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经过对多脉暗罗Polyalthia pingpienensis P. T. Li主模式和等模式的详细研究,发现其主模式是混杂标本。该标本上的枝和花以及等模式是斜脉暗罗P. plagioneura,而叶属于另一种尚不能鉴定出学名的植物。为多脉暗罗指定了后选模式,并将其处理为斜脉暗罗的异名。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黄花线柱兰Zeuxine flava (Wall. ex Lindl.) Benth. ex Hook. f.。本种的唇瓣橘黄色并呈“T”形,前唇裂片成方形,长宽近相等,唇瓣基部囊内各具一枚钩状胼胝体。  相似文献   

3.
根据Handel-Mazzetti 1914至1918年在中国湖南、贵州、云南诸省采集的青藓科标本,1929年V. F. Brotheus发表了青藓科的诸分类群。笔者向赫尔辛基大学植物标本馆借阅了上述类群(8个种、1个 变型)的主模式标本共12份。经过对这些标本逐一鉴定与研究并进行形态指标测量之后,本文订正了部分学名,提出3个新异名。  相似文献   

4.
通过检查藏南翠雀花Delphinium nortonii 的主模式标本,发现《中国植物志》、《西藏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中对该种的鉴定和描述有误。该种的花的退化雄蕊黑褐色,属于翠雀亚属的密花翠雀花组subgen. Delphinastrum sect. Elatopsis, 而上述几种植物志中长1以来将其置于退化雄蕊为蓝色或蓝紫色的翠雀组sect. Delphinastrum中。这几种植物志中记载的D. nortonii 实际上代表一个新种,即李恒翠雀花D. lihengianum。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最新研究结果,对国产杜英属植物进行了清理。这里报道的是对《中国植物志》 49(1)杜英属的修订和补充。它包括:(1)纠正3个错误鉴定:Elaeocarpus rugosus Poxb.=E. apiculatus sensu Merr.;E.sikkimensis Mast.=E.fleuryi sensu H.T.Chang;E.decandrus Merr.=E.chinensis sensu H.T.Chang pro parte。 (2)  发表1个新种和1个新变种:E. limitaneioides Y.Tang;E.glabripetalus Merr.var.grandifructusy.Tang.  (3)归并了4种2 变种:E.boreali-yunnanensis H.T.Chang归并为E.lacunosus Wall. ex Kurz,E.floribundioides H.T.Chang归并到E.austro-yunnanensis Hu,E.fengjieensis P.C.Tuan归并至E.duclouxii Gagnep.,E.kwangsiensis H.T.Chang归并为E.glabripetalus Merr. var.alatus(Knuth) H. T. Chang,E. glabripetalus Merr. var.teres H.T.H.T.Chang归并为E.glabripetalus var.glabripetalus,E.prunifolioides Hu var.rectinervis H.T.Chang归并至E.prunifolioidesHu。  (4)报道了一些省级分布新记录;并简单讨论了属下系统。  相似文献   

6.
根据Jos.Giraldi 1890至1896年在中国陕西省采集的青藓属标本13份,1896至1898年Carolo Mueller发表了青藓属的13个新种。笔者向佛罗伦萨大学植物标本馆借阅了上述类群的标本,其中主模式标本9份,等模式标本3份和由C.Mueller鉴定的标本1份。经过对这些标本逐一鉴定并进行形态性状的测量,本文订正了部分学名,提出了3个新异名,1个新组合。  相似文献   

7.
发现滇桂三相蕨Ataxipteris dianguiensis W. M. Chu & H. G. Zhou和多形叉蕨Tecataria polymorpha (Wall. ex Hook.) Copel.为海南新分布, 并为滇桂三相蕨指定了后选模式,讨论了燕尾叉蕨T. simonsii (Baker) Ching和中型叉蕨T. media Ching的异同,澄清了三叉蕨T. subtriphylla (Hook. & Arn.) Copel.和多形叉蕨的形态变异,把云南产狭基叉蕨T. polymorpha var. subcuneata Ching & Chu H. Wang处理为多形叉蕨的异名。至此,海南产叉蕨科植物为8属20种。  相似文献   

