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技术动作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宁宁  高俊 《冰雪运动》2009,31(6):29-34
通过对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比赛中运动员技术动作分析后发现,空翻与转体是整套动作的难度核心。为更好地了解空翻与转体动作的特性,主要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基础理论和现场观察、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空翻和转体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人体的转动轴、翻转的时空特征、翻转的角速度变化、人体转动惯量以及运动员身体形态、腾空姿态等因素均对空翻与转体动作产生影响。为此建议运动员提高翻转时对高度、速率和角度的控制,不断提高技术难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图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查阅有关女子自由体操舞蹈转体动作的文献和资料,以2009-2012、2013-2016、2017-2020三个周期的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为依据,对29届北京奥运会和31届里约奥运会女子自由操决赛前3名运动员的成套动作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舞蹈转体动作难度加大;舞蹈转体动作提高连接加分;舞蹈类转体动作使用增多;舞蹈转体动作与艺术性的结合加强.提出了发展运动员优势动作;重视基本技术训练;重视规则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要保持我国跳水项目在世界上的优势,必须发展转体动作的难度。为使更多运动员尤其是青少年能够成功顺利地掌握跳台反身转体5337D(即反身翻腾一周半转体三周半)动作,在梳理以往教学方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保留弹网保护带及陆上辅助措施,避开陆上跳板,水上一米板,三米板的诱导动作,转换成三米台、七米台的诱导动作等新的构思,使转体动作的学习过程简单化,提高学习转体过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艺术体操转体动作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归纳出艺术体操运动员所应具备的3种竞技能力:转体启动能力、旋转适应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结合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理学相关理论,针对上述技能研制了不同的专用训练仪以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转体动作质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眭禄和张业琳子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度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相关运动学数据。以研究平衡木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度动作的运动学特征,为平衡木运动员练习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度动作提供技术参考。结果显示:在腾空阶段,眭禄的转体速度稍慢;眭禄落木缓冲技术更好,但稳定性需进一步提高。结论:在腾空阶段,眭禄应加快转体速度;在落木阶段,眭禄应提高落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人体完成空翻动作的姿势、翻转周数、转体度数、翻转方向确定了空翻和空翻转体动作的种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初步形成了空翻和空翻转体动作较系统的理论,为教学、训练补充了空翻和空翻转体动作方面的理论内容,并为运动员选择、开发空翻和空翻转体动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要保持我国跳水项目在世界上的优势,必须发展转体动作的难度。为使更多运动员尤其是青少年能够成功顺利地掌握跳台反身转体5337D(即反身翻腾一周半转体三周半)动作,在梳理以往教学方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保留弹网保护带及陆上辅助措施,避开陆上跳板,水上一米板,三米板的诱导动作,转换成三米台、七米台的诱导动作等新的构思,使转体动作的学习过程简单化,提高学习转体过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高低杠技术探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当今女子竞技体操高低杠比赛整套动作的结构与发展做了研究。结果表明 :动作难度以开发独具风格的多度转体与飞行动作、提高连接价值为主 ;动作连接以腾身回环、后空翻与孤形的转体等换杠动作的创新为动作质量和后空翻类下法稳度的基础上 ,稳步开发前空翻类动作 ,以实现下法动作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艺术体操新兴动作—空中转体跳步难度动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对转体跳步难度动作分类,并应用力学分析方法对典型动作进行技术原理分析。采用录像观察与统计,比较中外转体跳步难度动作的差异,分析国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论是:转体跳步难度动作是跳步动作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我国转体跳步难度动作完成的成功率普遍偏低,主要存在转体不到位和空中造型控制能力差两个问题;教练员对新规则掌握不够深刻,训练中对动作的要求规格不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着重研究核心力量对跳水转体动作产生的作用,从实验结果中看出练习核心力量对提高转体动作的质量和稳定性有帮助.在科学、现代化的训练方法下,运动员能更省时、有效地完成训练,降低了训练难度,有更多时间去巩固正确的转体技术,并发展更多新的高难度动作.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柔道运动员的柔道投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教练员对技术特点认识不够深入、运动员对技术核心要领的掌握不够以及运动员专项力量的不足上。本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8名优秀柔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运动学录像解析的方法并结合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对运动员背负投技术进行了量化分析和评价,研究和剖析背负投技术动作的运动原理和动作结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右腿上步、左腿背步、下蹲、倒地4个阶段是一本背负投动作技术的主要阶段。影响完成整个动作过程时间的因素主要是肌肉爆发力,其次是运动员的技术。(2)一本背负投技术具有重心低,稳定性好,速度快、突然性高、不易失分和被反攻的特点,依靠上肢的提拉、躯体的转动和下肢的蹬伸协同配合的复合运动。