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系法”杂交小麦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的又一高新技术。它在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诸方面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杂种优势,其中产量优势尤为突出。内江市农科所参加国家科委主持的两系杂交小麦优势利用协作攻关,引进C49S不育系与本所培育的“内5839”等新品系测配,从中筛选出高产抗病优质新组合“C49S×内5839”,定名为“Ⅱ优58”。于1996年秋首次进入内江市种子公司区试和湖北、云南、重庆、四川三省一市重点试验示范种植,增产显著。初步展示了两系杂交小麦增产潜力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小麦系自花授粉作物,通过异交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技术,在两系杂交小麦接近投入生产时,制种高产技术还没有得到解决,连续几年制种产量不理想,导致低产的主要原因是花期不遇,亩有效穗数少,异交结实率差等问题。制种产量高低又将直接影响两系杂交小麦的应用推广。我们  相似文献   

3.
中优9507 品种来源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硬粒小麦课题组(曾道孝先生等)利用春性普通小麦品系中7606/京771与春性硬粒小麦引1053(墨西哥)杂交,获得普通小麦类型中作8131-1,再从其异地衍生系郑州8603#混合群体中经过多年冬播、系统选育而成。主要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冬性,中早熟,幼苗半葡匐,长势强,叶片宽厚。株高95~  相似文献   

4.
许多人知道杂交玉米,更知道杂交水稻,但很少有人听说过杂交小麦。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到杂交水稻的应用水平,那么将创造一个巨大而崭新的高技术种业市场。据北京市农科院杂交小麦中心分析,2006年国内小麦种植面积在3.49亿亩,如果按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总  相似文献   

5.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中间偃麦草是小麦的野生近缘种,对小麦条锈病具抗性。通过杂交建立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可以有效利用中间偃麦草中的抗锈基因。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泰和县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开展杂交优势的利用,大力引进水稻、牛、猪、泰和乌鸡等主要农畜品种,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杂交组合,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泰和县水稻自70年代后期逐步迈进杂交优势利用阶段,1995年又跨进由三系杂交水稻向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历程。近4年来,该县两系杂  相似文献   

7.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企合作模式与运作机制,标志着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今年春天,北京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中心(以下简称杂交小麦中心)与中种集团合作成立的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一直热闹非凡,不仅忙着在国内进行杂交小麦的快速示范和推广,还使得杂交小麦在多个国家进行新品种试种与示范。这家仅仅  相似文献   

8.
正说起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大家想必都不会陌生吧,但是你听说过杂交小麦吗?小麦、水稻、玉米同为世界三大主粮,杂交玉米是美国人试验成功的,杂交水稻由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实现突破,而杂交小麦的研究,国外已有上百年,国内也有六十年,却迟迟没能获得重大突破。因此,小麦一直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开发利用杂交优势的重要粮食作物,让人心存惋惜。  相似文献   

9.
籼型杂交水稻60年代以来,受玉米、高梁杂种优势利用的影响,美、日、印、苏、意等国家都先后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我国于1964年开始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先后发现雄蕊退化不育稻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系——“野败”。利用“野败”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后又找到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与高产亲本和同类常规良种比较,具有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等优点。1974年又突破制种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0.
<正>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已在玉米、水稻等20多种作物上得到广泛证实。但杂交小麦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1962年以来,国内外探索了多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但均因种种原因未能大  相似文献   

11.
国内目前主要是通过常规的品种间杂交选育小麦优良品种。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常规小麦育种工作处于爬坡阶段,育成的新品种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利用杂种第一代优势则是各类作物育种共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信息》2011,(21):11-11
10月15日.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投资设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加快杂交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这标志着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即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13.
大学学报     
《中国科技信息》2011,(1):10-14
中国杂交小麦研究现状与趋势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杂种优势利用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等作物杂交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四新展台     
多枝型巨穗小麦——分33 该品种是中国农科院联合全国5大农科院校,几乎集中了全国小麦优秀育种专家组成“小麦超高产育种协作组”,在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封如敏指导下,利用小麦多倍体及矮化基因多次杂交及回交,前后历经整整29年,才艰难地育成这一分枝型能不受气候、地域及栽培条件影响的特殊类型,在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两系杂交种"Y两优900"百亩示范田亩产达1026.70公斤,首次实现亩产过千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第四期攻关目标,再创世界杂交水稻较大面积单产的最高纪录。我国科学家率先完成了乌拉尔图小麦和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使我国小麦基因组的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  相似文献   

16.
美国农业部研究局培育出一种ARS高蛋白基因小麦 ,这种小麦的麦籽粒蛋白含量高达 50 %以上 ,用该小麦粉直接制作面包、蛋糕等面食品 ,均不用再添加鸡蛋等蛋白辅料 ,就能够达到既松软可口、又富含蛋白营养标准。科学家是利用原有的小麦作母本 ,采用了分子切割的方法 ,将小麦基因链中的“蛋白基因开关”启动激活 ,从而使蛋白质合成量和合成速度加快 ,而获得这种高蛋白基因小麦。据称 ,调节这种蛋白基因开关 ,还可以生产出一系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基因小麦。高蛋白基因小麦  相似文献   

17.
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全国近年来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和育种的重要进展。在分析浙江省光温敏不育系和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的一些糊涂提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浙江省两系杂交水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学     
藤三七不同栽培模式试验;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动态及展望;利用SSR标记对甘蓝型黄籽油莱贵油519杂种纯度鉴定;辽宁省小麦新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综合分析评价;武汉市农业企业产、学、研合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再生稻源库关系研究现状与展望;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不同小麦品种互作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相似文献   

20.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1993年起发现的油菜核三系保持系新材料,具有使目前ms1ms2类型核两系不育系不育株率显著提高至90%以上的作用。利用该材料保持的核三系不育系具有不育性彻底稳定、不受环境条件影响、恢复源广、配合力强等突出特点。针对该类型材料遗传特性进行育种新方法的探索,创制了核三系新品种选育新方法和核三系不育系快速繁殖方法。从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利用该新材料已先后育成绵油12等核三系杂交双低品种6个,初步形成了该材料的科学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