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险认知、抗险能力与农户宅基地退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新华  陆思璇 《资源科学》2018,40(4):698-706
农村宅基地退出对于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动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农户作为宅基地退出主体,其风险认知与抗险能力将极大程度地影响宅基地退出实践。基于江苏和安徽的1094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相关性和差异性的多重实证检验,考察农户风险认知、抗险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同时探究不同特征群体的农户在抗险能力方面是否存在个体的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样本地区农户的风险认知、抗险能力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农户抗险能力与退出意愿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倒U形特征,即一旦抗险能力的财富效应大于宅基地退出改革成本效应,抗险能力便从总体上表现出了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抑制;另外,宅基地区位、宅基地利用类型、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差异会导致农户抗险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故此,农村宅基地退出改革政策须关注不同特征农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并提高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改革风险认知的能力,同时健全农户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加快城乡统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提高农户的抗险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宅基地的区位类型和利用类型,实施差别化的宅基地退出政策安排,诸如差别化的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2.
张婷  张安录  邓松林 《资源科学》2016,38(8):1503-1514
从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农户的期望收益及退出后的风险预期两个方面对宅基地退出行为进行分析,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分析框架,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农民宅基地退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自愿、有偿的宅基地退出制度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户的年龄、兼业时间、家庭年均收入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块数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负向显著影响;②期望收益的影响因素中,补偿金能够全部兑现,会促进农户做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农户认为补偿合理会推动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退出后村集体获得的收益比重更小、农户获得的收益比重更大,会推动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③风险预期因素中,退出宅基地后房屋面积减少,农户宅基地的财产性收入功能消失,面临着房屋价值降低的风险,阻碍了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生活成本增加、宅基地退出后工作变得更不稳定,会抑制农户做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因此:宅基地退出过程中,补偿金能够全部兑现、补偿越合理、期望收益越高,将促进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退出后面临的风险越高,将阻碍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所以,政府在制定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农户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期望收益和退出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从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农户的期望收益及退出后的风险预期两个方面对宅基地退出行为进行分析,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分析框架,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农民宅基地退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自愿、有偿的宅基地退出制度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1农户的年龄、兼业时间、家庭年均收入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块数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负向显著影响;2期望收益的影响因素中,补偿金能够全部兑现,会促进农户做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农户认为补偿合理会推动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退出后村集体获得的收益比重更小、农户获得的收益比重更大,会推动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3风险预期因素中,退出宅基地后房屋面积减少,农户宅基地的财产性收入功能消失,面临着房屋价值降低的风险,阻碍了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生活成本增加、宅基地退出后工作变得更不稳定,会抑制农户做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因此:宅基地退出过程中,补偿金能够全部兑现、补偿越合理、期望收益越高,将促进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退出后面临的风险越高,将阻碍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所以,政府在制定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农户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期望收益和退出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何仕瑶  黄善林  刘兆军 《资源科学》2023,(10):2009-2025
【目的】伴随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并有序退出宅基地,对推动城乡人地要素有序流动、促进农村宅基地有效利用,进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七省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宅基地依赖的中介作用。【结果】研究表明:(1)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其宅基地的心理情感依赖、居住保障依赖、财产依赖和未来需求依赖在市民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其中,宅基地心理情感依赖的中介作用最强且表现为“遮掩效应”。(3)宅基地依赖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对其宅基地退出愿意影响的中介作用存在显著的代际和市民化层次差异。新一代农村转移劳动力居住保障依赖及未来需求依赖的中介作用较为显著,县外市民化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心理情感依赖和未来需求依赖的中介作用较为显著。【结论】为推动城乡人地要素有序流动,应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市民化机制、重点关注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宅基地的心理情感依赖、制定差异化宅基地退出政策、坚持自愿且有保障的退出原则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江西省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文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转户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具有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家中耕地亩数、家庭生活水平、家距离工作地点远近程度、家庭居住区域类型、务工居住住所类型对新生代农民工转户意愿有显著影响。基于分析得出的新生代农民工转户意愿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不同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模式中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新华  王晗 《资源科学》2016,38(9):1702-1710
基于天津、广东、成都三地问卷调查所获数据,探讨不同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模式中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户主年龄、宅基地距城镇距离、人均住房面积对农户参与宅基地资本化改革的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参保人数、家庭主要从业类型、非农收入比例、家庭拥有宅基地数、经济发展水平、村庄特色、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对改革的预期对农户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模式差异来看,农户在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参与意愿更多地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对政府行为的评价”的显著影响;在市场主导模式下的参与意愿更多地受到“家庭主要从业类型”和“家庭拥有宅基地数”的显著影响;在自主治理模式下的参与意愿更多地受到“村庄特色”和“对资本化改革的预期”的显著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模式,同时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规则和农民自主治理机制,从而提高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改革绩效。  相似文献   

7.
