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葛会忠 《新体育》2013,(10):24-26
在全运会赛场上,高龄选手汇集一堂。这些身兼一官半职的运动员,赛场上看淡成绩、超越自我,形成了全运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有八朝元老高娥、上海乒羽中心副主任王励勤、上海自剑中心副主任陶璐娜、四川皮划艇主教练陈忠云……他们的出现,让全运会上演了一出另类的“啃老”现象。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运会竞技太极拳运动员比赛排名和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全运会的高水平运动员在体能、技能等方面相差无几,比赛结果的毫厘之差正是由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差别所致。文章对全运会太极拳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查,分析其赛前的种种心态,制定相应的对策,对合理调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而为以后全运会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等,对全运会跳高成绩发展态势进行分析,运用邓氏灰色预测模型对第15届全运会男女跳高项目第一名成绩进行预测,对全运会跳高项目备战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全运会男女跳高成绩发展趋势具有相似性,第1-5届呈上升趋势,第5届后略有波动,但总体趋于平稳。(2)全运会男女跳高项目发展相对不平衡。其中,男子跳高运动员成绩波动明显,比赛竞争激烈;而女子与之相反。(3)另外,男子跳高成绩发展态势优于女子;第15届全运会跳高成绩第一名的预测值男子为2.24 m,女子为1.90m。建议:重视科技备战;健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探索青少年选材方式方法;注重男子跳高运动员心理建设和技战术运用;制定和实施女子跳高运动员“请进来、走出去”的竞技备战策略。  相似文献   

4.
评选全运会“最受欢迎的运动员”活动,由第五届全运会始,迄今已历两届。此项活动将做为传统活动继续举办下去,每届全运会评选一次。第五届全运会的评选活动由上海《文汇报》、《新体育》杂志社联合举办。“最受欢迎的运动员”是:男子跳高金牌得主上海的朱建华,  相似文献   

5.
上海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引进?还是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缪佳 《体育科研》2012,33(4):1-4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曾为中国的竞技体育培养了不少优秀运动员。但随着上海经济发展,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面临着危机,上海不得不为实现全运会目标而大量引进外省市运动员,这一举措虽然缓解了上海后备人才匮乏的矛盾,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上海原有的输送系统受到阻塞,上海业余训练经费支出和业余训练人数减少,引进运动员退役后如何在上海生存等等。上海要兼顾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以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和上海本身的经验,改变固有的竞技体育发展思路,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6.
备战第11届全运会期间,采用全身训练法和个体化训练法对上海帆船队队员进行体能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监控与评定.结果显示:男女运动员接受针对性训练后,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双臂屈伸成绩显著提高,控腰时间、立定跳远、沙滩3 000 m跑成绩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运动员体能水平显著改善,为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体能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运动自信量表、自我评价问卷和比赛应对策略问卷,对参加第十届全运会决赛的62名运动员进行研究,旨在为优秀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提供参考依据,为教练员科学调控运动员竞技状态提供心理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赛前特质运动自信全运会前8名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未取得成绩的运动员,技能类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体能类运动员。特质运动自信与比赛成绩中度相关,统计学检验有较高显著性。自我评价与特质运动自信中度相关,统计学检验有较高显著性。比赛应对策略前8名运动员显著高于未取得成绩运动员,技能类运动员显著高于体能类运动员。比赛应对策略与比赛成绩相关分析,统计学检验有较高显著性。赛前运动自信、自我评价和比赛应对策略没有运动技术等级的差异;赛前运动自信没有性别差异,自我评价没有性别和项目类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第十届全运会体操预赛优秀男女体操选手的单项成绩、起评分及动作完成质量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以运动员对新规则适应情况为出发点,从运动员成绩结构特征入手,分析影响我国优秀男女体操单项成绩的因素,为我国男女体操单项项目成绩的突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同一名男子田径运动员在历届全运会与亚运会中取得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男子撑竿跳高的现状及落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九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决赛于2000年11月19日中午结束,上海年轻运动员吴(?)以5.30米的成绩获得冠军。这一成绩较上届冠军的成绩落后20厘米,而前3名的成绩平均落后16.7厘米。本人对这次比赛的现状以及落后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原因,使我国的男子撑竿跳高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日本。  相似文献   

