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894年6月26日,在俄国喀琅施塔得(科特林岛)一个军事工程师的家庭里,一个名叫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的孩子降生了。这个孩子的父亲博学多才,母亲也是位很有学问的女性。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卡皮察自幼便勤奋好学,爱好广泛。不过,最让他钟情的是物理学。  相似文献   

2.
人生来就被判了一种刑罚,那就是选择,除了死亡,没有任何方式能逃避人生的选择。不一样的天空吉伯特生活在一个令人绝望的家庭里。父亲十几年前在家里的地下室上吊自杀,母亲受不了打击,通过过度暴食发泄情绪,最后变得肥胖无比,没办法下地走路,生活不能自理。医生曾经认  相似文献   

3.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59-65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Edison,Thomas Alva,1847—1931)(邮票E5a)出生于荷兰移民家庭,他的父亲是独立战争之后逃往加拿大的一个美国托利党人的后裔。爱迪生代表着深受美国人所喜好的、靠个人奋斗而获得成功的典范——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凭着发愤忘食的勤奋工作取得名利双收的一个贫穷孩子的榜样。他是发明家,又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是美国人最崇拜的英雄。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38-141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Lavoisier,Antoine Laurent,1743—1794)(邮票L10a)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首先受到他母亲的溺爱。母亲早逝之后继而又受到一位疼爱他的姑母的极端溺爱和姑息,但也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好的境遇并不是无用的,这个息有慢性消化不良病的青年人既是出于爱好也是不得已而专心致志于学习,并且他又表现出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学生。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本来希望他的儿子从事他的职业,但是年轻的拉瓦锡听了拉卡伊利(LacaiUe,Nicolas Louisde,1713—1762年,法国天文学家)的天文学课程后对科学发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当他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世界的时候,无数贪婪的手把他两兜掏了个精光,然后把他甩进了命运的谷底。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也就算了,两岁那年,他又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的生活更加困难。他经常饿着肚子上学,沿途的酒馆里飘来浓浓的饭菜的香味,馋得他一个劲儿地咽口水。实在饿极了,只得在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从茶馆门前的残茶筛里偷偷抓几把泡过的茶叶充饥。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13-214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Thomson,Sir Joseph John,1856--1940)(邮票T10a)1856年出生在曼彻斯特,一个商人家庭中,家里指望他日后能继承祖业,但他却迈上了科学家的道路。汤姆逊14岁时进人曼彻斯特的一所专科学校,本打算学工科,但却对物理学逐渐发生了兴趣。1876年,他靠奖学金进人剑桥大学读书,此后便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一生。他毕业时的数学成绩名列全班第二。1883年,他接替退休的瑞利^R6N任物理学教授,当时他只有27岁。1884年,他又接替瑞利的卡文迪许0实验室主任的职位,领导该实验室达30余年之久(直到1919年)。英国能够于20世纪前30年在亚原子物理学领域保持显赫的领先地位,主要有赖于他的指导和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爱马仕集团的创建人蒂埃利·爱马仕出生在法国巴黎郊区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家境贫寒,父亲仍举债坚持供他上学。爱马仕大学毕业后没有去找工作,整天钻在自家马圈里鼓捣着什么。父亲得知儿子是在琢磨如何制造马项圈时,责问他说:"一个马项圈能卖多少钱,难道这就是你的理想吗?"爱马仕坚定地对父亲说:"我会用事实证明给你看,马项圈的效应到底有多大!"  相似文献   

8.
佚名 《知识窗》2005,(9):11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三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67-177
1不幸的童年 英国大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Newton,Sir Issac,1642—1727)(邮票N8a),这个许多人认为是有史以来的最伟大的天才,幼年时却颇为不幸。他是个遗腹子(未出生,父亲就死了),又是早产儿,他出生那年(1642年),刚好伽里略^G3去世,并差点儿天亡。3年后母亲改嫁,把他留给了外祖父母(继父在他还上小学的时候死去)。在学校里,牛顿是个古怪、孤僻的孩子,喜欢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做风筝、日晷、滴漏之类的器物。他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但并不显得特别聪明。10来岁时,他在学习上好像还相当迟钝,后来却明显地超过了班上的小霸王——是班里学习的第1名。  相似文献   