周翼虎  方婷婷  李丽 《资源科学》2021,43(1):148-160
引导农民有序退出宅基地是解决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利用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AM-TPB)框架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模型,重点解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户在宅基地退出时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异同,并探讨人地关系差异对农户决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主要受行为态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3种因素影响,行为态度是影响各地区农户意愿的直接因素,且在次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效应最强;②感知有用性通过直接影响和以行为态度为中介的间接影响两种路径对各地区农户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且在较发达地区的影响效应最强;③感知易用性分别以行为态度和感知有用性为中介变量,对农户意愿产生间接正向影响,但在各地区的影响效应均较弱;④人地关系差异导致较发达地区农户对宅基地换城镇安置房存在排斥,次发达地区农户则更倾向于在原村落获得安置房继续生活,而欠发达地区农户对“以房换房”的补偿方式均表示接受。基于此,应根据地区差异,从重视思想引导、优先就地安置和提升补偿方式灵活性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经济欠发达的张家口地区近郊和远郊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统计分析法和Logit分析法,探讨了近郊和远郊农户宅基地流转方式和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地域差异,为农村宅基地流转政策的改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宅基地流转方式在近郊地区以出售和国家征收为主,在远郊地区以出租为主;②在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方面,远郊与户主的受教育年限、家庭支出、社会保障以及房屋数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与职业负相关;近郊地区与受教育年限、家庭支出以及房屋数量正相关,与家庭人数、职业类型以及治安状况负相关,与远郊相比,近郊剔除了社会保障方面的影响,增加了社会治安和家庭人口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贯成  李金景 《资源科学》2014,36(6):1229-1234
通过对经济欠发达的张家口地区近郊和远郊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统计分析法和Logit分析法,探讨了近郊和远郊农户宅基地流转方式和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地域差异,为农村宅基地流转政策的改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宅基地流转方式在近郊地区以出售和国家征收为主,在远郊地区以出租为主;②在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方面,远郊与户主的受教育年限、家庭支出、社会保障以及房屋数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与职业负相关;近郊地区与受教育年限、家庭支出以及房屋数量正相关,与家庭人数、职业类型以及治安状况负相关,与远郊相比,近郊剔除了社会保障方面的影响,增加了社会治安和家庭人口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立珺  吴泽斌 《资源科学》2021,43(7):1479-1491
宅基地使用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用益特权,具有浓厚的福利性质,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家庭的整体福利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从家庭风险承载力的视角探讨了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家庭福利水平的门槛效应,利用2014—2016年CFPS中的3450户样本数据,构建以农户家庭风险承载力为门限变量的门限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宅基地退出与农户家庭福利水平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家庭福利水平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方向取决于农户家庭风险承载力的大小;②家庭风险承载力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家庭风险承载力越强,宅基地退出越能促进农户家庭福利水平的提高;家庭风险承载力较弱时,宅基地退出后其家庭福利水平有所降低;③家庭风险承载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拥有宅基地面积大小、宅基地退出补偿金额对农户家庭福利水平的提升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风险承载力是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影响家庭福利水平的重要门限变量,政府应以家庭风险承载力作为推动中国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的重要决策因素、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不同农户家庭风险承载力的差异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关江华  黄朝禧  胡银根 《资源科学》2013,35(11):2266-2272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农户生计资产量化分析法和Logistic分析方法,从家庭生计资产评价入手,探讨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宅基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宅基地流转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农户生计资产的视角,对宅基地流转农户家庭资产进行量化分析,将农户划分为资产缺乏型农户和资产均衡性农户;②当前农户流转宅基地的意愿仅为24.66%,资产均衡型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比例高于资产缺乏型农户;③宅基地属性、农户对住房满意度、户主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对资产缺乏型农户流转意愿有显著性影响,而影响资产均衡型农户流转意愿因素依次为宅基地属性、非农收入比例、宅基地财产经营性收入、家庭生计资产值。