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对象:北京青鸟、中体倍力、宝力豪、浩沙等大型商业健身俱乐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访问调查法。研究结果与分析健身俱乐部是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体育消费需求的增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体育产业,隶属第三产业——服务行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经历了小作坊式向大规模式经营、单店模式向地区乃至全国连锁经营、单一的酒店健身中心向商业健身俱乐部及社区健身会所多元化发展格局的演变。商业健身俱乐部一般都实行会员制的管理体制。商业健身俱乐部服务产品由核心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3个部分构成。商业健身俱乐部服务产品与有形产品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有无形性,生产消费的同步性、异质性、易逝性,产品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健身效果后效性,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研究对象:青鸟健身俱乐部。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与分析1.商业健身俱乐部商业健身俱乐部的概念:是为其会员提供良好的健身服务和完善的健身设施的营利性机构。商业健身俱乐部服务的特性:商业健身俱乐部属服务企业,健身行业归属服  相似文献   

3.
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化发展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展现状研究、发展对策研究及品牌研究三个方面梳理了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研究的脉络,发现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化发展研究尚未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提出了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化发展研究的几点思考:重视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化发展理论研究、开展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化发展实证研究、注重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化发展个案研究、关注发达国家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化发展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商业健身俱乐部顾客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依据顾客价值理论,吸取了Zaithamal的SERVQUAL量表,设计出商业健身俱乐部顾客感知价值调查问卷;通过对健身俱乐部顾客感知价值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经过因子分析得出商业健身俱乐部顾客价值的六个构成要素,分别为"情感价值"、"消费成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期望价值"、"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5.
运用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南京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进行研究,从体验经济学视野出发,对体验经济学概念进行梳理,提出:商业健身俱乐部应结合体验经济学的知识性、延伸性、补偿性、个性化、短周期等特点,采用体验营销的手段,促进商业健身俱乐部人员学习新理论、引进新设备,为会员提供舒适的健身环境,推动南京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合肥市经开区所在7家商业健身俱乐部运营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合肥市经开区商业健身俱乐部会员男女比例为6:4,每周健身三到五次的人数最多,每次健身时间多在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主要的运动动机是增强体质等.分析合肥市经开区商业健身俱乐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体育体制的改革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中国体育正逐步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商业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并受到广大健身爱好者的青睐。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商业健身俱乐部营销策略的研究出发,结合4P营销组合策略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要素在商业健身俱乐部营销中的运用,为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经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调查法,对长沙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长沙市商业性俱乐部的发展存在着规模小、健身项目单一、设施不全、专业人才匮乏、消费人群断层、法规体系的建设滞后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内涵研究;(2)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研究;(3)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趋势研究.今后商业健身俱乐部研究将从宏观总体领域向各微观个体领域进一步深入,重视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多学科和跨部门的合作研究.商业健身俱乐部研究重点由消费者和经营现状向营销策略上转变;在立足于我国国情下,加深对国外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模式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采取更多定量研究和深入的统计分析;加深政策制定过程中相关利益集团博弈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业体育健身俱乐部价值主张实现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是企业宣称其产品和服务能为消费者带来的独特价值,是客户所能感知到的一系列既得利益的总和。独特的价值主张是商业体育健身俱乐部开展市场与会员定位,吸引会员及其影响者的前提条件;价值信息的充分沟通是商业体育健身俱乐部保持长期客户关系的基础;提供消费价值最大体验是消费者评价俱乐部服务质量的一个核心标准。创造客户价值是商业健身俱乐部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以沈阳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运用营销学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沈阳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服务产品进行实证调查与研究,并剖析了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促进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提供规范化服务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以苏州市为例,对其商业型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结构、空间布局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市商业型健身俱乐部以中低档为主,投资主体呈多元化;空间布局以古城区为核心向东西方向发展和南部发展的态势,空间格局属于非集聚分布,呈现四种布局模式;布局的成因主要受经济、人口分布、交通区位及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商业健身俱乐部中的营销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误区,教育营销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营销的崭新模式,它有利于我国商业健身俱乐服务质量和国内健身俱乐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避免商业健身俱乐部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营销在其他行业运用中的误区,故而提出,教育营销在商业健身俱乐部中的开发要具备长期效益理念、科技健身理念、人力资源理念。  相似文献   

14.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合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和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参考Kim&Kim的QUESC评价模型和Yong&Donna的SSQRS评价模型对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从顾客的角度建立起适合我国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健身俱乐部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深圳市15家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深圳健身俱乐部指导员队伍学历程度较高;开展的健身项目多样,深受会员欢迎;会员多来自白领阶层而且参与健身意识较强。建议提高健身指导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增加运动营养师,整合俱乐部收费与经济发展水平,做到场地设备高档化、价格合理平民化,以满足大众健身需要。  相似文献   

16.
在政策与社会环境的双重良性刺激下,健身俱乐部商业模式的优化与改革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基于预付式消费视角,对预付式消费盛行的动因、健身俱乐部传统商业模式的运行特征与主要矛盾、发展困境与完善途径、缺乏转型动力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可借鉴的成熟商业模式。研究认为,预付式消费是当前健身俱乐部商业运行的主要特征,基于预付式消费的销售性规模扩张与服务性精细运营是其传统商业模式运行的主要矛盾;预付式消费下的健身俱乐部面临内部治理缺失、经营内容单一、制约章程缺乏、同行恶性竞争等问题,应通过章程制约、内容开发、回归本源、优化营销和扩展服务进行优化;阻碍健身俱乐部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内生动力的缺乏和外部推力的不足;全服务体系商业模式、标准化简服商业模式、健身共享平台商业模式与多样健身社群商业模式是可借鉴的成熟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展望其发展前景:1、我国健身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连锁经营是大中型商业健身俱乐部营销模式的发展趋势;3、利用互联网的电商经营模式成为新宠;4、体育俱乐部进社区是大势所趋;5、老年人、儿童、特殊人群市场是健身市场的新增长点;6、国外健身俱乐部给本土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既带来机遇,又带来压力。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健身俱乐部不同消费动机会员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生存需要型会员与娱乐享受型会员的消费行为特征存在差别,对健身服务质量的诉求明显不同。针对不同动机类型会员提出了侧重点不同的服务营销策略,为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山东省11个城市的73个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管理者和教练员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健身俱乐部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不高,成为制约山东省健身俱乐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长沙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健身市场管理与信息资源平台进行构建研究。致力于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机制,从而促进体育资源合理分配,规范市场行为,开拓市场,维护健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尝试信息资源平台的构建,为健身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行政管理机制提供更好的资源信息,从而为健身市场的有效管理与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