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3 000 m障碍跑运动员李珍珠的冬训负荷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运动员的训练以混氧耐力训练为主,通过加大混合代谢的负荷来提高训练的负荷强度;运动员的训练节奏明显,负荷强度安排合理,在保持一定负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负荷强度,符合当前先进的障碍跑训练的趋势;各项训练计划如期完成,运动员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得以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优秀男子50km竞走运动员边爱国的训练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边爱国的训练始终重视有氧代谢负荷,通过加大混合代谢的负荷提高训练负荷的强度,促进专项负荷的提高,具有鲜明的特性;训练节奏呈明显的波浪型,运动量和强度安排合理;在有氧代谢负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混合代谢负荷强度,符合当前50 km竞走训练的趋势;赛前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安排合理,利于逐步形成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3.
<正> 前几年,我在训练短跑运动员时一直坚持采用大强度的快速跑练习,坚持爆发力、速度耐力等方面的训练。认为长距离跑,会抑制速度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不敢安排较长距离的跑,始终突出快的节奏,结果队员的放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动作僵硬。 1986年9月,我开始安排短跑运动员适当练习长距离跑。首先,每次课的后半部分安排了15分钟定时跑,以提高运动员的内脏功能和放松能力。开始运动员对这种安排极不适应,跑到10分钟就表现非常疲倦,但我坚持这样训练。两周后,队员基本适应,我要求他们做到后程动作不变形,跑程加长。10月份,我又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安排了3000米的定距跑,强调深  相似文献   

4.
中长跑项目是田径运动的传统项目之一,长时间、连续的肌肉活动是该项目的特点。中长跑运动要求运动员正确地掌握技术,合理地分配体力,并有根据比赛情况加速跑的能力。耐力素质特别是有氧耐力对中长跑运动尤为重要。随着中长跑项目距离的增长和时间的增加,运动员逐渐由以无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过渡为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发展有氧耐力素质主要是发展有氧代谢能力,通过持续负荷法和间歇负荷法,提高最大摄氧量,增加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接近无氧阈强度下进行有氧训练是最佳强度,对提高有氧耐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2014年5~8月夏训期间,对黑龙江省速滑队中最优秀的16名长距离速滑运动员(男运动员8名,女运动员8名,均为运动健将及国际健将等级)夏训前后实施训练监控,对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睾酮、最大摄氧量、血乳酸、有氧阈和无氧阈等多项监控指标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夏训后,女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提高,具有统计学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男女运动员800 m跑血乳酸峰值升高都非常显著(P<0.01);男女运动员有氧阈强度和无氧阈强度提高都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结论:1.田径800 m跑可作为速滑长距离运动员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评定手段之一,对比夏训前后运动员800 m跑成绩和血乳酸峰值,认为夏训增强了运动员无氧代谢供能能力.2.有氧阈和无氧阈测试可作为速滑长距离运动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评定手段之一,分析得出夏训增强了运动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旨在探索适合我国优秀速滑长距离运动员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为运动训练实践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 所谓上坡跑是指在有一定坡度的路面上向上跑的运动方式。教练员应根据提高运动员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的要求,合理安排上坡跑训练的长度, 一、上坡跑的安排 1.训练安排 上坡跑训练最好安排在冬训期间。负荷应保证占整个冬训总跑量的30%-50%,强度保持在80%以上。可采用120米、150米、200米和300米等几种段落。每次练习中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时间。间歇时间一般控制在1分钟左右。训练的节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跟踪观察等方法,对我国长距离游泳项目青少年运动员整体训练负荷现状、各运动素质训练负荷结构进行研究,揭示该项目训练负荷结构特点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认为,我国长距离游泳项目青少年运动员总体训练负荷没有超出该项目青少年阶段训练负荷的范畴,全年训练负荷结构安排重点突出并兼顾其他素质,应重视有氧能力对发展运动员能力的积极作用.结合实证研究发现,教练员安排青少年训练负荷结构时重视技术及功能性力量训练,耐力素质训练能够结合训练阶段安排,各单项素质负荷结构思路趋向理性化,建议速度训练应结合运动员个性化特点水平来设定负荷.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陈萍高原训练计划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陈萍高原前、中、后训练的运动强度、运动量和训练方法的研究,探讨了陈萍高原前、中、后训练方法、计划安排的特点。研究表明:陈萍高原训练的特点是上高原前强度小,训练量大,主要采用持续跑的训练方法;上高原后训练量略有减少,经过两周的适应期后训练强度增加,并以混合氧训练为主,主要采用间歇跑、重复跑等训练方法;下高原后的前一周以一般耐力训练为主,采用持续跑的训练手段,赛前的专项训练以无氧为主,运动量减少,在训练手段方面,主要采用间歇跑、重复跑为主,兼有氧耐力为辅的训练。  相似文献   

9.
    