11.
缪佳 《体育科研》2012,33(6):1-6
从对上海运动员(包括引进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上的成绩的分析,总结上海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奖牌及参加人数最多的游泳项目的发展特点,提出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应该以国际化的视野、先进的训练理念、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既有国际影响力、又能成为未来社会栋梁的新型运动员。并探析上海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奥运会为主要发展目标,在提高上海体育国际影响力的同时,辐射、引领中国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座谈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第11届全运会、2008年奥运会的竞技体育后备力量进行探讨。发现:在未来5年3大重要赛事上,上海市的竞技贮备存在着运动员、教练员相对缺乏,夺金人才配备、重点项目配备和重点项目后备力量相对缺乏等问题;认为:上述问题既与体制等全国共性因素有关,亦与人口等上海个性因素有关。建议:建立有效的运动员、教练员等的激励机制和外地人才引进制度,扩大教练员编制,同时降低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的运营成本,深化上海市竞赛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运用SIMI Twinner、Motion 7.50运动录像解析系统,对所采集的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0年、2011年皮划艇(静水)上海春季冠军赛三个赛事中的男子单人皮艇200m比赛项目的比赛录像进行分析,通过三个不同赛事间前三名运动员起航时前三桨艇速的纵向比较分析,发现起航阶段的名次的高低影响着最终比赛比赛名次的高低,并且2010、2011的春季冠军赛,2010亚运会的前三名在起航技术及其稳定性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建议加强运动员起航技术的训练,并提高其起航技术的稳定性发挥。  相似文献   

14.
张斌  邱峻 《体育科研》2007,28(3):64-67
分析世界现代五项优秀选手近几年来的成绩,把握现代五项的发展动态,充分剖析以钱震华冲击2008现代五项队奥运会金牌优势与劣势。有效地解决钱震华跑步劣势,挖掘自身潜力,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重点突破,积极引进和借鉴世界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和质量,是实现中国2008年现代五项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刘同为  韩英 《体育科研》2006,27(2):54-58
本课题运用生理生化的若干指标、SIMI影像解析系统、运动心理实验测试等方法与手段,对上海市备战十运会的武术队重点队员韦剑等进行身体机能全程跟踪监控、对难度动作进行运动生物力学解析及心理调控,针对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及时反馈给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他们提供科研服务,为上海武术队在十运会上获取金牌进行攻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东京奥运会延期对运动员的挑战和契机进行研究。结果认为:东京奥运会延期从备战周期、职业生涯、赛程安排等方面给运动员带来挑战;同时在技术改进补全短板、伤病运动员进行恢复、未获奥运资格运动员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契机。为此从创新竞赛方式、调整作战计划、设计保障预案、强化心理辅导、注重信息采集等方面,帮助运动员科学备战东京奥运会。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第10届“全运会”和第28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理论“优势分析”方法,对“全运会”和“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运动员总分与七个子项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优势项目较“奥运会”少二项,劣势子项多二项,主要体现在径赛项目上,且“全运会”选手各单项水平发展参差不齐。从而得出:我国女子七项全能水平与世界相比,差距很大,应加大劣势项径赛项目的科学训练力度,注重七个子项均衡发展的结论。企望为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教练员在2008年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训练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散打队运动员减体重期膳食营养状况的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了解上海市散打队在赛前减体重期间的膳食营养状况,以指导运动员在减体重期间合理膳食及科学减体重提供依据,对上海市散打队15名队员在减体重期间的膳食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降体重期间,运动员普遍存在膳食总热量摄入偏低,糖和蛋白质摄入不足,脂肪摄入过多,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膳食制度不合理,三餐热能分配及加餐不合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YOG) were introduced and officially inaugurated in Singapore in 2010, constituting the first new Olympic event to be staged since the 1924 Winter Olympic Games. The structure of the YOG is based on the model of the European Youth Olympic Festival, which was introduced three decades ago. Being a new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 targeting young athletes, a major innovation of the YOG is its unique Culture and Education Programme (CEP). To date, very little literature deals with the CEP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athletes' overall experience. Thu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give a deeper insight into the athletes' perception of the CEP. A survey of 662 participating athletes as well as 6 focus groups with 43 athletes was conducted during the first 2012 Winter Youth Olympic Games in Innsbruck, Austria. The results of the focus groups corroborated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young athletes participating in the CEP liked it very much; nevertheless, the tight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schedule represented an issue for many athlet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underline the necessity to plan the CEP more carefully and to raise interest in the CEP among coaches and Chefs de Mi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