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刘金成 《收藏》2010,(4):23-26
元青花是一种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青花瓷器的先河。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浑然一体,宛若一幅雄奇瑰丽的水墨画。它上承宋瓷,下启明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吴艺娟  陈国珠  杨美双 《收藏》2012,(11):62-65
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窑中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釉下彩绘,含氧化钴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钴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由于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相似文献   

3.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13,(2):134-134
盘面洒蓝描金开光,盘沿开光内绘四季花卉与昆虫,盘心开光内绘一只鸟儿站立枝头。洒蓝是以钻为着色剂的一种蓝釉,将钴料吹于坯上,星星点点的钴料融于透明釉中,犹如釉中包裹着朵朵雪花,故也被称为“雪花蓝”、“鱼子蓝”。花鸟昆虫画法精细、传神,釉面上的金彩已经脱落,眙白而质坚。年份为清康熙。  相似文献   

4.
张天琚 《收藏界》2014,(11):53-59
到目前为止,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生产三彩陶瓷器的唐代窑址在四川、河南、河北、陕西、江西、浙江、安徽、湖南、广东都有发现。考古学界把四川唐、宋时期,邛窑生产的三彩器叫做"邛三彩",所以,就有了"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之说。四川三彩器有瓷胎,也有陶胎,唐代瓷胎较多,宋代陶胎较多。四川三彩陶瓷器是用铜、铁、锰、钴等色料在釉上和釉下绘画或点染,色料交错和间隔施用,以高温或低温一次或多次烧制成型后,成品形成独特的黄、绿、褐、蓝等数种颜色流动交融、交相辉映、斑驳淋漓的彩色釉面,既有原色、也有复色。  相似文献   

5.
杨世忠 《收藏界》2010,(5):76-77
青花釉里红,顾名思义就是集釉下青花与釉里红于一炉,一次烧成、两种呈色的特殊瓷器品种。据有关资料记载,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明初始见成熟。宣德以后,趋于衰落并逐步淡出。清康熙重新恢复,雍正、乾隆两朝达到巅峰。釉里红烧造工艺与青花瓷大致类同,呈色剂分别为铜和钴,即在素胎上绘制纹饰,然后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二者虽同属高温釉下品种,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2,(19):15
图1青花牡丹兽头罐胎釉滋润、干透,无气泡,泛出青灰色泽。青花色泽蓝中闪灰,青花晕散,青花发色浓厚处显出艳蓝金属光泽。青花釉面上胎釉显出凹凸不平状。足圈边缘积釉厚处显出翡翠绿玻璃种,晶莹剔透。图2釉面开出浅丝线裂纹,密麻细小晶莹剔透。青花牡丹边缘绘画成连珠状,花瓣绘画成云朵块状,显出立体美感。采用国产钴料绘画,随意简洁流畅。  相似文献   

7.
朱裕平 《收藏》2006,(12):70-74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的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相似文献   

8.
李训刚 《收藏界》2013,(2):46-46
宋吉州窑彩绘工艺分釉上彩绘与釉下彩绘两种,以釉下彩绘为多见。釉上彩是在已烧成的白釉或涩胎瓷器上,用色料绘饰各种纹饰,再于700℃-900℃左右的低温窑炉中二次烧造而成。其彩料应用广泛,釉色鲜艳,品种丰富且艺术性较强。因彩绘施于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  相似文献   

9.
吴艺娟  杨美双 《收藏》2012,(6):62-65
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窑中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釉下彩绘,含氧化钻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钻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由于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相似文献   

10.
康熙晚期.釉下彩突破了传统青花与釉里红两色的格局,发明了釉下白彩和淡青彩,并成功地饰于同一器物上。这种新出现的装饰技法,俗称为釉里三色。康熙釉里三色,是以素白坯为地,用竹刀先刻划出主题纹饰轮廓后,再根据需要在纹饰上填绘铜红色料与钻料着色的釉里红、青花;豆青为铁料呈色,通常用来填绘山石。康熙釉里三色,由于采用了胎  相似文献   

11.
杨俊艳 《收藏》2021,(2):54-59
釉里三彩,又称釉下三彩,创烧于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其采用钴、铜、铁三种矿物原料作呈色剂,在生坯表面上分别绘画不同的图案,然后罩盖一层透明釉,再入窑中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因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为蓝、红、青三种颜色,故而得名。但因烧造技术难度较大,加之审美风尚的流转变化,故仅盛行于康熙一朝,雍正、乾隆等朝虽有烧造,但鲜有精品问世。  相似文献   

