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截拳道有感     
李春成 《精武》2006,(6):61-61
截拳道以精简直接为主旨。武术的上层境界是趋于简单,以不变应万变。任何人的添枝加叶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行为。李小龙宗师直接把我们领到万花园的门口,只要我们推门而入就可以欣赏园中的美景。就是因为它的实用性很强,才会在功夫界迅速崛起。学习截拳道不要被形式所固定,要  相似文献   

2.
自李小龙于1967年7月正式确立截拳道以来,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经由其第一代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努力,截拳道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逐渐演变成了两个大的发展方向:一个是以黄锦铭师傅为代表的原始截拳道,一个则是以本文作者为代表的截拳道概念。前者所传授的技术是经过李小龙研究和改进的技术,后者则主要是在截拳道创立初期的技术上,辅以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武技一同传授。虽然在技术的传授内容以及发展途径上稍有不同,但终究的归属却是一致的,即均为求得自我的认知与解放。本文仅以概念派学说的角度对截拳道进行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截拳道的创始、截拳道的武学独到性、截拳道与传统武术的区别以及截拳道对西方技击特点的吸纳几方面对截拳道进行分析,就其哲学理念、击拳的技巧、应用形式及其具体作用对截拳道进行全面的研究,指出截拳道的特点以及对中国武术发展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朱保荣 《精武》2005,(6):42-43
拳谚说“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由此可见步法在格斗中的地位。李小龙曾说过:“我的全部武功精粹就是两点——近身和发力。如果有人学到它们,则不管面对任何类型和等级的对手,都能象闪电一样地贴近对手,并以霹雳般重击将对手击倒。”近身就要依靠步法。李小龙把步法训练作为截拳道的重要训练内容。只有真正掌握了截拳道的步法,才能更好地运用截拳道这一搏击武器。下面笔者将截拳道的步法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每每看到截拳道研修方法系列的“截拳道内功修炼法”、“截拳道基本技法”、“截拳道高超腿法”等等文章及书籍,内文大都以“李小龙曾说……”、“李小龙常日……”之类的,其中还不乏强加自己意愿于李小龙先生身上,把自己的一些所谓片面而又自以为是的观点,附于已故的李小龙先生应该受到后人尊重的名誉之上。这种做法,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很多东西已经不是截拳道的本来面目了。截拳道,是以打破传统束缚,引导大家走进创造一个适合于自身的武学体系之道。而并不拘泥于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名人所概定的任何‘名称”─—或者称为“束缚”里…  相似文献   

6.
编译者的话:截拳道到底是什么?在截拳道界一直争论不休。很多人认为截拳道只有概念,只要在概念上理解之后就能够掌握截拳道的神髓,并进行截拳道教授了。但果真如此吗?经过李小龙多年来不断研究与发展所得出的截拳道仅仅是个概念吗?如果不仪仅是概念的话,那么它到底又是什么呢?而修习截拳道,到底又意味着怎样一个过程?凡此种种,黄锦铭师傅会在下文中给大家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7.
朱保荣 《精武》2004,(4):17-18
发展是一切事物的必然规律,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只有发展才能生存,只有发展才能进步、提高。截拳道一样面临如何发展、繁荣的问题。我这里说的发展,一方面指截拳道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指截拳道的推广传播。笔者学习截拳道多年,收集不少关于李小龙的资料,在对截拳道本身及其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为截拳道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相似文献   

8.
刘岩  唐龙 《中华武术》2000,(7):50-51
本文为截拳道日本首席传人中村赖访谈录,记述了他在李小龙精神的感召下如何从一名普通的“李小龙迷”成长为李小龙门下截拳道日本首席传人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一位李小龙的忠实信徒为追寻截拳道堂奥而付出的非凡努力,披露了截拳道传承中的奥秘,对于我国截拳道爱好者颇具启发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老师信箱     
《中华武术》2002,(9):49-51
答 你说的“得手、发力”,是武术实战中的要素。我们截拳道中常说的“近身与发力”与此是一回事。只不过武功门派不同,具体的应用方法各有不同罢了。截拳道主张不分门派、不拘泥于招法(即“以无法为有法”),具体实战时凭本能的反应应战(“别管什么招法,跳过去揍他就是了”——李小龙宗师常常这样训导自己的弟子)。  相似文献   

10.
发展是一切事物的必然规律,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只有发展才能生存,只有发展才能进步、提高。截拳道虽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道之一,但是也一样面临如何发展、繁荣的问题。我这里说的发展,一方面指截拳道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指截拳道的推广传播。笔者学习截拳道多年,收集了不少关于李小龙的资料,在对截拳道本身及其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为截拳道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相似文献   