8.
在为编写《Flora of China》伞形科而进行的修订工作中,提出了11个新组合,即矮小丝瓣芹Acronema minus (M. F. Watson) M. F. Watson & Z. H. Pan, 短柄丝瓣芹A. brevipedicellatum Z. H. Pan & M. F. Watson, 川西当归Angelica sinensis var. wilsonii (H. Wolff) Z. H. Pan & M. F. Watson, 云南细裂芹Harrysmithia franchetii (M. Hiroe) M. L. Sheh, 钝叶独活Heracleum candicans var. obtusifolium (Wall. ex DC.) F. T. Pu & M. F. Watson, 中华天胡荽Hydrocotyle hookeri ssp. chinensis (Dunn ex R. H. Shan & S. L. Liou) M. F. Watson & M. L. Sheh, 普渡天胡荽H. hookeri ssp. handelii (H. Wolff) M. F. Watson & M. L. Sheh, 锐棱岩风Libanotis grubovii (V. M. Vinogradova) M. L. Sheh & M. F. Watson, 美脉藁本Ligusticum likiangense (H. Wolff) F. T. Pu & M. F. Watson和线叶藁本L. nematophyllum (Pimenov & Kljuykov) F. T. Pu & M. F. Watson, 无管藁本L. nullivittatum (K. T. Fu) F. T. Pu & M. F. Watson和二色棱子芹Pleurospermum bicolor (Franch.) C. Norman ex Z. H. Pan & M. F. Watson.; 发现了1个新种,即短柄丝瓣芹。此外,还为Pleurospermum govanianum var. bicolor Franch.指定了后选模式。  相似文献   

9.
铁线莲属研究随记(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9年5月至9月,作者先后访问了K、BM、P和S四个植物标本馆,在查阅他们收藏的铁线莲属植物标本的过程中,发现该属的一些分类学问题:(1)发现过去一些学者分别错误地将Clematis montana var.brevifoliola Kuntze,C.apiifolia var.biternata Makino,C.subumbellata Kurz,C.goudotiana Planch.&; Triana,C.insidiosa Baill.,C.kockiana Schneid.和C.longicauda A.Rich.等加以归并,这些均应予以恢复。(2)发现过去发表的subsect.Africanae M.Johnson,C.umbellifera Gagnep.,C.pubescens Benth.,C.rhodocarpa Rose,C.edentata Baker,C.djalonensis Cheval.,C.oliveri Kuntze,C.tibetana ssp.vernavi var.dentata Grey-Wilson,C.yunuanensis var.brevipedunculata W.T .Wang,C.clarkeana var.stenophylla Hand.-Mazz,C.subfalcata Pei ex M.Y.Fang,C.angustifoliola W.T .Wang,C.dasyandra var.polyantha Finet &; Gagnep.等学名不能成立,应加以归并。(3)对构成黄花铁线莲组sect.Meclatis的二亚组给出新的特征集要;根据C.sericea B.H.K.ex DC.与C.grossa Benth.的形态区别不大,有时甚至难以区分以及二者的分布区一南一北互相邻接的分布格局,认为二者可能为一对姊妹群,并将其等作为一个种的两个地理变种处理;认为在非洲大陆广布并分布到阿拉伯半岛的C.hirsuta Perr.&; Guill.包含4变种;将过去置于C.oweniae Harv.的变种var.jonodii移到此种中,并根据C.inciso-dentata A.Rich.特殊的绵毛毛被和内面无毛的萼片等特征,否定过去一些学者将其归并于C.hirsuta的意见,也将其作为C.hirsuta的一个变种处理。(4)描述了单性铁线莲组sect.Aspidanthera的一个特产马达加斯加岛的新亚组subsect.Insid iosae W.T.Wang和尾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Connatae的一个特产非洲大陆的新系ser.Grandiflorae W.T.  Wang以及8新种、1新变种。(5)发现杨宗愈等(1991)报道的秀丽铁线莲C.grata Wall.在我国7省区 (西藏东部、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有分布所依据的8号标本均非C.grata,而分别是与此 种相近缘的5个种或变种。(6)发现了伏毛绣球藤C.montana var.brevifoliola Kuntze(原知分布于锡金和印度西北部)在我国西藏、尼泊尔、不丹和缅甸北部,缅甸铁线莲C.burmanica Lace(原知分布于缅甸和 泰国)在我国云南西南部,小木通C.armandii Franch.(原知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越南)在缅甸北部和印 度东北部,以及俞氏铁线莲C.yui W.T.Wang(原知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在缅甸北部 的新分布。  相似文献   

