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精武》2010,(11):I0003-I0003
宋维海,男.汉族,1947年生,吉林省怀德人,中华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全国武术之乡——长春市南关区少林拳研究会会长,长春市少林拳研究会会长,吉林省武术协会委员。1988年毕业于长春大学。1960年拜师姜瑞习练少林拳、1969年拜沧州市田冶华为师习练少林拳、器械、散打及中国式捧跤。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少林拳美学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少林拳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少林拳的技击、名称、风格、意境、武德美等方面。少林拳富含深厚的美学思想,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通过对少林拳美学特征研究,使人们对少林拳有个更深的认识,从而为少林拳教学、训练及表演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并充实少林拳理论体系,为少林拳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连洋 《精武》2005,(10):9-13
少林五形拳概说:相传,少林拳法是以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所创的罗汉十八手为初始,后经白玉峰,觉远上人,李叟等人整理,将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增至一百七十三手,成为少林拳中的重要拳术。这一百七十三手的少林拳,亦即本文所述的少林五形拳。  相似文献   

4.
少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随着统治阶级对佛教文化的态度变化而兴衰,而少林拳作为少林文化的特色,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改变,但是,少林拳在这个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并没有发生改变。相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寺院无数的动荡经历,这种精神逐渐得到巩固,形成为一种少林精神。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少林拳的"禅武"结合的武德中,少林拳的动作设计中,少林拳的武医相依、武以文饰中,少林拳的练功技巧中几个方面论述了少林拳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范克平 《中华武术》2005,(9):58-61
闯少林拳是目前发掘的一套存世于今且有图片、文字作著录的南派少林甘凤池拳法。据民国21年(1932年)上海中西书局正式出版的《少林拳图解》一书中介绍:“(闯少林拳)为甘凤池拳法。传于万邦才。邦才传鲍永福。永福传真州徐淦林。而笔者所整理的闯少林拳,则是根据旧时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  相似文献   

6.
少林拳近年来得到迅速传播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自身所携带的语言、习惯、习练场所等方面被人们忽视。文章以登封市少林拳为例,对少林拳传播过程中容易被人遗漏的文化空间进行阐述,提出在新形势下如何对少林拳文化空间实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力求为少林拳文化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名家信箱     
请问如何习练传统少林拳?秦庆丰:上一期我阐述了练习传统少林拳的原则和方法的第一个方面。下面,我阐述一下其他三个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武术小常识     
《精武》2003,(2):49-49
我现习少林拳。少林拳中有哪些功法可长功力?  相似文献   

9.
武兵 《武当》2004,(9):36-39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点明显,体系完整,既有拳术、器械、对练,又有实战散打、技击功法等内容,其中少林拳又被誉为中国武坛四大名拳之一,而少林五花连环拳便是少林拳种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0.
关于对陈式太极拳和少林拳运动中负荷的初步研究王起然(河南大学)1测试对象河南省新乡地区武术代表队,渔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男优秀运动员5名;开封地区武术代表队,登封县少林拳男优秀运动员12名。在运动员的年龄和练拳的年限上均没有作统一的要求和规定。2仪器与...  相似文献   

11.
武术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大鲜明特色,少林拳和太极拳又是中原武术文化的特色拳种,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少林拳和太极拳的文化渊源两个方面对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发生、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旨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2.
李磊  赵文龙 《体育学刊》2012,(2):128-131
广东武术和少林武术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广东武术的诸多拳种,在吸收少林武术的某些特征以后,进而发展成南拳精品;广东诸多武林豪杰,大多和南北少林寺有不同程度的师承关系;广东诸多武术组织,大多以少林武术精神标榜。更由于少林寺禅宗和广东的南禅宗具有一脉传承关系,佛家拳在广东佛教发达地区也比较流行。总的来看,广东武术和少林武术具有诸多共同点,把广东武术称之为南少林武术也有一定道理。  相似文献   

13.
四川资中峨嵋盘破门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峨嵋盘破门发源于四川资中县罗泉井,源于南少林,后由刘赣三下河南学得福建少林拳法和岳门脱化功夫,并与“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发源于峨眉山,流传于巴蜀大地的峨嵋派武术融会贯通,独创齐步云脚高桩盘破拳法,创建峨嵋盘破门。  相似文献   

14.
田林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4):376-377
中国体育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武术,如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气功等具有鲜明的哲学思想气质,深受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哲学气质。  相似文献   

15.
广东很多拳师认为广东武术发源从“火烧少林寺”后开始,然而这则故事,就像小说家笔下的小说一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非常具体,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又非常具有戏剧性,不免让人产生怀疑。所以,文章就从这则故事入手,揭示它们之间真实地存在关系。研究认为:(1)“火烧少林寺”实为天地会笼络人心的手段,与刘家拳的产生没有关系;(2)“南少林”就是天地会,寺僧创刘家拳的说法不可信;(3)从历史上的南少林、清朝中后期社会背景、与广东洪拳、蔡李佛的“请拳顶礼”动作寓意分析,表明该拳派与“南少林”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武术派别的形成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总结、扬弃和发展的过程。心(形)意拳被列入中国四大名拳之一,与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拳相当,但让人们叹惋的是形意拳的根戴氏心意拳被形意的光芒所覆盖,日渐脱离人们的眼线,不为人们所了解。进一步挖掘并整理戴氏心意拳使之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得以更好的发展、传承,显得迫切重要。通过研究得出:政府的大力推广与支持是戴氏心意拳发展的坚强后盾,观念的更新是其发展的前提。戴氏要走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大众健身模式,产业化、市场化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少林拳、太极拳等为代表的中原武术文化遗产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传承和发展中原武术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并对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途径进行构思,旨在为发挥中原地域文化资源在校园传承与发展的优势作用,为中原经济的崛起和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高校武术专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河南省高校武术专业现状的调查及社会需求的分析,提出在完善少林拳和陈式太极拳理论、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武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增设两大拳系课程及具有民族、地域特色课程的建议,并具体制定出具有河南特色的高校武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19.
试论河南武术文化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河南武术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河南武术文化近16年来的发展和创新进行论述,得出结论: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是河南武术文化的生命,批判地继承,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是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武术节为河南武术文化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电视传媒与武术结合,加大了河南武术文化的宣传力度;少林拳进校园加强了河南武术文化传承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切都为河南武术文化产业化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n interpretation of how Shaolin martial arts were used to provide military service for imperial authorities before 1949, and how it was restricted and forbidden to practise in Mao’s era from 1949 to 1978. It then examines how UNESCO’s international heritage conventions and China’s post-1978 heritage policies have influenc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haolin martial art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t the Shaolin Temple since 1978. It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agents and how they have influenc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Shaolin martial art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rgues current Shaolin martial arts, known as Shaolin Kungfu, have been deliberately reconstructed to serv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needs. Contemporary Shaolin Kungfu is, in fact, a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eritage authorization process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reconstruction of Shaolin martial arts also demonstrates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of power between these different actors. This has led to a situation in which ‘experts’ and local residents are positioned unequally. The overarching finding of this study is that Shaolin martial arts worked as a tool for Shaolin monks to develop the Shaolin Temple in history and Shaolin monks have assumed the role of ‘expert’ in reconstructing Shaolin martial a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