(3)在完成一本背负投技术过程中肢体转动的幅度和速度是影响技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散打比赛中,大部分运动员在赛前都会控制体重,这对散打运动员能否取得理想成绩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科学合理的控制体重能发挥运动员的优势,保持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而不科学合理的控制体重,不仅会抑制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而且还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减短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对竞技能力保持阶段产生负面影响。文章运用调查问卷、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运动员赛前控制体重问题进行分析,探索科学控制体重的手段与方法,为散打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跆拳道运动员身体成份和体型的测量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西安体院跆拳道集训队32名运动员身体成分和体型进行测量与评价,旨在了解跆拳道运动员身体成分和体型的特征与现状,以便为科学选材及训练提供客观依据。结果表明,随运动员运动成绩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体脂含量呈下降趋势;男子运动员体脂含量较低,体型以外胚叶性—中胚叶型者居多;女子运动员体脂含量较高,体型基本都属内胚叶型。这说明跆拳道运动员体脂含量应较低;男子运动员在身体成分和体型上优于女子运动员,而女子运动员整体训练水平较低,训练量不足,且这样的体型将影响运动水平的继续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训练阶段下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形态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界定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各训练阶段为切入点,在研究游泳运动员专项形态基础上,比较其在不同训练阶段下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游泳女子运动员的专项提高阶段为13~15岁,最佳竞技阶段为16~22岁,竞技保持阶段为23~26岁,男子各阶段相对女子晚1~2年。此外,游泳专项特征主要体现在“倒三角”的体型、身高、臂长和质量较高的肌肉群4个方面。不同训练阶段下游泳运动员形态特征为:不论男女,在专项提高阶段,形态上某些指标尚具有一定的发育与挖掘潜力,相对于最佳竞技和竞技保持阶段,不具有形态上的专项优势,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基本形态因子上;最佳竞技阶段与竞技保持阶段的形态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图像解析等研究方法,从感、知觉角度出发,结合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特点论述了部分感、知觉能力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身体动作与器械技术完成的影响,从中找出感、知觉与运动员技能水平的关系,为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篮球运动员特长技术重要性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走访谈话研究方法,对我国篮球运动员的特长技术重要性、培养模式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说明了特长技术在篮球运动员技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和培养篮球运动员的特长技术是1个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铁饼运动在我国属于优势项目,总体处于亚洲领先地位,多年来在青少年运动员选材、训练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标准。本文通过比较与研究,提出青少年运动员选材从单纯力量型转向速度力量、技巧型发展,并总结了一套有效的选材、训练手段。旨在为我国田径运动的提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从田径竞赛规则的演变探析田径运动技术难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1992年、1998年、2002年、2006年由中国田径协会审定的《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进行研究,整理归纳有关条款,剖析田径运动技术难度的发展.研究表明,规则演变对于运动员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提高了田径运动技术的难度,促进了田径运动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赛艇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原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赛艇运动员在一年内都有损伤,容易损伤部位主要是腰部和肩部,出现损伤季节主要是10—12月和1—3月,损伤原因主要是身体疲劳。本次研究对赛艇运动员的损伤特点,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损伤,为更好的提高赛艇运动员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A simulation model and a rigid body model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wisting initiated during the take‐off or contact phase. It is shown that it is possible to produce a full twist solely by building up angular momentum in the arms during the contact phase. This method is only half as effective as building up momentum in the whole body during cont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wist into a somersault changes the somersault rate by less than 1%. By timing arm adduction appropriately, it is possible to take advantage of nutation and boost the initial value of the tilt angle and so obtain a greater twist rate. Twist may be stopped by the action of piking, since the motion changes from the twisting mode to the wobbling mode of rigid body motion. Transition to and from these two modes can be used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tilt angle and twist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