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机因素出发,试图说明中学生的体育动机是影响其体育锻炼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中学生个体内在因素(自我效能、期望价值、目标设定)、体育兴趣和社会支持(父母影响、学校支持)是关注的焦点,这些因素对个体的自我认知系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进而影响其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网络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对江苏省苏北地区中学生假期中体育锻炼态度特征、参与行为特征、体育消费特征以及制约假期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分析并提出对策,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淮安市区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约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发展的不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淮安市区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每次锻炼持续时间较短,影响淮安市区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学习负担重,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主观上没有锻炼方法和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从家庭方面考虑如父母的体育态度、父母的体育行为、家庭的经济水平等几个方面探讨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通过本研究,为当前淮安市区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以互助县5所中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互助县中学生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其体育锻炼行为的各项因素,为引导和促进互助县中学生群体形成“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养成合理的体育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学生运动友谊质量量表、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及心理健康量表对482名中学生进行测量,探讨中学生运动友谊、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表明:编制的中学生运动友谊质量量表具有良好的项目区分度、信度和效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用来对中学生运动友谊质量进行测量与评价;良好的运动友谊可以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行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运动友谊质量、体育锻炼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中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河南省中学生业余体育锻炼情况和锻炼动机、兴趣、态度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中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情况不理想,体育人口比例较低;部分学生的锻炼态度不够端正,锻炼动机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学环境、场地器材、升学压力等对其业余体育锻炼行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从稳定性特征看上海市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稳定性特征来看,上海市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程度还远远不够.少数中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模糊,还没有形成全面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半数中学生没有养成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校内生活方式和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不利于中学生形成长期稳定的体育行为和体育锻炼习惯.校外方面,中学生在家课业负担太重,体育锻炼时间难以保证,少数中学生没有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和没有人指导,体育锻炼场地缺乏,锻炼场地不便利,没有体育锻炼的伙伴,大多数中学生还没有稳定的体育锻炼项目,制约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研究认为,体育锻炼时间、场地和方法(项目)是制约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3个基本要素;提高校内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是根本,校内、外体育活动互补是体育生活方式稳定性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学校体育锻炼中,不同的锻炼情境对中学生自我妨碍行为的影响,以及通过中学生自我妨碍行为及其预测指标在不同锻炼情境下的变化规律,来进一步验证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行为的相关心理因素.结果表明:1)任务目标气氛下的体育锻炼情境,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自我妨碍水平;2)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锻炼感觉等心理效益有良好的作用,而且在任务目标气氛的锻炼情境中效果更好;3)任务目标气氛下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可能会通过身体自尊、自我效能等变量的中介作用,来有效抑制中学生自我妨碍行为的发生,进而改善其心理效益.  相似文献   

9.
《湖北体育科技》2017,(12):1117-1121
目的研究淮南市第二中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调查分析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运动负荷、主要场所、形式、项目以及影响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结果和结论淮南市第二中学的学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较为乐观,但组织形式还存在不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业紧张,学习压力大,而缺乏锻炼的方法、缺乏兴趣爱好、缺少伙伴也是影响课外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有效手段,由于诸多家庭未及时调整教养方式,导致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下降。本研究在问卷调查347个家庭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此考察家庭教养方式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以及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1)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备正向影响。(2)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备负向影响。(3)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备负向影响。(4)自我效能感在对每一种家庭教养方式均能产生中介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2田径竞赛规则修改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整理、归纳2002田径竞赛规则修改的有关条款。并对其修改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规则具有明显的变革特点,促进着田径运动和竞赛裁判工作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并对裁判员的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学习、理解、掌握、运用新规则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2002年福建省高考体育测试的考试总成绩、身体素质考试成绩、专项成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自主择班教学分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主择班教学分组是根据高等学校的育人目标、大学生的心理动因和高校生源 特点而设计的适合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分组形式,实验证明,这种教学分组能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习效果,并使学 生的体育意识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数据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 2 0 0 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 ,该年报考天津体育学院人数为 198人 ,其中缺考 38人 ,有效记录 160个。1 不同来源考生公共课成绩分析   2 0 0 2年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按考生来源分类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来源考生在外语、政治成绩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这说明不同来源的考生在政治和外语水平上基本持平 ,但是 ,应届考生英语、政治平均成绩均低于其他来源的考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 ,非应届考生在研究生考试经验方面可能优于应届本科生 ;其次 ,非应届考生与应届本科…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研究方法,对上海市二、三线运动员2004年参加全国比赛前三名的成绩进行分析,并与部分省市二、三线运动员成绩比较。结果表明: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部分项目在全国保持一定优势,但后备人才严重匮乏;未来几年比赛夺金人员缺乏;部分项目与其它省市有较大的差距;其它省市对上海优势项目构成较大威胁。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德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研究和课程教学情况,并时该学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对提高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有着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三个模块的“体育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的教学构想。  相似文献   

17.
将运动参与学习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融合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以大学生体育教学新课标为依据,实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起一套运动参与评价体系,从而推进大学生体育教学评价课程改革,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The main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how gymnasts are affected by the removal of vision when executing simple moves. A secondary aim was to establish whether crucial sensory cues exist for blindfolded gymnasts. Eight expert gymnasts were asked to maintain a straight displacement during three types of blindfolded locomotion: walking, steering a wheelchair and verbally ordering a second person pushing their wheelchair. In the first two conditions,active displacement made proprioceptive cues available to update the body trajectory. In the last condition, however, proprioceptive cues were greatly reduced, since the gymnasts displaced passive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ymnasts was compared to that of eight experts in other non-gymnastic sports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veered in all conditions. However, except in the verbal condition, the gymnasts departed less from linearity than the controls. We conclude that: (1) even for a simple motor task, gymnasts' performance is altered by eliminating vision; (2) compared with other sportsmen and women, gymnasts are better able to deal with the absence of vision when proprioceptive cues are availabl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wo possible explanations: (1) gymnasts are more able to ‘pick up' crucial information and (2) a gymnast's proprioceptive system is more sensitive.  相似文献   

20.
Control of locomotion in expert gymnasts in the absence of vis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main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how gymnasts are affected by the removal of vision when executing simple moves. A secondary aim was to establish whether crucial sensory cues exist for blindfolded gymnasts. Eight expert gymnasts were asked to maintain a straight displacement during three types of blindfolded locomotion: walking, steering a wheelchair and verbally ordering a second person pushing their wheelchair. In the first two conditions, active displacement made proprioceptive cues available to update the body trajectory. In the last condition, however, proprioceptive cues were greatly reduced, since the gymnasts displaced passive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ymnasts was compared to that of eight experts in other non-gymnastic sports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veered in all conditions. However, except in the verbal condition, the gymnasts departed less from linearity than the controls. We conclude that: (1) even for a simple motor task, gymnasts' performance is altered by eliminating vision; (2) compared with other sportsmen and women, gymnasts are better able to deal with the absence of vision when proprioceptive cues are availabl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wo possible explanations: (1) gymnasts are more able to 'pick up' crucial information and (2) a gymnast's proprioceptive system is more sensi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