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参加2001年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16~17岁组)和全国体育运动学校锦标赛(16~17岁)跳高比赛的男女运动员共4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三维摄像和解析方法、数理统计法及评价理论,分析了我国跳高项目后备人才的技术水平现状和存在问题。结果认为:少年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跳高成绩的三个高度构成上基本一致;少年运动员起跳时起跳腿蹬伸不充分、离地瞬间躯干过早倒向横杆,以及少年女子运动员在起跳腿蹬伸阶段的摆动不够积极等是影响少年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值(H1)的主要原因;影响女子少年运动员不能获得较大的腾起高度的原因包括起跳过程中的起跳腿膝关节缓冲幅度和缓冲时间、起跳腿蹬伸时的摆动腿摆动幅度以及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与横杆之间的夹角等。  相似文献   

2.
中外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三个分高度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与世界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三个分高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H2 优于世界优秀选手,但H1 和H3 尚有明显的差距,这是影响我国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认为加大腿臂的摆动幅度和起跳腿的蹬直程度,是提高我国跳高成绩的最重要因素;改进和完善过杆技术,是提高我国跳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与世界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三个分高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H2优于世界优秀选手,但H1和H3尚有明显的差距,这是影响我国女子跳高成绩的主要技术因素,分析认为,缩小这一差距的办法是加大腿臂的摆动幅度和起跳腿的蹬直程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66名11~13岁男子少年举重运动员16项形态指标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在其它形态指标一定时,体重和身高是影响运动成(?)的主要因素。(2)在13岁前,形态指标与运动成绩相关密切。此后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增大。形态对运动成绩的制约减小,提示少年举重运动员的选材应在发育高峰期前。(3)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形态核心特征主要由长度、围度、躯干长短及肢体比例等四维构成,为确立选材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上讲,跳高运动员的成绩可以用公式H=H_1 H_2 H_3表示。H表示运动员可以跳过的高度;H_1表示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H_2表示运动员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H_3表示身体重心最高点至横杆的距离。当身体重心最高点在横杆之上时,H_3为负值,反之则为正值。可见H_3是衡量过杆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少年运动员身体健康和发育的状况与其运动生命的保持、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相当的关系.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外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发育的状况,以及身体形态的特点;研究专项训练对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影响,以及中外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差异.来自中国和保加利亚的224个艺术体操运动员(年龄8-12岁)参与了有关的测试.研究结果: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发育的主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均低于本国同龄的城市女生;保加利亚运动员身体的发育指标要高于中国运动员(P<0.01);艺术体操运动员具有比同龄女生更长的四肢.此外,艺术体操女孩身体形态发育的BMI和Vervaeck指数与训练的年限存在高度相关(P<0.01).结论:(1)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的发育要滞后于同龄女孩,特别是10-12岁年龄组.(2)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具有更长的四肢和较好的相对力量.(3)保加利亚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身体发育要早于中国女孩,特别是身体各部的国度.(4)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所具有的特殊的身体发展和身体形态与早期专业训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撑竿跳高腾越高度的主要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外运动员的分析,发现推离撑竿瞬间身体重心距上握点的高度(H1)是腾越高度的主要构成分量,使用玻璃钢撑竿后腾越高度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H1的增加。讨论了影响H1的技术因素和我国运动员所存在的问题,阐明了金属竿和玻璃钢撑竿跳高技术在“拉引”方面的明显不同,并解释了玻璃钢撑竿的弹性作用对于腾越高度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运用三维高速摄影系统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后的一些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选手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H1和H2低于对方,其差距在于:助跑倒数第1步水平速度低、摆动腿离地时身体内倾角减小,在快速助跑条件下完成好起跳的能力弱以及起跳腿蹬伸不充分,摆动腿的摆幅与摆速偏小.  相似文献   

9.
