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潜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民族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有着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不仅是体育工作也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数据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西部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潜力进行分析,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策略,使各级政府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民族传统体育经济增长因素,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体育与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笔者就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及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等问题进行分析 ,旨在探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西部开发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 ,与自然物资源一样 ,是西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 ,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应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应主动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同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模式及对策,为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西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在西部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及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部民族体育资源综合开发与产业的思路。通过研究,力图为我国西部民族体育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提供相关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详细阐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及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等方法,详细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总结和深入探讨,提出了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进程的针对性应对措施:(1)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身改造;(2)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3)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领域高级人才的培养;(4)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5)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俱乐部;(6)积极构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消费的概念及消费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了影响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体育项目、民俗节日、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因素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消费,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也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拥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体育资源,开发西部民族体育资源,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我国西部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对滞后;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发展缓慢;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程度与范围有限。提出发展对策:实现西部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共赢;拓展体育资源开发的方式和途径;深化民族体育精髓,传承民族文化;以传统优势项目促进当地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民族地区人们化生活中有着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不仅是体育工作也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明进程。为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与西部民族地区明进程的互动规律,构建互动理论,提出了本研究的现状、对象和方法、主要思路和内容及其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体育消费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及特征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体育消费的经济学概念、体育消费的"现状调查"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等、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关系研究、体育消费者行为研究、体育消费文化研究以及小城镇体育消费研究6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有关体育消费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体育消费的研究范式主要集中于"消费经济学"、"传统社会学"和"消费文化学"3个方面,这3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立的核心解释性概念,应用途径与方法各不相同.从最后的总体特征分析来看,国内体育消费研究以传统社会学和消费文化学范式的研究居多,消费经济学范式的研究较少,分布特征不均匀,并且在研究方法上各研究范式的深度略显不足.有待于开启新视角,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已成为一个重点研究对象被纳入到体育经济范畴,对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旨在分析其体育消费动机、消费内容及制约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的体育消费,调整其体育消费结构,培养体育消费市场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方法,对我国乡村居民体育消费的重要性、体育消费的现状以及我国农村体育消费的基本方式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发展制约着乡村体育消费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羁绊着农村体育消费发展;广大农民对体育认识的滞后是阻碍体育消费的绊脚石;政府体育支出对农村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如何启动体育消费是我们当前关注的问题。目前影响体育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传统消费观念的制约,居民 收入增幅下降,收入差距扩大,体育消费环境不佳。需采取的对策是:体育消费的基点应"以人为本";大力培育体育消 费的主体;实行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运用价格杠杆,刺激中低收入家庭体育消费需求;规范、净化市场源头,强化诚 信促销;对流通体育用品体系进行现代化改造;正确引导人们在时间上的支配,拉动体育消费。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不同家庭类型体育消费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就目前北京市六种主要家庭类型在时间、空间、结构、观念和行为等五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体育消费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除空巢家庭外,闲暇时间相对不足仍是制约北京市家庭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在空间上,除空巢家庭外,其他家庭类型以中低档体育健身场所为主;在结构上,目前北京市六种家庭类型居民仍以实物性消费为主,观赏性、参与性消费并重;在观念上,北京市家庭很大程度上已经接受了"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并且家庭体育消费决策以共同协商型为主,消费动机明确,注重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北京市不同家庭类型体育消费上月均体育消费支出偏低,体育信息消费整体水平不高,但呈上升态势,并根据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管窥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对我国大众体育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大众消费的涵义、类型和形式,分析了体育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中的比重问题以及体育消费内部结构的合理性问题。指出了大众体育消费行为主要由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构成。家庭化的体育消费行为将成为整个社会体育消费的主要趋势之一。自然性的体育消费行为将逐渐被商品性的体育消费行为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体育消费导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激活民族传统体育消费是时代的需要 ,是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发展的今天 ,必须大力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消费市场 ,发展和繁荣民族经济 ,积极推动物质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王平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3):258-260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对城市农民工的体育消费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体育消费受农村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制约着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意识较低,用于余暇时间少;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余暇时间、受教育程度、交往的局限性和缺少农民工体育组织.  相似文献   

19.
许建  徐婵 《体育科技》2004,25(2):4-6
对南宁市兴宁区离退休中老年人的体育消费动机、不同年龄段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场所、曾经购买的体育器材、家中拥有的体育健身器材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该群体的体育消费动机明确 ,总体消费水平偏低 ,公园是消费的主要场所 ,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传统消费观念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 ,开拓中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20.
运用跨理论模型基本原理,比较不同锻炼阶段大学生体育消费差异,旨在为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锻炼阶段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态度、动机、各类型消费需求、消费程度及消费满意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提出:高校体育要不断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宣传为健康投资、为运动消费的校园体育文化理念,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不断优化体育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