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民健身计划”与高校体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即将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是体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它将对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产生重大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是学校后体育(国外称大众体育,我国称群众体育),从宏观看,高校处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本文从研究全民健身计划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提高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认识着手,探索高校体育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贯彻落实,必须抓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转移,教学重点的调整,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并建议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
全民健身概念、方法及其他杨雨霖我国已经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00年的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步准备推出365种健身方法。...  相似文献   

3.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为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和国民体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奥运金牌热形成强烈反差的仍是对全民健身的忽视和淡漠,大众体育与精英体育非对称发展。当前,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加大大众体育经费投入、高水平竞技运动与社会大众结合等举措显得异常迫切。只有大众体育与精英体育的协调发展,才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观,才符合新时期国家和谐、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试论健身文化的几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提出问题 “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出,这是我国大众体育事业进入一个繁荣发展时期的新开端,也是大众体育发展的一个实质性进展,毕竟具有指导性纲领和指标性的发展步骤,使大众体育纳入社会文化管理范围,为此而成为自觉性的行为。 “全民健身计划”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行  相似文献   

5.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全面性推动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它必将对我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加强国民体质建设、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继身体系。全民健身计划给广东体育提出新的要求和视角,即如何运用体育和经济相结合,积极实施本省全民健身计划,提高我省人民群众整体素质,加强经济建  相似文献   

6.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个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 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规划。为此,呼市积极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扩大体育人口,提高呼市国民体质, 建立具有呼市特色的全民健身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7.
一九九五年十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它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纲要》的实施,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建立科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法对我国两广地区发展大众体育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区域优势的广西应主动接受广东发展大众体育先进经验的辐射;近期,广西发展大众体育应以城镇为重点,走低消费、重实效的道路;发展全民健身要科学引导人们的消费结构;根据本区域的文化传统特征制定发展大众体育的地方性方略。这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开展全民健身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韦李 《精武》2012,(32):66-66,68
随着中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大众健身意识的增强和健身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社会体育获得较快发展。经过近15年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和健身意识正逐步深入大众百姓生活,成为百姓群体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通过实际走访调查发现,我国当前社区体育健身计划开展多处于自发状态,除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健身场所外,最重要的是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体育指导受的相关引导,中青年人群嫌健身层级低,不愿参加,青少年人群缺乏引导,健身效果和频率并不高,开展效果和维度还亟待提高。因此,正确认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体育健身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积极寻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模式,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质量对于我国当前正在积极开展的社区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庭体育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目标。在社区体育的资金、场地、器材、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的情况下,以家庭体育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体育组织形式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具有其优越性,可以通过设立家庭体育奖章与学区体育节,完善服务体系,吸引社会赞助等形式来构建我国新时期的全民健身体系。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城市社区体育肩负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历史使命。研究通过对市、区体育行政、街道社区体育、单位体育以及职工和市民的调查与分析,指出广州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与特点,认为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未来模式,主要是以发展街道社区体育为重点、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后盾,形成以街、区、市区体育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52,自引:8,他引:144  
主要采用调查法、访问法等,力图探索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来的特点、规律、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目标、策略、研究结论,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利国利民,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条件,丰富了群众健身的内容,提高了全民健身的锻炼手段和条件的现代化水平;揭示了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中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社区体育肩负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历史使命.通过对武汉市、区、街道、单位以及职工和市民的调查与分析,了解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提出武汉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未来模式:主要是以开展街道社区体育为重点,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后盾,形成以街、区、市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问等方法,对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目的、服务对象、经营项目、经营方式以及在经营中的主要困难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在分析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发挥高校办体育产业的优势:并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全民健身工程发展的现状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全民健身工程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对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现状的分析,揭示出其四个显特征:全民健身工程投资的规模增大、资金来源的模式不断创新,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投资和配置模式呈现多元趋势,东、中和西部地区的投资和配套模式具有显性区别,国家对西部地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大,全民健身工程开始由城市社区向农村乡镇、村庄扩展。  相似文献   

16.
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80,自引:0,他引:80  
孙洪涛 《体育科学》2000,20(1):11-12
研究认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推动高校体育向终身体育教育、手段多样化发展。同时,高校体育发展反作用于全民健身运动,丰富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及《全民健身计划》卓有成效的实施与开展,使体育人口迅速增加,社会体育资源的匮乏也明显的显现出来。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的匮乏已成了社会的一个矛盾。如何缓解这一矛盾,在"发展节约型社会",减少社会的重复投入,开发新的体育资源为社会利用,为社会大众服务,成了比较热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高等学校的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服务于社区、服务于人众,是大力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为社会公众服务,应在分析存在的观念问题、锻炼者的安全问题、体育场馆的维护、人力管理的费用等限制性因素,依据《全民健身条例》,提出制定与实施相关管理政策,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实行产业化运作模式与提高物耗的低碳操作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的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体育管理学、经营管理学和应用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我国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的长效机制进行探讨,构建了思想创新、政策扶植、多元融资、互动协调、科学管理和安全保障"六位一体"的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0.
体育人才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资源,是体育事业构成的核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是体育教育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同层次的体育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奥运争光计划也已全面、深入开展并实施,体育产业的发展又从另一方面对体育人才的结构、质量、种类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可以预期未来社会对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人才的培养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