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现役的三名突破1.92米的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我国运动员普遍存在H1数值偏小H3数值偏大的缺点,部分运动员存在起跳腿的蹬伸和摆动腿与手臂的摆动配合不合理的现象,改进蹬摆的配合和过杆的技术动作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现役的三名突破1.92 m的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我国运动员普遍存在着H1的数值偏小、H3的数值偏大的缺点,部分运动员存在着起跳腿的蹬伸和摆动腿和手臂的摆动配合不合理的现象,改进蹬摆的配合和过杆的技术动作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运用三维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现役4名优秀男子跳高选手的起跳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选手普遍存在H1值偏低,H3值偏大的现象;胡桐和徐欣过杆技术差;张树峰起跳腿缓冲幅度大、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好,蹬伸能力强,摆动腿在起跳过程中摆动速度快,摆动腿和摆动臂整个摆动动作比较协调;徐欣倒一步的步长短,有倒小步的现象,上体过早抬起。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2004年全国散打冠军赛决赛阶段的比赛进行分析得出:腿法技术是散打比赛中重要的得分手段之一,腿法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比赛成绩;蹬腿、鞭腿和侧踹腿是优秀运动员使用次数较多和成功率较高的三种腿法技术;运动员全面的身体素质是有效使用各种腿法技术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当今投掷标枪技术正朝着快速助跑和快速投掷的方向发展,这对整个动作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对队员身体的左侧轴(左肩、左腿、左膝和左脚),特别是左侧支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投掷标枪左侧支撑动作进行全面分析,科学论证了左侧支撑是掷标枪技术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柔道运动员的柔道投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教练员对技术特点认识不够深入、运动员对技术核心要领的掌握不够以及运动员专项力量的不足上。本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8名优秀柔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运动学录像解析的方法并结合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对运动员背负投技术进行了量化分析和评价,研究和剖析背负投技术动作的运动原理和动作结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右腿上步、左腿背步、下蹲、倒地4个阶段是一本背负投动作技术的主要阶段。影响完成整个动作过程时间的因素主要是肌肉爆发力,其次是运动员的技术。(2)一本背负投技术具有重心低,稳定性好,速度快、突然性高、不易失分和被反攻的特点,依靠上肢的提拉、躯体的转动和下肢的蹬伸协同配合的复合运动。(3)在完成一本背负投技术过程中肢体转动的幅度和速度是影响技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跳远起跳技术是由起跳腿的“缓冲与蹬伸”和摆动腿的“蹬、摆”两个技术构成,作为跳远起跳动作的重要技术构成之一的摆动腿摆动技术对整个起跳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起跳中摆动腿技术有关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探讨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中摆动腿技术的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扒地”技术动作能否使前支撑阶段产生动力是一直被研究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综合前人对“扒地”技术动作的分析结论,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提出若干思考,旨在为深入了解前支撑阶段的“扒地”技术动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第11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运动员进行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最后一步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异性小;H2、成绩和重心最大高度均相对较低;起跳点距离横杆垂直面过近;助跑速度和起跳结束时的身体重心垂直速度低;利用水平速度的能力不够;起跳结束时重心垂直速度与垂直加速距离、摆动腿摆动速度与摆动腿水平角、缓冲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与垂直速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In the shot put, the athlete’s muscles are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ng the impulses to move the athlete and project the shot into the air. Information on phasic muscle activity is lacking for the glide shot put event and therefore important technical information for coaches is not currently available. This study provides an electromyography (EMG) analysis of the muscle activity of the legs during shot put. Fifteen right-handed Irish national level shot putters performed six maximum effort throws using the glide shot put technique. EMG records of eight bilateral lower limb muscles (rectus femoris, biceps femoris, medial- and lateral-gastrocnemius) were obtained during trials. Analysis using smooth EMG linear envelopes revealed patterns of muscle activity across the phases of the throw and compare men and women perform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ferred leg rectus femoris, the preferred leg biceps femoris and the non-preferred leg biceps femori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glide technique, with the total duration of high volumes of activity between 34 and 53% of the throw cycl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movement and muscle activation patterns for coaches could be helpful to facilitate optimal technique throughout each of the key phases of the ev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