G822.014.2 9905262大强度训练后跑的经济性提高与通气需求降低相关[刊,中,I]/嘉士伯·费兰克,张新萍∥体育科技信息.-1999.-19(3).-34-39.25图2表2(MYL)大强度∥训练∥跑∥最大耗氧量∥通气∥通气量∥负荷∥耐力跑∥肌纤维本文主要比较三种递增大强度跑运动训练对耐久跑中的经济性的影响,并确定不同形式的训练同通气功能/或.和肌纤维类型分布问题相关关系。36名男子休闲跑步者分为三组,分别进行 DT(长距离力竭跑训练)、LIT(长跑间歇性训练)或 SIT(短距离间歇性训练),每周训练三次,每次20—30分钟。共训练6周  相似文献   

10.
所谓负重跑训练,是指运动员负有一定重量为阻力的一种跑的训练形式。教练员可根据运动员的训练任务及要求,合理、系统地安排负重跑的负荷,以达到增强短跑的专项力量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一、负重跑的形式 (一)拖拉跑。根据不同的对象,可选择不同规格的杠铃片或汽车轮胎。 (二)橡皮带牵拉跑。根据不同的对象,可给跑者不同的阻力。 二、负重跑的安排 (一)训练安排 负重跑可以安排在整个训练周期中,但要根据各个不同训练阶段的任务、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在冬训中,负重跑的量应占快跑  相似文献   

11.
交变负荷对机体影响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兴泽 《体育科学》2007,27(12):61-70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归纳分析等方法,根据近年来对交变负荷力量训练的实证研究,综述交变负荷力量训练及其特点;研究机体承受交变负荷的神经科学基础,交变负荷的动态适应性,机体承受交变负荷的生理组织变化等。研究发现,机体承受交变负荷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功能加强、协调性改善,突触的可塑性是极限力量突破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交变负荷引起脑功能的自组织适应;交变负荷引起生物有机体突破力量极限的点、线、面适应原理,可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交变负荷引起组织细胞结构与代谢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少年在亚极量、极量负荷运动下血中MDA、GSH、SOD和CAT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不同运动对机体自由基代谢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采用跑台提供运动负荷 ,对 48名少年进行了安静、亚极量负荷和极量负荷下血浆中丙二醛 (MDA)、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的测定。结果发现 ,MDA在极量和亚极量运动负荷下极显著地高于安静时 ,极量负荷下又极明显地高于亚极量负荷时 ;全血中 GSH在两种负荷下均比安静时显著下降 ,但两种负荷间无明显差异 ;SOD的活力在两种负荷运动下显著高于安静状态时 ,极量负荷下虽高于亚极量负荷时 ,但无明显差异 ;CAT在亚极量负荷下其活力比安静时有所降低 ,但不显著 ,而在极量负荷下非常显著地高于安静和亚极量负荷状态时。  相似文献   

13.
以山西省优秀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现场观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青少年蹦床技术训练竞赛期中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进行研究,进而为山西省青少年蹦床技术训练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评价负荷量度的指标包括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负荷量以单个动作训练的次数、动作组合练习的次数、分段练习的次数以及成套动作练习的次数表示,强度以动作的难度值表示。2)竞赛期以成套动作练习为主,提高成套动作的成功率,加大优质套在成套训练中的比例,负荷量小,强度大,主要以成套动作难度为主,主要采用成套动作重复训练法与成套动作间歇训练法。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主观疲劳量表(RPE)评价训练负荷的过程是一个心理生理过程,量化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需将RPE训练负荷量化结果与生理指标测试结果进行结合分析。对16名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多次训练进行跟踪,采集每名运动员每次训练的训练前RPE值、训练后RPE值和整个训练过程的实时心率;采取训练后RPE值(Foster1算法)和训练累积RPE值(Foster2算法),4种心率算法(Banister1、Banister2、Edwards和Stagno)对每名运动员每次训练的内部负荷进行测算;采用相关分析,对两种RPE算法所得每名运动员每次训练的内部训练负荷值与4种心率算法所得的内部训练负荷值的相关性进行检验。显示:两种RPE算法估算的运动负荷:与Banister1算法测算出的相关性平均分别为0.91和0.79;与Banister2算法测算出的相关性平均分别为0.62和0.57;与Edwards算法测算出的相关性平均分别为0.75和0.69;与Stagno算法测算出的相关性平均分别为0.55和0.54。显示:RPE能够有效地量化评估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负荷,且“训练后RPE值”比“训练累积RPE值”能更加准确地反映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负荷。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山西省优秀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现场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青少年蹦床技术训练赛前强化期中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进行了研究,进而为山西省青少年蹦床技术训练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竞赛期训练内容主要分为单个动作、组合动作、分段动作与成套动作。(2)评价负荷量度的指标包括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负荷量以单个动作训练的次数、动作组合练习的次数、分段练习的次数以及成套动作练习的次数表示,强度以动作的难度值表示。(3)赛前强化期抠动作质量,以组合动作练习为主,加大了第二套分段动作的数量,主要提高动作的稳定性,负荷量适中,平均周负荷量为1200次;强度较大,以组合与分段动作难度为主。主要以单个与成套动作循环训练法、成套动作分段训练法与超长成套动作训练法为主。(4)甲2组运动员自选套以两周团身,转体动作多为180度,乙组运动员自选套以单周背弹或腹弹动作,很难完成两周动作。  相似文献   