11.
史旭光  叶寒菲 《精武》2006,(6):32-32
这是李小龙嫡传弟子黄锦铭(Ted Wong)师傅在1999年4 月25日接受美国一家格斗杂志记者 Paul Borrett采访时的内容精选。将此文翻译过来主要是想通过黄锦铭师傅的经历来告诉大家一个截拳道练习者所应持的正确态度——WALK ON(不断进取的精神)。实际上,黄锦铭师傅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刻苦练习了,因为他已经在截拳道界以及格斗界得到了认可,但他依旧那样,我想就是李小龙的那种精神在激励着他。这种精神以及不断求知的能力应该是每个截拳道修习者所应该具备的。  相似文献   

12.
振藩截拳道是什么? 振藩截拳道是关于实践、关于创造、关于个性,关于自由的武道哲学,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整体化武  相似文献   

13.
朱保荣 《精武》2005,(6):46-46
截拳道与散打同是享誉世界的搏击术,在我国国内都拥有众多练习者和爱好者。可是,由于截拳道在中国内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一部分人眼中,截拳道与散打没有太大的区别,常把它们混为一谈,甚至有人比划几招散打动作就称之为“截拳道”。作为一个截拳道爱好者,我想有必要明确指出二者之间的不同,以免混淆了它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李小刚     
《武魂》2013,(2):12-13
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功底。1993年因迷恋李小龙功夫-振藩截拳道,潜心在国际李小龙特训总部练习截拳道;1996年拜截拳道第二代弟子郝刚、陈琦平、朱建华为师,  相似文献   

15.
朱保荣 《精武》2004,(7):36-37
截拳道是李小龙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创立的一门实战武道:截拳道创立不久,李小龙还来不及将其完善,就撒手人寰:如今三十余年过去了,虽然李小龙已逝,但是他往许多人心目中依旧高大;虽然截拳道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是拥有众多爱好者和研习者:那么,截拳道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每个人爱好截拳道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笔者在此发表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木子 《中华武术》2005,(8):40-40
截拳道与散打同是享誉世界的搏击术,在国内都拥有众多的研修者和爱好者。可是,由于截拳道在中国内地发展得不规范,在一部分人眼中截拳道与散打没有太大的区别,常把它们混为一谈。作为一个截拳道研修者,我想有必要明确指出它们的不同,以免抹杀了它们的特点。两者都源于中华武术,肯定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它们又有自己的特点,否则就不必用“截拳道”“散打”这两个名称区分了。各种搏击术通理颇多,在此不再赘述,仅通过我的所学所感,谈一谈截拳道与散打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精武》2010,(6):20-21
问:尽管李小龙现象存在争议,但是一个人风光一世并且逝后依然不减其巨大的影响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截拳道实践热已经有很大的降温了,即使是明星云集的《李小龙传奇》也未能给截拳道注入活力,很有些强弩之末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高飞 《精武》2007,(6):25-25
随着国人对李小龙认识的加深,截拳道正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发展壮大。“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这恐怕是所有截拳道门人一生中最熟悉的12个字,最引以为荣的12个字,然而有多少人真正领悟到了它的意义,又有多少人去亲身实践?  相似文献   

19.
当前,随着李小龙文化现象的兴起,关于李小龙截拳道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在国际上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振藩学。文章从哲学的角度,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论述李小龙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简单、直接、非传统性”和“自知自觉,忠诚求真,最终迈向自我解放”的哲学内涵,进而延伸阐发截拳道所具有的综合性、实证性、开放性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最初发表于2008年5月期《黑带》采访文章的前言介绍中,原采访者鲍勃·兰德斯写道:“过去十年间,截拳道世界发生了很多事……黄锦铭师傅是主流认可的李小龙截拳道的正统传人,我们应该把他的口述历史记录下来。”遗憾的是,在持续采访过程中,黄锦铭师傅于2010年11月离世。鲍勃·兰德斯原计划是通过提问,解答那些长期困扰着武术家们,且未经黄师傅及其弟子回答过的,有关李小龙和截拳道的问题。黄锦铭师傅当时70岁,却仍致力于通过系统训练增强他的身体机能,加深对截拳道的体悟。他毕生对武术,特别是李小龙截拳道的传承贡献,使他在2006年荣膺黑带名人堂年度人物。采访过程中,黄师傅依然不知疲倦地遍访全球,教授学自李小龙的原传截拳道的科学格斗体系的精髓,籍此缅怀与他亦师亦友的李小龙。有鉴于此,《黑带》杂志2014年9月号重温整个经典采访,以纪念李小龙的学生和朋友——黄锦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