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江西社会历史悠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区域文化特征。这些传统地域文化的丰富内容,被较完整地保存在了传统社会的基层亦即农村中。这些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成为了具有文化惯性的地方民俗。农村小学教育与地方民俗具有天然的地缘关系,因此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诸种关系。各种关系中既有其二者兼容互利的关系,也有冲突相悖的一面。本文以农村一线小学教师与管理者的视角来展示对二者间关系的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2.
郭明月 《科教文汇》2014,(29):92-94
人生仪礼民俗是关于民俗主体的民俗,是关于民俗主体的民俗事象。民俗个体负载着民俗,民俗影响着个体。人生仪礼民俗具有个体性与社会性混融难分的本质特征。人生仪礼民俗中客观性与主观性不可分割、象征性与现实性混杂、个体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密切交织。人生仪礼民俗承载着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与看法,发挥着以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培育个体、传承文化、延续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民俗的信息。我们人类的聚居的地方,我们简单称之为聚落,而人类的聚落总是出现在自然环境相似的地方,那这些聚落分布都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聚落的发展有何影响呢?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传统文化是根植于自己民旅土壤中的稳定的东西,不仅表现在各种程式化了的理论形态方面,而且更广泛地表现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非理论形态方面。藏族传统文化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俗的影响,形成了迥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物多样性并存,发掘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涵,对藏民族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艳 《科技风》2013,(9):213-2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冲击着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农村传统婚姻观念也受到挑战并开始出现变动。本文试图通过对社会转型与微观婚姻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分析中国农村传统婚姻观念的特点以及其在社会变迁的冲击下所呈现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20,(21)
运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具体分析当下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角色问题,研究发现:校园民俗体育思想存在着多元化;学校民俗体育功能具有延伸性;校园民俗体育发展存在着角色偏差。建议:重新认识校园民俗体育在社会、教育、传统文化、体育中的地位和关系。树立教育改革、文化自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话语下的时代责任和担当,确定正确定位自身角色。  相似文献   

7.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优秀民俗文化的功能就是从民俗文化内容中传达出来的对于社会、族群具有的特殊功用。优秀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教育、道德规范、稳定、调节、认同、政治和记录的当代功用,这些功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日渐凸显并受到重视。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的宏伟蓝图,必须重视优秀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翟会会 《内江科技》2010,31(6):20-20,74
原生态民俗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原生态民俗体育传承中,面临着政府部门实施力度薄弱、参与人群文化认同感减弱、中坚承传后备人才的储备不足的困境,应以事实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设性保护对策,为原生态民俗体育的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原生态民俗体育得以有序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称谓语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称谓语的不同。通过了解汉英称谓语的差异进而分析汉英两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根源,并把这种文化因素运用于跨文化交流和英语学习中,能更好地促进两国文化的传播、跨文化交流和英语学习者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刘榴 《科教文汇》2009,(9):243-243,245
称谓语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亿的一面镜子。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称谓语的不同。通过了解汉英称谓语的差异进而分析汉英两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根源,并把这种文化因素运用于跨文化交流和英语学习中,能更好地促进两国文化的传播、跨文化交流和英语学习者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教学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让学生在源远流长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陶冶情操,体验崇高的情感,领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巨大力量.信息技术渗透力极强,是传统文化教育最便捷的载体,我们要利用好信息技术,更好、更系统地引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让高科技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走现代化发展之路是正确的选择。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些都是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互助养老是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这种以家庭为中心,推出层层关系构建社会网络,决定了农村社会构建的熟人社会及互帮互助的优良文化传统为农村互助养老的开展与实施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性。互助养老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古已有之,形成了丰硕的互助养老思想和模式,为现阶段我国农村互助养老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性。差序格局理论中阐述的农村居民之间的强关系、地缘关系、道德规范为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实现的可能性提供了情感、文化、价值支撑。基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从个人、血缘、地缘层面探索了进一步推动农村互助养老实施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人类.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不乏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其中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与思想.因此,本文通过客观的评价传统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将两者如何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1,(30)
城市风景园林与乡村文化礼堂分别是中国城市、农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内涵丰富,具有挖掘潜力,但在文化表现形式上差异明显。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和体验,采用对比研究法梳理分析发现,城市风景园林与乡村文化礼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认为,文化特色差异是"异曲",文化载体功能是"同工"。由于二者文化属性突出,德育功能显著,艺术魅力十足,现今仍然具有广阔的开发与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福、禄、寿、喜、财”的“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五福”之中,又有“寿为先”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民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期盼长寿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围绕着这一理念,人们发展出了一整套涉及民俗信仰、民俗活动、伦理追求、艺术审美等中华民族特有的寿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7.
孙莉 《科学学研究》2007,25(4):591-597
认为在当今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且同时作为由社会和国家组织起来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深刻影响现代社会之时,科学技术除作为以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为语境的文本存在外,同时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这些文本的语境存在,赋予这些文本以意义,因而,其与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制度性、程序性和技术性调控机制的法律之间这种互为文本和语境的关系,以及作为其表征的二者间相通与互异、互动与受制的复杂关系就当同时进入科学学和法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8.
白宪臣  张义忠  贺子奇 《资源科学》2010,32(9):1792-1798
传统民居蕴含着鲜明的建筑哲学思想和朴实的建筑生态观,揭示了不同环境中建筑生存与发展的客 观规律,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哲学、美学、伦理、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观念,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以及邻 里和睦关系等内涵,正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建设理念。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极其宝贵的历史文 化资源不可再生,农村建筑和生态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对 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传统民居建筑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当 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继承特色鲜明的地方建筑形式与地域文化,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经济承载 能力,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本文以豫西民居为例,在分析探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与生态资 源价值基础上,按照分门别类,确定重点,按级别制定保护措施,形成各级政府与居民相结合的保护管理模式,把规 模较大的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一种乡土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在继承地域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基础上进行创新 性设计,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受民族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民俗、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是社会文化总结构中的一个局部层次,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徽州民居表达、折射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观,融合了儒家和道家哲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观,反映着历史上我国人民对建筑空间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07,(2S):54-55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福、禄、寿、喜、财”的“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五福”之中,又有“寿为先”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民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期盼长寿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围绕着这一理念,人们发展出了一整套涉及民俗信仰、民俗活动、伦理追求、艺术审美等中华民族特有的寿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