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健  刘志平 《体育科学》2012,32(6):33-38
目的:躯干突发失衡是造成腰椎稳定性破坏,引发急性腰肌损伤和腰痛的重要原因。采用躯干突发失衡的研究范式,研究失衡心理预期对躯干突发减载性失衡诱发腰椎稳定肌快速反应延时和强度的影响,探讨主观心理预期减少突发减载性失衡状况下腰部肌肉损伤的生理机制。方法:11名健康男性青年受试者,分别在有、无失衡预期的条件下实施左右侧躯干肌肉突发减载性失衡试验,同步检测双侧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腹外斜肌的sEMG信号,计算上述被检肌肉的快速反应强度和反应时间,考察躯干突发减载性失衡对被检肌肉快速反应强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以及失衡心理预期的生理效应。结果:与安静状态相比,躯干突发减载性失衡条件下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腹外斜肌AEMG均显著升高,其中同侧和对侧腰部多裂肌和腰部竖脊肌AEMG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同侧腹外斜肌的反应强度明显大于对侧;失衡心理预期对同侧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腹外斜肌的AEMG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弱化作用趋势,对对侧腰部多裂肌和腹外斜肌的AEMG反应具有明显弱化作用;失衡心理预期能够加快同侧和对侧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腹外斜肌的快速反应延时,其中对侧腰部多裂肌的快速反应延时的作用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躯干突发减载性失衡能够明显激活腰部整体和局部稳定肌的活动,单侧失衡心理预期能够明显加快对侧腰椎多裂肌快速反应延时,弱化腰椎稳定肌的反应强度,在不过度增加腰椎载荷的条件下增强腰椎稳定性,其作用机制与主观心理预期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前馈控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对腰痛羽毛球运动员的部分功能进行测试,观察其活动范围、肌肉力量、肌电活动以及相应对称性。为了解羽毛球运动员损伤机制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对象:6名腰痛羽毛球运动员(男运动员4名,女运动员2名)。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日本矫正外科协会(JOA)评分量表、躯干旋转、胸椎旋转、髋关节内外旋活动度、躯干等速旋转力量、等长背伸活动的肌电活动测试,并观察两侧差异比的平均值。研究结果:(1)腰痛运动员的躯干旋转、胸椎旋转以及髋关节外旋活动度平均差异比为(31.98±21.53)%,(19.8±17.08)%,(13.81±4.43)%大于10%,仅髋关节内旋活动度平均差异比为(5.62±5.63)%小于10%。胸椎和髋关节旋转动度有减小的趋势;(2)等速躯干旋转两侧峰力矩和平均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峰力矩平均差异比为(5.45±1.78)%小于10%,而平均功率平均差异比为(12.78±11.40)%大于10%;(3)在等长背伸活动中,竖脊肌肌电活动的平均两侧差异比为(14.18±9.84)%大于10%,而多裂肌肌电活动的平均两侧差异比(9.90±7.92)%接近10%;竖脊肌和多裂肌的中位频率斜率(Median Frequency slope,MFs)均出现下降的趋势,但两侧差异比为(4.68±3.17)%,(5.35±5.40)%小于10%。结论:(1)腰痛羽毛球运动员躯干旋转、胸椎旋转、髋关节外旋活动范围存在对称性问题,且胸椎旋转、髋关节旋转有减少趋势;(2)躯干等速旋转平均功率存在对称性问题;(3)等长背伸任务中,竖脊肌和多裂肌出现疲劳,肌电活动存在对称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不同坐姿下腰部负荷及竖脊肌活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物力学实验法(包括影像学分析、三维侧力和sEMG肌电测量)、人体形态学测量法和统计学方法结合静态力学原理及郑秀媛人体基本参数,对10名男性(年龄21.4±0.69岁,身高172.9±2.72 cm,体重62.9±4.95 kg)进行研究,获得四种不同坐姿下各腰椎节段负荷(肌力矩)和10种坐姿下的腰部竖脊肌肌电图结果.研究表明:不同坐姿下,身体姿势的改变对腰部负荷影响较大,不同坐姿腰部负荷均大于站立位;同一腰椎节段肌力矩因坐姿的变化而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放松位大于挺直位,伏案支撑位大于无支撑位;不同的姿势,背部竖脊肌肌电图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其活动强度的变化主要由脊柱前屈的程度决定.因此,建议坐时尽量使脊柱挺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退着走的相关生物力学机制,为推广退着走健身模式提供重要的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通过运动学、动力学、肌电等手段同步测试相关生物力学参数,并运用逆动力学计算获得步行中髋、膝、踝关节力矩和关节功。结果:与正着走相比,退着走受试者受走向的影响较大,因此退着走在步速、步频、跨步长等方面显著变短,单步时间、双支撑时间、第1双支撑时间则显著变长,而2种走模式下的相关关节角位移表现惊人的相似性;正着走时,踝关节力矩模式与时相反转后退着走亦表现惊人的相似,而膝、髋2关节却没有如此雷同;2种走模式下的踝、膝、髋关节功率差异明显,并推断退着走的主要推动力及震荡吸收来自踝关节,膝、髋2关节几乎不能产生推动功率;正着走时,受监测的大腿肌肉中,除股直肌肌电活动低于退着走外,股二头肌、股内肌及股外肌活动显著高于退着走;4块小腿肌中,退着走时,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胫骨前肌及比目鱼肌的肌电活动均显著高于正着走,进一步左证退着走的动力源来自踝关节,而正着走,其动力源主要由髋与膝关节承担。