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通过研究海南省大学生的运动量、体育锻炼感觉、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运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的正相关;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的正相关;体育锻炼感觉与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线性关系。此研究提示,通过体育教育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挑战.体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在体育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运用以下策略:正确评价学生,维护其自尊心;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调控学生的情绪.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数理统计和分析比较 ,研究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得出体育课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效果是显著的 ,尤其是在学生的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意志品质和适应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 ,建议有关部门适当增加大学生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次数 ,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论体育兴趣程度与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了中专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对在体育课所学的体育项目的兴趣程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它们的关系并不是兴趣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在选项体育课学习中对所学习体育项目兴趣过高和不感兴趣都不利于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选项体育教学中不应盲目地、过度地培养学生对所学体育项目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当今大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充分地论述了体育课教学在构建大学生健康心理方面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以期通过体育课教学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6.
一、当前中小学体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 1.德育途径论 该观点把学校体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德育的一种途径。诚然,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某些心理发展水平密切联系,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无论从问题的特质、内容,还是从产生源上看都不是一类问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其发展中伴生的个人问题,较少直接涉及社会规范关联的道德问题。从功能看,心理健康教育应促进整个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体育课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942名农村初中生(男492人,女553人)进行调查。结论:从总均分上看,心理正常者占30.38%,心理轻度异常者占61.48%,中度异常者占7.96%,农村初中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者居多;通过检验发现,不同性别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差异;对学校体育课满意的学生与不满意的学生除在偏执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其它因子上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张红霞 《精武》2012,(2):9-9,11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形形色色的体育课确实是百花齐放,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基本达成,但是对于情感目标的培养或多或少存在着忽视或者淡化的现象,其实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乃至以后融入社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认识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体育课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现代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分析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认为体育教师的素养,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作用,同时体育课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体育课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在防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塑造完善人格等方面养成良好习惯。因此,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操作,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1.
踏入高三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喜欢和愿意上好体育课,但也有小数学生不大乐意上体育课,甚至有些错误地认为:“体育课是主学不考的次要课”,可上可不上,个别学生往往躲在教室里学习或借故病假。有的上课了,也敷衍了事。对此,应采用何种办法上好体育课?笔者认为应做好如下几点。一、抓好学生思想工作在开学第一次理论课上,对学生灌充体育对锻炼身体的意义,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每节体育课应坚持点名制度,发现问题及时  相似文献   

12.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之一: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说明体育课程标准里明确要求体育课有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虽然在体育课中教师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但却很少有教师对学生合作能力方面进行考核评价。近段时间笔者查阅了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 学校、家长共同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课如何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分析、 探讨、实验。结果证明高校体育活动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下降的状况 ,充分运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运动的属性 ,建立体育课教学中心理健康培养的模式 ,以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关注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的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教师应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参与的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6PF和SCL-90量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独立性与躯体化的相关性非常显著;敏感性与躯体化、忧虑性与敌对、恃强性与恐怖、兴奋性与恐怖、忧虑性与偏执成显著相关。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应完善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下降的状况,充分运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运动的属性,建立体育课教学中心理健康培养的模式,以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金林群 《精武》2012,(2):34-35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根据大学生对体育与体育课的认知,从心理学角度,运用学生学习满意度的三个维度来探讨分析大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影响因素,建议学生应端正对体育课的认知态度,体育教师应丰富上课的内容和形式及增强人格魅力,教材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了体育课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分析体育课有效教学的标准,从社会、经济、教育视角剖析了体育课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认为,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体育教学过程体现"育人"观是体育课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效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有效增强学生体能,有效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效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是体育课有效教学的标准。社会对学校体育教学能够持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对体育教学资源的经济投入,体育教师能否合理运用教育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原理等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体育课准备活动中开展生动有趣的健美操,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结果显示:健美操融入体育课准备活动对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学习态度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