10.
 将异枝竹属Metasasa W.T. Lin作为酸竹属Acidosasa C.D.Chu et C.S.Chao ex Keng f.的异名处 理。异枝竹Metasasa carinata W.T. Lin和白环异枝竹 Metasasa albo-farinosa W.T.Lin作为新组合名Aci-dosasa nanunica(McCl.)C.S.Chao et G.Y.Yang,comb.nov.的异名。  相似文献   

11.
当你在野外或公园里看到一株引人好奇的花草时,心中最想问的是:它叫什么名字?目前,拉丁名是国际植物学界进行交流的标准用名,其他的名称都不算数。国际上标准的植物学名采用二名法,是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氏于1753年5月1日首创。即植物的学名统一由属名和种名(又称种加词)组成,并统一用拉丁文。  相似文献   

12.
(1)Eichler(1958)在研究马来西亚铁线莲属植物时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越南、泰国、缅甸及喜马拉雅山区的该属标本,认为根据我国台湾标本描述的Clematis taiwaniana Hayata可能为C.javana DC.的异名。本文作者在研究了有关的南洋群岛、中国台湾及日本琉球群岛的标本之后同意Eichler的归并意见;此外,C.grata Wall.var.ryukiuensis Tamura,C.sikkimensis(Hook.F.&; Thoms.) Drumm.ex Burkill,C.connata DC.var.bipinnata M.Y.Fang,C.kilungensis W.T. Wang &; M.Y. Fang等拉丁学名也被归并为异名。(2)对大叶铁线莲组sect.Tubulosae做出了新的分类系统。特产日本的Clematis takedana Makino 自发表后一直被认为是C.apiifolia DC.和 C.stans Sieb.&; Zucc.(大叶铁线莲C.heracleifolia DC.的近缘种之一)的杂交种。此种为木质藤本植物,具三出复叶,腋生花序有多数两性花,呈圆锥状,而相似于C.apiifolia DC.(萼片水平开展,雄蕊无毛,花药狭长圆形,药隔顶端不突出),但其萼片向斜上方开展(花萼宽钟状),花丝上部有疏柔毛,花药条形,药隔顶端有短突起而不同。笔者发现,特产我国河北西部和北京山地的羽叶铁线莲C.pinnata Maxim.(叶为具5小叶的羽状复叶)具有与C.takedana Makino相同的花构造,二者在亲缘关系上极为相近,组成一个自然小群。这二种与特产北京的细花铁线莲C.tatarinowii Maxim.(花两性,萼片直立,花丝上部有疏柔毛,花药狭长圆形,背面有疏柔毛,药隔顶端不突出)组成大叶铁线莲组sect.Tubulosae的原始群——羽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Pinnatae。而原来的大叶铁线莲C.heracleifolia DC.等种组成此组的进化群——大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Tubulosae,其特征为花通常单性,萼片直立,雄蕊常有疏柔毛,茎直立,草质至木质。此外,还对C. siamensis Drumm.ex Burkill的4变种和C.connata DC.的5变种进行了分类。(3)描述了3新系、3新种和4新变种。(4)做出了6新组合和3新等级。  相似文献   