基于农户家庭生计的可持续和福利改进,提出了相应对策: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允许宅基地有限度的流转,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差异化的流转保障、扶持政策;开展宅基地福利水平的评估,给予流转农户足额福利补偿,确保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福利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得到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刘玲  许润  高星汉 《资源科学》2021,43(7):1348-1360
探索知识移民宅基地有偿继承意愿,对破解农村宅基地长期闲置困境、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具有一定意义。基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6省市的612个知识移民样本数据,运用统计分析与多项无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知识移民的宅基地有偿继承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知识移民的年龄、性别、城镇户籍、居住时间、宅基地继承权利认知会正向影响宅基地有偿继承意愿,目前工作地点对宅基地有偿继承意愿有负向影响;②资源禀赋中,较好的个人资源禀赋和较差的家庭资源禀赋都会降低知识移民的宅基地有偿继承意愿,而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能显著增强宅基地有偿继承意愿;③制度安排中,合理的有偿继承费用会增加知识移民有偿继承意愿,无偿退出政策会刺激知识移民接受宅基地的有偿继承,有偿退出政策则会降低有偿继承意愿;④资源“反哺”行为中,知识移民直接的货币投入和适当的社交投入能增强其有偿继承意愿。基于此,提出吸引知识移民资源“反哺”、合理制定有偿继承价格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吕晓  薛萍  牛善栋  彭文龙 《资源科学》2021,43(7):1307-1321
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是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优化城乡人地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科学设定政策目标、合理配置政策工具是构建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关键内容。基于文本分析视角,以浙江义乌、湖北宜城、山东禹城、宁夏平罗4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为案例区,展开县域宅基地退出的政策工具与实践比较分析,并结合地方特色探究案例区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适应性,总结其特征规律。结果表明:①不同地区的政策工具选择差异较大,义乌市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主,禹城市、宜城市和平罗县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②各地政策目标存在差异,义乌以经济目标为主,兼顾社会目标并适当考虑生态目标;禹城和平罗以社会目标为主,兼顾经济目标;宜城主要关注社会目标。③各地宅基地退出不同实践模式中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与政策文本中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类型不完全一致,除义乌外,其他三地的主要政策工具在实践中均有变化;不同实践模式中的主要政策目标与政策文本中体现的主要政策目标均保持一致。④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实力、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城镇化水平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对宅基地退出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选择有较大影响。基于此,提出宅基地退出政策制定应考虑地方特色和现实需求科学设定宅基地退出政策工具,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建立宅基地退出长效机制,依据宅基地功能价值论制定差异化的农民宅基地退出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湖北省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出农户禀赋总量与分维水平,构建Probit模型探究农户禀赋对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①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方式的选择意愿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69.30%的受访农户倾向于选择直接补贴,30.70%的农户倾向于选择间接补贴;②农户禀赋总量水平显著影响农户的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方式选择意愿,分维水平中农户的人力禀赋、经济禀赋和社会禀赋对补贴方式的选择意愿均有显著影响;③影响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方式选择的因素有健康状况、技术易得情况、农业收入占比、职业经历、邻居技术支持和网络安装情况,此外不同地区农户的选择意愿呈现一定的差异。对此,本文提出农业补贴政策制定应避免"一刀切",以此来提高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政策的精准化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彭山桂  孙昊  王健  张勇 《资源科学》2021,43(7):1440-1453
