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休闲体育理论本土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闲体育理论本土化问题直接关系到休闲体育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但至今尚未引起学界的应有重视.对本土化过程中从起点到终点的基本环节进行研究后认为,休闲体育理论本土化必须以全方位引进西方理论成果为前提;引进理论必须与中国元素相结合;研究者应当具有创建体现民族特点的术语体系和理论流派的自觉意识.本土化的近程绩效是为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而远程影响则是以中国成果为世界理论的完善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全面分析了休闲及运动休闲的内涵,在比较国内外运动休闲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运动休闲产业的体验型经济产业的本质属性,并从产业理论的视角入手,论述了运动休闲产业对我国社会的四方面推动效应:1)运动休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2)休闲对社会就业的拉动效应;3)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拉动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4)劳动生产的提高和劳动力的转移推动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对此,提出了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习型社会理论、终身体育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对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实施休闲运动教育的价值和路径选择进行分析探讨,论述实施休闲运动教育的价值,提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休闲运动教育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依据舒适性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与深度访谈,梳理运动休闲乡镇的舒适性要素,构建运动休闲乡镇吸引人才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表明,运动休闲乡镇吸引人才的要素包含运动休闲乡镇舒适性、迁移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迁移意愿和迁移行为;其中,运动休闲乡镇舒适性分别与迁移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正向相关,迁移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分别与迁移意愿正向相关,知觉行为控制和迁移意愿分别与迁移行为正向相关。因此,运动休闲乡镇的舒适性有赖于自然与非自然要素的协同发展,且舒适性要素通过“引力”和“阻力”影响迁移者的迁移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不同阶段运动休闲生活方式形成的动机与限制因素。研究认为运动休闲生活方式的形成过程是价值观的动态变化过程,并运用阶段变化理论、休闲限制理论、休闲动机理论构建了研究的假设理论框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处于不同阶段的个体所受到的动机与限制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进而提出了促进运动休闲生活方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培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品牌,既是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民众运动休闲需求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基于品牌基因理论,分析培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品牌的逻辑定位和价值特征,明确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品牌基因构成。应从优化产业模式、整合自然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建构和形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品牌基因,从而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舞龙运动以祭祀、节庆为载体,以我舞你观为形式,以欢庆、娱乐为内容,为人的休闲生活服务,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文章主要以现有的相关休闲研究为基础,从社会心理学等观点的角度,采用文献分析综述和理论推理的方法,论述了舞龙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与休闲的同源性,以拓展休闲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并且对现代休闲观念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30年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走过了引进与本土化努力、自我创新和调整等阶段。训练学科理论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和深化,其研究方法趋于多样性,运动训练用语逐渐科学和规范,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举国体制支持下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实践直接推动训练学研究的发展;大量引进国外运动训练学研究著作,催化运动训练学的本土化和更新;国内外训练研究与实践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动休闲小镇是目前我国体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运用文献资料和对比分析法对运动休闲小镇的研究缘起、基本概念和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旨在把握已有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研究认为:运动休闲小镇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建设问题研究、治理路径研究、运营模式研究、建设评价研究和中外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主体和研究内容等4个方面探索了未来运动休闲小镇研究方向,以期推动我国运动休闲小镇研究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妇女休闲体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经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妇女在文化教育上接受的是“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传统。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女性的束缚是妇女休闲体育发展的桎梏。由于特殊的历史国情,中国妇女休闲体育形成了其特殊的体育文化图景。从中国妇女的文化背景、立场出发,努力寻求本土化的女性主义话语模式和中国妇女休闲体育实践方式,以辩证的思维对传统的妇女休闲体育文化加以扬弃,实现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北京市城区居民体育休闲活动中的交往方式、参与方式、获取方式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旨在为我国城市居民体育休闲生活健康化发展提供借鉴。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城区居民在体育休闲活动交往方式的选择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由注重地缘或业缘的外向型伙伴向着构筑以血缘关系成员为基础的家庭型伙伴;在获取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自给型的体育休闲活动是居民的获取方式主体;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选择体育休闲参与方式的自由度明显增强等。  相似文献   

12.
以政治学观点思考休闲体育,可以看出是群体控制与个体自由的矛盾在左右着休闲体育的前提;以经济学理论探讨休闲体育,不难发现是物质生产与精神消费的矛盾在支配着休闲体育的方式;以文化学方法审视休闲体育,能够证明的是功利追求与意义探索的目标在影响着休闲体育的方向。阐释中国当前休闲体育的几个倾向,将深化对休闲体育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文明标志。体育活动作为休闲实践的具体形式以其无与伦比的参与价值成为了人们休闲生活的主要方式。本文以休闲伦理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休闲、休闲体育的内涵出发,对休闲体育的伦理价值进行定位,指出休闲体育是肉体与灵魂和谐统一的桥梁,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旨在为人们正确认识休闲体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邱亚君 《体育科学》2008,28(1):71-75,81
个体的休闲体育行为是一个动态的阶段变化过程,处于不同的阶段,个体所遇到的限制因素是不同的.在对体闲限制理论的回顾和思考的基础上,结合休闲体育行为的特性,探讨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的限制因素,从而提出休闲体育行为五个发展阶段、四类限制因素的假设性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休闲体育的伦理定位、失位与复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文明标志.以休闲伦理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休闲体育的伦理价值进行定位,指出"休闲体育作为肉体与灵魂和谐统一的桥梁,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休闲体育作为人的一种自主行为,是'人之为人'的规定"."休闲体育作为一种领悟生命意义的情感体验,是人感性生命的直接需求".并针对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失位现象进行阐述,指出当前休闲体育存在奢侈化、风险化、象征化的伦理失位现象,最后提出了复位策略.旨在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休闲体育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休闲体育产业的产业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业基本条件、产业素质、产品经济特征、休闲需求特征、消费者特征5个方面对休闲体育产业的产业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休闲体育产业的技术能力较低,产业开发的潜力和管理水平以及市场需求发展都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产业特征分析对开发我国休闲体育市场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休闲体育逐步成为现代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从体育人文精神的视角,探讨了休闲体育的内涵、本质及其体育人文价值。提出休闲体育在文化内涵上与体育人文精神是相契合的,休闲体育的兴起是体育人文精神的1种回归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阶段变化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对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的动机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个体的休闲体育行为是一个动态的阶段变化过程,其发展变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处于不同的阶段,其动机因素也各不相同:个体没有达到动机阈限,处于无动机状态,主要表现在休闲体育行为前意向阶段;个体达到动机阈限,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发生作用,主要表现在休闲体育行为意向阶段;个体达到自主阈限,进入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成为休闲体育行为准备和行动阶段的主要驱力;个体达到内部回报阈限,就会激发内部动机,主要作用于休闲体育行为保持阶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体验”的角度,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对个体休闲体育行为的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足半数的参与者从“体验”的角度来理解休闲体育的“自由”内涵;(2)从体验的自由感看,只有24%的参与者享受着高水平的快乐体验;(3)从体验的效应水平看,参与者在休闲体育中能够自我放松,但自我发展还不够;(4)以人为本的休闲体育注重的是精神的体验,倡导的是主体性、个性化的运动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