13.
曲籽芋属在中国的分布源自对采自海南的一号标本———W.T.Tsang(曾怀德)553=L.U.16052(1927年8月27日采)的错误鉴定。这号标本被E.D.Merrill定名为曲籽芋Cyrtosperma lasioides Griffith,并分藏于国内外的标本馆。因此,《海南植物志》第四卷、《中国植物志》第十三卷第二分册、《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以及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一文等都记录了曲籽芋属。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英国邱皇家植物园和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W.T.Tsang(  相似文献   

14.
《Nature》杂志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两种综合类学术期刊之一,刊登各学科研究领域最前沿的首创性研究成果,每年发表的论文总数约为850篇.《Nature》杂志201 0年影响因子为36.104,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35.248. 2011年度,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职科学家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发表并已出版的学术论文(Articles和Letters类)共1 3篇,约占全年发表论文总数1.53%.据统计,2001年至201 1年(截至201 1年1 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论文83.63万篇,近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2位.世界第二的论文数量却仅产生了1.53%的《Nature》文章,这表明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科研大国,但距离科研强国还有很长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自我们近年发表一系列牡丹组分类文章以来, 国内外基本上赞同我们8个种的分类系统,但对一些问题仍有不同见解。本文进一步申述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 是一个独立的种而不是人工杂种, 以及银屏牡丹P. suffruticosa ssp. yinpingmudan是牡丹P. suffruticosa的野生类型而不是逸生的P. ostii的理由。上述论点也得到了分子树的支持。P. jishanensis T. Hong & W. Z. Zhao是一个合法名称, 而P. spontanea (Rehder) T. Hong & W. Z. Zhao则确实是一个多余名。太白山紫斑牡丹的学名应是P. rockii ssp. atava (Brühl) D. Y. Hong & K. Y. Pan, 因此P. moutan Sims ssp. atava Brühl不应是可疑的分类群。本文还对Halda的6个组合和两个杂交种名作了处理。结果, 本文包括了5个新异名和一个新组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菘蓝 (Isatis indigotica Fort.) 和我国引种的欧洲     菘蓝 (I. tinctoria L.) 的细胞学、孢粉学的观察、同功酶、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以及吲哚甙的     含量测定发现:  (1)菘蓝是一个形态上有较大变异的种,其茎生叶的基部有箭形、圆形的不同     类型,果实的形状、大小也不一致。  (2)我国引种的欧洲菘蓝仅见其有毛类型,没有发现无毛     类型。《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秦岭植物志》和《东北草本植物志》等分类学著作对本种的特征     描述有误,可能是将菘蓝的茎生叶基部箭形类型误认为本种所致。  (3)十字花科大青叶和板     兰根的主要植物来源是菘蓝,《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7年版)的有关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的植物来源项下,十字花科植物菘蓝拉丁学名应为I.indigotica Fort。(4)菘蓝鲜叶中吲哚甙的含量明显高于欧洲菘蓝,作为药用质量较优。(5)菘蓝的染色体数为2n=14系本文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毛荣森 《学会》2004,(10):34-34
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原华南植物研究所 )博士学位研究生 (仲恺家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在职博士生 ) :王英强、张奠湘研究员、陈中毅研究员在 2 0 0 4年 9月 2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Nature》第 4 31期上发表了题为《Anewself- pollinationmechanis  相似文献   

18.
读者论坛     
下面这封信来自读者V.G.普希金。他对刊登在《影响》154期(1989)上艾肯(Albert vanEyken)的“自主的人”一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世界上最具权威的著名杂志《自然》以主题论文的方式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植物研究所合作完成的“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Ⅱ)2.72分辨率的晶体结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01-901
正2014年6月30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与《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此次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分子植物》将成为《细胞》出版社的合作期刊,进入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出版和发行渠道,这也是《细胞》出版社在亚洲的第一本合作期刊。此次合作是加快实现将《分子植物》办成国际植物科学领域顶尖学术期刊的目标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