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电信诈骗犯罪的高发多发形势,公安机关不断加大对电信诈骗犯罪打击力度。本文从电信诈骗的产生背景、特点形式作了分析,提出反电信诈骗工作,需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才可能遏制电信诈骗犯罪高发势头,才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票据这种替代货币结算的支付工具,在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犯罪活动也日益突出,其社会危害性极为严重.运用刑法法律武器严厉打击票据诈骗犯罪活动对于保护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保护公私财产,维护金融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票据诈骗罪的几个重点问题作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胡翔 《情报杂志》2023,(8):49-55
[研究目的]推动以人力情报为代表的传统侦查手段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中的运用,有助于在犯罪整体防控视角下做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治理工作。[研究方法]通过规范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阐释人力情报力量支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的法律依据,并结合人力情报力量在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中运用的现状,探讨人力情报力量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中的物建问题。[研究结论]我国人力情报力量支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的相关立法呈现出“侦查措施授权性立法+情报工作专门性立法+类罪治理针对性立法+部门操作配套性立法”的体系架构。立足“由案到人”和“由人到案”的人力情报力量工作模式,统筹推进人力情报力量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关涉的通信、网络、金融、管控等领域的物建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票据这种替代货币结算的支付工具,在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犯罪活动也日益突出,其社会危害性极为严重。运用刑法法律武器严厉打击票据诈骗犯罪活动对于保护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保护公私财产,维护金融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票据诈骗罪的几个重点问题作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全人类构建了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各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犯罪行为也滋生蔓延,愈演愈烈,给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基于网络的各种犯罪当中,网络诈骗犯罪最为普遍,所造成危害结果最为严重,危害范围最为广泛。因此,如何有效地打击网络诈骗犯罪,减少网络诈骗犯罪的危害成为当务之急。从网络诈骗犯罪的概述着手,让读者首先了解网络诈骗的概念、特点,然后介绍了当前最为流行的三种网络诈骗手段:网络钓鱼又称网络仿冒(Phishing)、网址嫁接又称域欺骗(Pharming)以及鱼叉式网络钓鱼(Spearing)。  相似文献   

6.
张添浩 《内江科技》2003,24(3):26-26,25
该文分析了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犯罪的手段、特征及其行骗得逞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晨 《情报探索》2021,(3):61-68
[目的/意义]研究微信公众号在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中的作用和效果,对普及公众防骗意识、提高宣传效率,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根据微信使用群体广、消息易扩散、传播渠道多等特点,在“电诈可防”理念背景下,采用改进的SEIR模型分析甘肃省兰州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微信公众号对涉疫情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效果。[结果/结论]本地政务微信的关注群体仍以本地微信用户为主,公众号新增“关注用户”和新增“取关用户”均在文章发布时段后达到峰值,且呈现正相关,较从文章读者中产生“关注用户”相比,直接吸引公众号本体“关注用户”方式将更为直接和有效。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诈骗犯罪顺应此趋势发展为更难以防备的网络诈骗。仿冒身份类网络诈骗具有普及范围广、侦破难度大、国家尚无完备的防范模式等特点,是网络诈骗的主要类别,可分为以AI换脸为代表的利用人物关系进行诈骗和以仿冒公务人员为代表的利用利害关系进行诈骗两类。  相似文献   

9.
张洪波 《今日科苑》2007,(12):176-177
入户诈骗、抢夺可以转化为入户抢劫;行为人为实施抢劫、盗窃、诈骗、抢夺犯罪之外的非法行为而“入户”后临时起意抢劫的,不能成立“入户抢劫”;司法解释关于对盗窃、诈骗、抢夺犯罪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仅具有“入户”情节但未达“数额较大”亦无其他严重情节者以“入户抢劫”处理的隐性规定,违背了“禁止重复评价”的刑法原则,导致罪刑失衡,因而不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7,(4)
近年来,国内电信诈骗案件不断增多,作案手段不断翻新,数额也越来越大,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也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和稳定。深入分析电信诈骗的案件特点、发展趋势和成因,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据此,本文就电信诈骗犯罪的新趋势与防治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0,(14)
文章从新时代下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犯罪快速上升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社会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了中高职生防诈骗信息安全培养的重要性,总结了目前中高职校在防诈骗信息安全方面所作的出努力及不足,阐述了中高职校防诈骗信息安全的培养内容与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论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的犯罪刘绍彬,宋建超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之间的联系依靠着有凭无凭的契约。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契约关系更是无时不在,无事不存。市场经济实施以来,合同愈显其重要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电信等通信技术不断发展,许多不法分子利用打电话、发信息、QQ聊天假装熟人等方式进行各类诈骗犯罪活动,给群众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有效遏制诈骗案件多发态势,大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本文从网络聊天诈骗犯罪活动着手,试论目前以聊天工具为媒介的网络犯罪的情势、特点,以及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4.
刘伟 《华夏星火》2005,(1):65-67
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犯罪手段也呈现智能化、隐蔽化、组织化的特点,跨国犯罪、恐怖犯罪、诈骗犯罪、职务犯罪、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等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原有的侦查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打击犯罪的需要。因此,各国都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寻求一种能够有效控制犯罪的途径.技术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应运而生。技术侦查是指侦查机关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采取秘密方式调查犯罪嫌疑人,获取犯罪证据,  相似文献   

15.
陈学明 《科教文汇》2012,(30):201-201,208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用卡诈骗犯罪日趋增多,新型犯罪手段不断出现.增加了信用卡持卡人和银行的金融风险。文中针对信用卡诈骗罪相关问题的争议进行讨论,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司法实践中的经验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利用"褪色笔"独特的犯罪手法进行诈骗为侦破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从文检视角来看待这种独特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湖北省部分乡镇农民冒充党政军及企业领导在省内外实施电话诈骗情况较为突出,并有蔓延之势,受害人被骗金额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为遏制此类诈骗犯罪的蔓延,湖北省公安厅从6月1日起部署开展了为期100天的专项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各地已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7月2日,湖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公开犯罪嫌疑人常用诈骗手段,提醒党政机关和企业干部保持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强大的功能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网络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尤其是近些年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等犯罪活动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极大的危害。作为培养网安警察的警校教师深感责任的重大。本文结合自己公安工作的实际,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要形式和特点的分析,提出对一些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社会现实,研究电信诈骗犯罪的既未遂问题。在研究既遂问题时,从诈骗罪构造出发,提出现有理论学说的不足,并提出具有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折衷说"的观点。考虑到类型的犯罪正朝着团伙化、集团化发展,在研究未遂问题时着重研究共同犯罪的情形,并将共犯分为实行犯、组织犯、帮助犯进行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20.
<正>电子产品的普及使人们生活越发丰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犯罪之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因为其发案多、增长速度快、难确定嫌疑人身份等特点,给公安机关在侦查办理此类案件时带来了巨大挑战。“犯罪者,必留痕”。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中,嫌疑人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此,话者识别便成了侦破此类案件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在案件中获得的语音大多是话者语音与环境噪声叠加而形成的混合语音,而该种语音的质量和可理解性不高,严重影响了侦查破案的时效性和准确率。因此,为了准确反映犯罪嫌疑人的信息,提升案件侦破的效率,亟需对案件中的话者语音进行降噪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