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9.问:如何根据浮波移动的状态及角度来判断钓组移动是否合理?答:浮游矶钓钓组在水中移动时是钓饵在前浮波在后,浮波与水平面有一个倾斜角度,与钓组同步平行移动(图4),在实际垂钓中由于上层水流和下层水流的流速不同或受风浪的影响,钓组在水中移动的角度不一定都如我们所愿,加上水下可视性差,浮波下面可以看到的部分很少,钓组在水中移动时的状态是否合理就只能通过浮波在水中的状态来判断了。为了直观,这里给大家画几张图解,说明一般情况如何根据浮波移动的状态来判断钓组移动是否合理(图5-图8)。30.问:遇到表层水流过快时如何使钓组角度保…  相似文献   

2.
白猫警长 《垂钓》2010,(8):68-71
五、咬铅和水中 浮游矶钓中的咬铅和水中基本作用是平衡线组的承载力和调整线组的水下状态。平衡线组承载力好理解,而利用水中和咬铅的不同配置方法调整线组状态是浮游矶钓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有时几乎一样的钓组,就因为一个小咬铅使用时的差异就导致钓不到鱼或爆钓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3.
1.钓组重力大于漂的浮力.在钓组的重力大于漂浮力时.漂(包括线)随水流方向顺流而下.漂坠之间的水线随漂的走动方向倾斜。由于漂的浮力小于钩坠重量,漂的浮力不能带动沉入水底的钩坠,相反被钩坠重量向下斜牵拉走动的漂,漂被水流的横向拉力和钩坠的下沉压力,逐渐下斜沉没于水里,是不能看漂钓鱼的。  相似文献   

4.
在台钓及竞技钓中,浮漂的调、钓目数(漂相),坠、脑线、双饵在水中的状态(饵态),钓饵的重量。这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并综合决定了钓组的灵敏程度。只有了解其间关系,掌握其中规律,才能在施钓时针对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调节与修正。 下面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的情况描述及有关分析。  相似文献   

5.
衣善新 《钓鱼》2005,(4):37-37
国际钓法是指世界淡水鱼锦标赛规定使用的钓具组合方法。国际钓法与我国台湾钓法同属于悬坠钓法,国际钓法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用悬空坠,二是用单钩。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国际钓法允许钓组在钩前有一个小坠落底,小坠的重量不能超过大坠重量的10%,有小坠的国际钓法钓组又与我国的传统钓法相似,在探讨国际钓法钓组灵敏度的时候,有无小坠钓组的灵敏度情况要区别分析。本文主要探讨国际钓法钓组在静水中的饵钩位移引起的钓组反应。  相似文献   

6.
在水中处于平衡状态的钓系(“钓系”是漂、坠、钩饵所成的系统。为简单化,设钓系为漂尾露出水面一定高度的半水平衡钓系)受两个相互平衡的力作用,一个是向下的重力,另一个是向上的浮力(钓系的重力和所受的浮力是指钓系的总重力和总浮力,下同)。如果给钓系再加一个不大的持续作用力,例如使饵的重量再增加些,向下的重力超过了向上的浮力,原平衡被打破,钓系向下移动。随着漂尾的下移,钓系的浮力增加直至等于向下的重力,钓系又重新建立平衡。  相似文献   

7.
自制调漂筒     
朱代金 《钓鱼》2004,(10):21-21
家中备有一只经济实用的调漂筒大有必要,尤其是悬坠钓入门者,不用出门就可以调好每一个称心如意的钓组,获得钓组在水中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8.
2011年9月17日是个星期六,我和老张吃过中午饭后,各骑一辆摩托车到距庆阳市20多公里的一个小型水库钓鲢鱼,用的是海竿挂浮钓鲢鱼的成套钓组(渔具店有售,组件为:钓笼、塑料浮漂、太空豆、空心铅坠)。  相似文献   

9.
张炎冰 《钓鱼》2005,(6):25-25
在底坠钓组中,鱼咬钩所引起的浮标沉浮与钓饵的重量无关。如果减轻坠重,或用大浮标使钩悬离水底,则饵重的最大值必须小于浮标的浮力和上浮力,超过这个值,浮标沉入水下就失去了标志鱼钩状态的作用。悬坠钓组的不同在于,饵重及其状态对钓组的影响有多种表达形式,其引起的微妙变化用传统尺度无法衡量。  相似文献   

10.
李致奎 《钓鱼》2010,(22):37-37
《钓鱼》杂志2009年12月下期刊登了我的文章《流水抛竿钓角度浅谈》。文章的大意是在流水中使用抛竿串钩垂钓,钓组的抛投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要等于或小于90度。也就是钓组要顺着水流的方向抛投,这样可以增加钓组在水中对鱼的拦截宽度,提高获鱼的机会。这一观点是我在多次流水中实钓感知、验证,并提升到理论上的。也是我在流水中抛竿垂钓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李哲 《钓鱼》2004,(10):34-34
铅坠也称铅砣,是钓组中必不可少的辅助钓具。重量有1克、10克、50克甚至几百克不等,它在垂钓中的作用是,抛竿远投者借助它的重量,把钩饵抛入前方的钓点,入水后又靠它的重量起定位作用,来平衡钓组。当鱼咬钩时,钓钩可利用铅坠重量的作用,刺穿鱼唇使鱼儿中钩。  相似文献   

12.
李鸣 《钓鱼》2005,(4):42-42
12问: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不是钓组中必须加水中?  相似文献   