10.
桑迪纳·泰戈斯是生活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索维托黑人贫民窟里的一名17岁青年,由于家境贫寒,他和众多南非青少年一样,读完高中便离开了校园,留在家里帮父母干活挣钱. 但是,几个月下来,泰戈斯便开始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父亲每天带着他去附近的几个垃圾堆翻找可回收的废品,然后送到外面去卖,他们整天与散发着恶臭的垃圾污物打交道,但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到80美元.  相似文献   

11.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9-23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Bohr,Niels Henrik David,1885—1962)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一位有才华的生理学教授;母亲出身于一个享有声望的富裕犹太人家庭。这个家有三个孩子,玻尔排行第二。孩子们除了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还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鼓励,使他们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玻尔于1903年入哥本哈根大学攻读物理,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他的弟弟踢得更好,曾入选丹麦国家足球队,为丹麦在19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亚军出了力)。玻尔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就被认为是一个理解力不一般的学生而出众:他的一篇测定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在1906年荣获科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异常细心和严谨。邮票B36a上是青年时代玻尔的肖像。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每年春节前都要出一趟远门,他要给居住在百里之外的奶奶送米送面.那时候家里没有车马,父亲就头一天称好50斤大米,50斤面粉,分装在两个布袋里,缚在一根扁担两头,然后第二天早晨鸡还没叫就启程.……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18-119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ertz,Heinrich Rudolf,1857—1894)(邮票H18a和邮票H18b),他的父亲是一个犹太律师,后任参议员,家庭富有。赫兹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12岁时便有了木工工具和工作台,以后又有了车床,常常用以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1876年人德国累斯顿工学院学习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转人慕尼黑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第二年又转入柏林大学,在赫姆霍兹^H10和基尔霍夫^K11指导下学习并进行研究工作。1880年他以纯理论性工作的《旋转导体电磁感应》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又留在该校两年,成为赫姆霍兹^H10的助手。他终生和赫姆霍兹^H10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可惜赫兹寿命不长,由于慢性血中毒,在久病之后不满37岁便去世了。  相似文献   

14.
家里挺好     
暑假,很多同学都没有回家,参加学校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女孩也报名参加了,去贫困山区的希望小学,和那里的师孩子们一起生活两个月. 临行前,她给父亲打电话,父亲说,你安心去吧,我和你妈在家里挺好的.  相似文献   

15.
罗纳德·罗斯(Ronald Ross)1857年出生于印度乌塔朗查尔州(Uttaranchal)的阿尔莫拉(Almora)。他的父亲曾经当过兵,最后成了印度军队里的一名将军。他8岁时离开印度到英国的南安普敦,进入一所寄宿学校。在学校里,他像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主要兴趣在写诗、绘画和作曲。  相似文献   

16.
1948年解放前夕,还不满周岁的赵玉芬,跟随父母从湖北汉口颠沛流离来到台湾岛,在台湾中部的小镇田中,赵玉芬度过了她的童年。当时台湾的经济正处在剧烈的变动期,而赵玉芬家里,生活非常艰难,父亲常年卧病在床,由母亲一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全家挤住在田中的一个祠堂里。  相似文献   

17.
盲人布赖勒     
世界上有一位著名的盲人路易斯·布赖勒。他于1809年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三岁时,有一天他在父亲的店铺里玩,当他捡起一个尖工具时不小心跌倒,从此双目失明了。 过了几年,布赖勒进入了巴黎一所盲人学校,在那里他学会了靠双手摸26个字母读书。这些字母的宽度与高度均达数英时。这是盲人的阅读的原始方法。由于每个字母都很大,很短的一篇文章就得几本书,每本书都重达8~9磅。 后来布赖勒成了这个学校的教师。他想为盲人寻找一种更好的读书方法,但这事很不容易。有一天他回到家里对父亲说:“盲人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无数的…  相似文献   

18.
有位先生五十出头,在公司里是个部长。他工作能力很强,业绩出色,公司上下都在传闻他一定能进入公司上层。他的妻子是个贤惠的女人,家里有个独生子,正在名牌大学就读。可以说,他的家庭是个完美的家庭,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57-58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L)(De Broglie,Louis Victorduc.1892-1987)(邮票D10a)出生于一个法国贵族家庭。他的高祖父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死在断头台上。  相似文献   

20.
1948年解放前夕,还不满周岁的赵玉芬,跟随父母从湖北汉口颠沛流离来到台湾岛,在台湾中部的小镇田中,赵玉芬度过了她的童年。当时台湾的经济正处在剧烈的变动期,而赵玉芬家里,生活非常艰难,父亲常年卧病在床,由母亲一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全家挤住在田中的一个祠堂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