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无形资产、体育知识产权和体育无形财产权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无形资产、体育知识产权和体育无形财产权是3个联系紧密而含义略有差别的概念,在对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和无形财产权做出基本界定的基础上,专门分析体育无形资产和体育知识产权的概念和内容,对体育无形资产、体育知识产权和体育无形财产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体育无形资产以知识产权为主要表现形式,也有部分内容不属于体育知识产权的范畴;大部分体育知识产权可以认定为体育无形资产,也有部分内容不是现实的体育无形资产;体育无形资产与体育无形财产权的关系也是大部分内容相互交叉,相互包含;体育无形财产权可以认为是体育知识产权的上位概念,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潘民  梁伟 《体育学刊》2012,(3):55-57
针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产权问题突出的现状,应用现代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结合对联赛管理机构、俱乐部的实证调查,研究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无形财产权。通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中包含的体育知识产权大部分已转化为体育无形资产,其无形财产权归属成为职业化进程中的焦点与问题根源。联赛管理机构应当进一步放权让利,合理调整联赛无形财产权的分配,使俱乐部收益,这有利于我国当前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体育财产权有其特殊性.以此为起点,遵循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平衡的原理,我们通过对体育财产权进行类型化区分,按照正当性评价、法律规范方式和内在价值追求的逻辑路径,在一个综合的、彼此可以兼容的框架内对其进行了探讨,立足于多元主义的立场,提出了个体优先和社会优先两种财产权正当性的判断模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弥补有关具体财产权的研究缺少一致性理论基础的不足.同时,还为体育财产权研究进行现代性的视角转换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选项.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现存的问题及无形教育与有形教育的基础上 ,指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无形 (隐性 )教育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能力及习惯方面的重要教学效果 ,强调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无形 (育心 )教育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结合系统研究对构建"川渝体育圈"的基本内涵、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并从川渝两地实际出发,基于体育的现代化发展在结构上和设计上提出了"川渝体育圈"构建的基本设想以及实施途径,为推进西部体育的快速崛起、促进中西部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体育标志权是一种以财产权属性为主的独占权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相应处分权和经济收益权.在介绍其与体育有形财产权、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以及商号权的联系后,指出体育标志中的名称与商标、商号联系最为密切,徽记和吉祥物与著作权的客体之一美术作品、专利中的外观设计更为相似.重点通过体育标志权与其他相关权利的比较,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以揭示体育标志权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研究一直是体育学领域的热点,学校体育功能是学校体育基本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分析学校体育的基本含义、特征以及对学校体育功能进行概况评述。最终在理论层面对学校体育功能加以描述性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不仅要育“体”,而且要育“心”,这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在学校体育具体教学实践中,却还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种种束缚,致使“育心”教育未能真正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当前突出无形教育效果的原因及对策,旨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解释多达46种,主要是从制度、体制、机制3个不同层面给以解释,并且,较多的解释因对制度、体制、机制涵义区分不清,造成对举国体制的不同理解。在分析体育制度、体育体制、体育机制的含义,以及3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举国体制发展"从追求效率到以人为本"以及"政府投资为主将形成举国体制的短板"的观点。举国体制发展贯穿"以人为本"思想的途径主要有:(1)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需求;(2)全面发展运动员素质;(3)保障运动员权益;(4)立足运动员竞技能力可持续发展。举国体制发展的资金来源是以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以制度保障社会投资的利益预期,促进体育竞赛项目职业化,最终形成全民体育的体制。  相似文献   

10.
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厘清体育课程教学基本概念的指称对象,是进行交流和研究的基本条件.本研究以当前体育课程基本概念存在的缺陷与矛盾为突破口,从体育课程的"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这些基本概念的指称对象及相互关系出发,就"体育课程内容是对运动类别的指称"、"体育教材是可感知的对象性存在"以及"教学方法是对教材之间逻辑关系的指称"等观点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操作性教材"与"导向性教材"的分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