16.
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以我国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高原训练期间的训练负荷进行研究。结果:训练负荷量与训练周期成反比,铁人三项中各单项训练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自行车、跑步和游泳;在训练强度上,是有氧训练为主,混氧训练为辅;高原训练的效果与训练负荷、训练周期相关,但是与训练周期不完全相关。结论:1)适当缩短高原训练周期,提高有效负荷训练;2)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铁人三项中各单项的训练负荷;3)在训练负荷量较小的前提下,加大重点课次的训练负荷强度,加深对机体的刺激深度,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征解析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田径速度力量项群运动负荷控制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揭示,多年训练过程中一般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所占比重,随着训练年限和竞技能力增长而趋于递减,但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训练所占比重则趋于递增。年度训练过程中的准备期训练重点集中在发展绝对力量、速度力量和专项技术训练等方面,负荷变化表现为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几乎平行发展并呈现出渐进性递增特征,其中负荷强度一般控制在80%-90%最高成绩水平上。比赛期的负荷量约下降20%,但负荷强度上升10%。而过渡期则表现出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同时下降的特征。小周期训练过程中的赛前小周期负荷变化表现为负荷量有所降低但负荷强度却有所增加的特征,而且负荷强度在赛前2周左右达到最高水平,其中大强度训练的持续时间约为10.5天-21天,其比例约占赛前训练总负荷的10%-30%左右,最后一次大强度训练高峰出现的时间一般距离比赛日之前5天-12天。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生化指标与训练负荷变化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对河南女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冬训准备期训练负荷进行为期16周的诊断与监测.结果显示:冬训的负荷强度较小,负荷量过大;CK对诊断负荷强度较为敏感,表现出很强的同步性;BU对诊断负荷量较为客观.但在BU处于高位、负荷严重积累时,并不随负荷量的变化而明显地变化;Hb与负荷量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相对滞后.提示:具体应用时,一定要将这些指标与负荷的变化结合才更为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实证评价,探讨竞速运动项目训练负荷主观感知疲劳评价(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SRPE)的有效性,并证明训练因素[心率(HR)、训练压力分数(TSS)、训练刺激量(TRIMP)、代谢当量(MET)、能量消耗(EE)]与非训练因素(自感疲劳、压力等级、睡眠质量、肌肉酸痛、训练积极性)对训练负荷量(SRPETL)的影响作用。方法:10名优秀职业自行车运动员(均为男性),测试开始前1周均未进行过大强度运动。运用SRPE、心率计(Garmin佳明HRM-tri)、码表(Garmin佳明edge 200)、身心恢复测试量表等对42天的高原训练负荷进行测试。内部负荷采用SRPE-TL、ETRIMP、ETRIMP、%HRmax表示,外部负荷采用TSS、MET、EE表示。结果:平均每周的SRPE-TL为5 300±1 512 AU。训练单调性(TM)为2.22±0.81 AU,训练应激(TS)为12 766±1 334 AU。SRPE-TL与各测试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58~0.8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TRIMP、TSS、自感疲劳、肌肉酸痛和压力等级可以解释SRPE-TL 71.8%的变异程度(Y=453.12+2.99 ETRIMP+1.20 TSS-114.81自感疲劳-111.30肌肉酸痛+85.81压力等级)。结论:SRPE是评价竞速项目训练负荷的一种有效手段,并且SRPETL是一个全域性指标,且训练因素与非训练因素均对运动员感知疲劳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