13.
梁育民 《钓鱼》2004,(17):19-19
悬坠钓在大陆已开展有十几年了。但是关于悬坠钓的钓目,该咋调咋定的讨论屡见报端,这是一件好事。这说明垂钓运动的普及兴旺,也说明钓鱼人的素质在提高。我的钓龄快40年了,玩悬坠钓也有十几年了。悬坠钓的技术含量确实比传统的卧坠钓高,逼得我必须重新学习,以求识得庐山真面目。悬坠钓的钓组在水中的状态基本上可分二种。一种是钓组在半水中调成平水。此时钓组的比重或密度与水体的比重或密度不等,钓组在水中无剩余浮力,钓组在水中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当延长水线,调成下钩饵刚刚触底,视目杆正好为零目时,这就是人们所所公认的,悬坠钓的极限灵敏点。于是就产生了钓目愈小愈灵,钓目愈大愈钝的原则。我把去掉一个饵后的目数叫单调目,去掉二个饵后的目数叫双调目。单调目及双调目是必须要知道的,否则你就无法随时了解钩上留饵情况。  相似文献   

14.
飞蝇钓法     
鱼猴子 《钓鱼》2006,(4):43-43
飞蝇钓是资深钓鱼人常使用的一种选择钓点:钓点可选择在溪流或水流钓鱼方式,它是在每年春夏之交(3 ̄4月)的洄流处,或常有掠食性鱼类出没的地方,有翅类浮游动物羽化成虫时,利用掠食性待钓钩抛入水中,并快速地扬竿,亦可让钓鱼类凭直觉捕食和食物入口再辨别吞咽的钩以自然的方式漂流,或是人为地使钓钩特性,以钓取湖泊、池塘、河流、小溪中的小模仿出有翅类昆虫落水挣扎的动态,使钓型掠食性鱼类。此种钓法就是用仿生饵(拟组在水面上处于半沉半浮的状态。在顺流饵)模仿出飞蝇、蚊虫、蜻蜓、彩蝶、飞蛾等钓时,钓者应持竿保持面对飞蝇钩的漂流有翅…  相似文献   

15.
马建华  曲奎强 《钓鱼》2004,(6):46-46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我们采用在不改变钓目的情况下逐渐增大调目的方法做如下实验:设单饵重量为2目,双饵可以压在4目的标尖,当调0钓2时,4目饵重加相当于2目的钩重由池底承担,鱼吃饵的力量必须克服上述6目重量鱼漂才会有动作,钓组的状态属于较迟钝.增加调目变成调2钓2,鱼吃饵只需要克服4目的饵重鱼漂就会产生动作,此时钓组不灵不钝:增加调目调4钓2,一饵重由鱼漂承担,鱼吃饵只要2目饵重,  相似文献   

16.
《钓鱼》2006,(4):52-52
三大基本钓组第③部分游动钓组浮标在棉线结和水中浮标(或连接环)之间可以自由移动(但不是全游动),1~2度的游动幅度(长度)的设定方法。使用的咬铅和水中浮标是B~5B左右的.并不像移动钓组那样一口气沉下去的,而是浮标和水中浮标慢慢地分开,这就叫做游动钓组。它的好处是在设定鱼层深度时,可通过移动棉线结.自由自在地应对从浅层到中层的鱼层.是中通型浮标的基本钓组。而且麻烦较少,操作简便。是在所有的钓场都能期待钓果的基本钓组。  相似文献   

17.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18):22-23
实现悬坠钓组灵钝转换的方法(左版图),大家都知道鱼漂除了表达各种鱼讯语言之外,还具有调控水底双钩饵状态的功能。调控水中双钩饵不同状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鱼儿能够很顺利地将钩饵吸入嘴里,并迅速而准确地反应出吞饵的信号。实际垂钓中鱼情的变化,不是我们所能预期的。在某种调钓状态下,钓组不能很明确地表现鱼讯,信号非常微弱,含糊不清。或是钓组处于不灵不钝状态下,鱼讯表现真实,鱼漂下扽有力度,速度,上鱼也不错,可是一段时间后,同样的信号却中不了鱼,或信号发生变化。这时,垂钓者需要立即改变对策。利用鱼漂的调控功能,调整双钩在水底的灵钝状态改善钓况。实施方案钓目或调目的调整,鱼漂或子线的更换。  相似文献   

18.
张炎冰 《垂钓》2002,2(11):29-31
悬坠钓组对钓饵的状态要求极高,钓饵沉得快或慢除了由钓组去控制外,钓饵本身的重量变化、即它的溶散效果也是影响钓饵沉得快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三)装浮漂浮钓法 浮钓是钓取在水体的上层、中层和中下层栖息的鱼类的方法。 装浮漂浮钓,浮漂有两个作用:一是使饵钩入水后不沉到水底,垂悬于水中,二是显示鱼咬钩的信息。此钓法钩与坠可采用坠上钩或坠下钩的组合方法。 坠上钩的组合方法可用单钩或两至三只钩分别连接至坠子上方钓线上。浮漂用立式浮漂,其浮力要大于饵钩的重量。坠子的重量要  相似文献   

20.
主钓线 又称为母线、主线,指连结钓竿和由绕线轮通过钓竿导眼,除去钩线等钓组以外的线。对主钓线的选择,主要应根据所垂钓的鱼类重量、施钓方法来选定主线的线径、色泽和线的软硬调性。 支钓线 又称为子线,支线,指连结主线的钩线、坠线等钓组线。在一般情况下,支线的线径应小于主线的线径,一是以保证支线(钩线)在水体中的动性,随水流的流动增强其活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