在兴趣中的强化,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跆拳道是一项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武技,在整个修炼过程中包含了严格的礼仪,充分体现了“道的含义”坚持“以礼始,以礼终,然而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起到传授技术的作用,只教会了学生跆拳道技术,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悟道”,背离了跆拳道的发展思路。跆拳道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它吸引人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表层,而是蕴含在其中的文化价值。跆拳道运动是在修炼技艺的同时铸造人的道德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寓道德品质的修炼于技术、素质的练习之中,做到“道艺”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