结论:退着走练习可修改神经机制而有助于运动学习,这对受损的肌肉骨骼功能再教育是有益的;退着走髌骨-股骨关节承受来自地面的反应力要低,因此,退着走对下肢过度使用受伤的病人康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表面肌电遥测手段获得篮球运动员原地跳投过程的肌肉用力特征,发现在起跳环节中起主要作用的肌肉有右侧股直肌、右侧股二头肌、右侧腹直肌、右侧竖脊肌;起跳环节中对照组队员股二头肌力量放电情况较小,这可能是造成其起跳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对照组队员腹肌力量较差可能是造成其腾空阶段躯干稳定性较差,投篮命中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两个奥林匹克竞走运动员,在普通走,快速走和竞走中的动作进行了研究,并测量了三个走速中的步长和步态的短暂分量,相应发生的身体各环节的位移模式,及其躯干肌,上下肢肌肉活动的肌电图。实验中,对取得平均12.5公里/小时速度的竞走运动员和快走时达到平均8.7公里/小时速度的同龄正常人相比较,竞走中的步频和步长都超过正常人快走中的步频和步长(前面研究掌握的资料),竞走中,每复步的平均步长为运动员身高的125%; 快走中,平均步长为正常人身高的115%。竞走中,躯干,上下肢比正常人快走时运动幅度加大,由于施展技巧,身体重心垂直起伏最小,并且所有肌肉的活动肌电图显示振幅比正常人快走时增加,竞走中,运动员的肌肉活动时间一般也增加了。同时也对竞走训练提出几点预防伤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翔 《浙江体育科学》2008,30(6):104-106
通过等长背伸运动负荷诱发腰部竖脊肌疲劳并记录全程表面肌电(sEMG)信号,分别以快速傅立叶变换(FFT)计算平均功率频率MPF和非线性RQA方法计算确定性线段百分数(?T)。结果显示,MPF随着肌肉疲劳的发展而逐渐下降,而?T呈现反向变化趋势,提示肌肉疲劳时的sEMG信号规律性在增强。?T的变异系数CV比MPF的小,说明?T作为腰部肌肉功能状态的评价指标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陈洁星  梅雪雄 《体育科学》2012,32(10):56-63
目的:研究动态瑞士球练习对游泳运动员躯干核心区4个主要肌群的刺激强度,旨在为游泳运动员的瑞士球练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10名男子一级游泳运动员为受试对象。利用BIOPAC-MP150多导生理仪,对受试者在24种动态瑞士球练习中的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和多裂肌这4个肌群进行表面肌电测试,计算各受试肌群的AEMG值。通过聚类将24种瑞士球练习分为4类,在平面直角坐标图上绘制各类瑞士球练习中各肌群的AEMG值图形并计算图形面积。结果:第1类是以腹外斜肌和竖脊肌为主导发力的练习;第2类是以竖脊肌主导发力的练习;第3类是以腹直肌和腹外斜肌为主导发力的练习;第4类是以竖脊肌和多裂肌为主导发力的练习。结论:24种瑞士球练习对躯干核心区4个肌群的AEMG值分别都在10%~50%左右,均属于中、低负荷强度的练习;运用坐标图面积计算法可以计算出瑞士球动作对躯干肌群的总刺激强度,能够简单并直观地表现出各动作对躯干肌群的刺激情况;与水中技术动作联系的紧密性以及无固定支撑是瑞士球练习应用于游泳运动的核心特征,运动员与教练员可以遵从训练原则,通过多种手段将瑞士球练习合理应用于游泳专项训练中。  相似文献   

9.
健身反向走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反向走改善或提高机体平衡能力的价值,本研究以26名61~70岁的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一组进行常规健身锻炼(正向快走或慢跑),一组进行反向走锻炼。2组老年人在锻炼开始前和锻炼12周后,检测平衡功能(闲眼单脚站立时间、Footscan测力台系统静态睁眼双足站立测试和身体最大活动幅度测试、步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2周锻炼后,反向走组老年人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明显延长,身体最大活动幅度测试中X轴方向运动的最大和最小幅度明显增加,步态分析中右足跟到达最大压力的时间明显增加、身体重心额状轴最大位移明显降低。而常规健身组老年人只是在身体最大活动幅度测试中X轴方向运动的最小幅度明显增加。上述结果说明:反向走与正向快走或慢跑相比,可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功能,因此可以作为老年人平衡能力锻炼的一种新方式。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对长拳、太极拳冲拳动作进行肌电实验,分析长拳、太极拳完成冲拳动作时所调动的肌肉及其iemg值,得出在研究对象本身无差异情况下,不同拳术冲拳的发力对肌肉的调动情况。研究方法:在肌电实验中,以固定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美国noraxon生产的t6无线导遥测肌电对练习长拳、太极拳冲拳时的上下肢肌肉表面肌电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长拳冲拳过程中,肌肉活动顺序为腹直肌、三角肌前束、股内侧肌、股直肌、腹外斜肌、股外侧肌、股四头肌、肱三头肌、肱桡肌、竖脊肌;积分肌电显示在长拳冲拳阶段三角肌前束、肱桡肌的积分肌电最高;在整个长拳冲拳过程中,腹外斜肌的肌肉贡献率最大。太极拳冲拳过程中,肌肉活动顺序为肱桡肌、腹外斜肌、股内侧肌、竖脊肌、三角肌前束、腹直肌、股外侧肌、肱三头肌、腹直肌、股四头肌;积分肌电显示在太极拳冲拳阶段肱桡肌、股内侧肌的积分肌电最高;在整个太极拳冲拳过程中,腹内斜肌的机头贡献率最大。研究结论:长拳冲拳过程中,受试者较好完成技术动作,腹直肌首先放电,肌肉力量的发放大部分来源于肱桡肌、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肌,集中于上肢腰部和手臂。太极拳冲拳过程中,受试者未能掌握技术动作,肌肉发力顺序不符合太极拳冲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