12.
李元梅 《收藏界》2011,(3):129-130
此瓷器应称为:"乾隆年制"蓝料楷书款瓷胎画珐琅镂空高颈人物纹罐(瓶)。此瓷器的考证,依"眼学鉴定方法",从其形制、纹饰、画工、色料、款识、胎、釉诸方因素来鉴别:一、从该瓷器的形制来看:其造型十分别扭,如罐似瓶,不伦不类  相似文献   

13.
铜绿釉是中国传统陶瓷制作中必不可少的釉色之一,其主要成分是黑铅末加古铜末以及石末等。由于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所以这些以铜为着色剂的绿釉被称为"铜绿釉",也有人因为里面含铅较多而称其为"铅绿釉"。  相似文献   

14.
于晓梅 《收藏界》2015,(4):28-34
一句"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的诗文描绘出了青花瓷柔美、清净的质感。珍珠般的素胎上青色的线条如烟雨般勾勒,蓝色的图纹下映衬着如月光般净白的胎体。青花瓷以其明快清雅的绘画,丰富多样的造型,大气恢弘的神韵,融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特色著称于世。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在海外需求的刺激下,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技术,引进从西亚地区进口的发色浓艳的钴料"苏麻离青",使青花烧造技术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15.
沈芯屿 《收藏》2013,(15):46-51
公元1276年,忽必烈的铁骑如风一般来到杭州,踏平了南宋王朝,也踏碎了纯净典雅、宛如青玉的青瓷,而给中国的瓷器带来了不同的颜色,那是一种蓝白相间的瓷器——元青花。青花,是一种由白色和蓝色构筑图画的瓷器。窑工们用钴料在洁白的胎体上绘画,完成后上一层透明釉,再放入瓷窑中经1200℃以上高温一次烧成。成功的青花瓷钻料显出清雅的幽蓝色。杭州共有两次元青花的出土,出土4件元青花。第一次是1978年,杭州文三街无线电学校宿舍施工工地发现一座元代至  相似文献   

16.
胡桂恩 《收藏界》2014,(11):76-76
笔者藏有一青花瓷盘(见图),花口,口径25.5厘米。内底绘三仙弈棋,树木花草;三仙面目不甚清晰,但神态栩栩如生。内壁被带状图案分隔成八等分,分别绘牡丹、菊花等纹饰。青花微微泛紫。盘底内凸。外底涂釉,釉下见明显的跳刀痕。外壁折腰。从以上特征判断,此盘应为明万历民窑青花瓷器。只是此盘款识与众不同,为四字款"大明国造"。在古代瓷器款识中称"国"的,从未见过。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0月,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和来自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的知名专家来到湖南衡阳。眼前这件宋代衡山窑彩釉绘菊纹罐(图1)完美而异样,它的彩绘工艺既不是釉上彩也不是釉下彩,而是一种在素胎上涂白色化妆粉,粉地上用褐绿两色彩釉绘花,表面不再罩釉,一次烧制而成的高温彩釉绘花瓷。衡阳当地收藏家称之为"粉地彩釉绘花"。  相似文献   

18.
周方清 《收藏》2010,(4):37-37
研究界以往把元青花分为延褚型(国产钴料)和至正型(进口钴料)两类,所谓“延祜型元青花”的认定依据来自1975年湖北省黄梅县西池窑厂元延祜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两件塔式瓶。据悉,对该罐的科技检测结果证明其青花纹饰采用铁料而非钴料,对这一说法我是不赞同的。  相似文献   

19.
朱纪 《收藏界》2010,(6):64-65
清前期民窑青花尊,通体绘有三组缠枝牡丹纹,牡丹花盛放,花叶环绕布满外壁。纹饰运用勾线点染的方法,青料浓郁鲜艳发有蓝宝石般的色泽,因为笔蘸色料水分饱满,花朵花叶都有浓淡的变化,苍翠欲滴,尊的造型侈口、鼓肩、收腹,外撇二层圈足,旋纹釉底,胎骨细釉色白,带有"橘皮纹"。  相似文献   

20.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11,(9):126-126
哥纹青花人物双耳瓶 约鉴人:林丽祥敞口,束颈,长鼓腹,圈足内有铁釉"成化年制"四字刻款。通体施哥釉。瓶口、双耳、胫部施铁釉。瓶身绘青花人物故事,青花发色自然,釉面光润。从照片看时代应为清代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