测度、刻画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农户互动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形成机理,对于科学地制定政策,推动农户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计量模型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农户互动影响进行测度,利用提名法构建反映农户互动影响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农户个体的中心性及其驱动因素,刻画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特征,进而从“人本”视角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①农户间的互动影响是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形成机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一个农户“邻居”的宅基地退出受偿意愿价格变化1%,将会导致该农户的宅基地退出受偿意愿价格同向变动0.218%~0.421%;②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讨论网中农户的入度中心性、出度中心性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不同农户施加影响与接受影响的水平呈现出明显差别;③农户中心性的形成机制中,个人收入并不是一个显著因素,而职业声望与受教育程度这两个与身份、声望相关联的因素则是显著因素。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推进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按照分类推进的思路,运用农户的互动影响,更好地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符淼 《预测》2007,26(4):15-21
本文利用协整检验和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居住水平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因素。发现利率、收入房价比与居住水平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说明利率的提高长期会降低居住水平,限价、限开发房屋种类的政策是短期行为,提供低息房贷和发展中低档商品房的同时提高居民收入的方法才是长效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提高人均收入和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对提高居住水平有重要的作用。东西部房地产市场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对利率较敏感,中西部对收入和物价的变化较敏感,针对差异可选择不同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安徽省的入户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及流转数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户主的文化程度、家庭非农收入占比、搬迁意愿、农地流转的价格、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所在乡镇是否有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等因素对农地流转意愿及流转数量影响较为显著。最后,提出了促进农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宋伟  张凤荣  陈曦炜 《资源科学》2008,30(11):1694-1699
论文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中村庄迁并工作的公众参与方法、结果和结论。首先,运用自助法(Bootstrap)抽取了北京市海淀北部地区15个村的150家农户,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农民参与到土地利用规划中村庄迁并方案的制定之中。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了农村村民的基本情况、居住现状,村民对土地利用规划中村庄迁并模式、房屋拆迁安置方式的看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①64.67%的农民对于目前的居住现状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只有12.00%; ②38.90%的农民表示愿意居住楼房,而不愿意居住楼房的农民比例则达到61.10%;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年龄的降低、收入的降低,农民愿意居住楼房的比例逐渐上升; ③农村房屋拆迁后,希望得到货币、房屋和另行审批宅基地安置方式的农民比例分别为20%、32.94%和44.71%;假如农民失去耕地,56.94%的农民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社会保险,25%的农民希望解决就业,其他选择较少。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村庄的迁并工作应该谨慎进行; ②村庄的迁并模式应该多元化,不应过分强调居住楼房; ③房屋拆迁安置方式应自主化,征地应社会保障先行。  相似文献   

19.
鄂施璇  王兆林 《资源科学》2021,43(7):1419-1427
三权分置政策为宅基地发展权的实现提供了制度空间,在法律层面设定宅基地发展权,探索构建其权利结构与实现形式,对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及法理分析,系统阐释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发展权的权利设置必要性、内涵及法律属性,构建其权利结构与实现形式。结果表明:①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发展权指宅基地向新产业新业态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途扩展时,产生了超越其居住保障功能的宅基地发展性权利。宅基地发展权是动态财产权利,衍生于宅基地所有权及其使用权,其母体是宅基地所有权,法律属性上是民事权利(私权),它是一种新型用益物权;②宅基地发展权主体为混合主体,其中农民集体享有所有权派生的一级宅基地发展权、农户享有宅基地使用权派生的二级宅基地发展权、社会主体享有宅基地经营权派生的三级宅基地发展权。实体形态的宅基地及其发展潜能应被作为一个整体而称为宅基地发展权的权利客体。宅基地发展权的权利内容是其主体权利和义务的总和;③实现形式上应明确集体经济组织为宅基地所有权主体,赋予其完整权能;立法上将资格权纳入农民集体成员权,建立统计台帐制度;创新宅基地发展权转移的“经营性流转”及“共享共建”模式,对其发展权转移过程中的增值收益需兼顾农民集体、农户及社会主体。本文的结果对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及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农民收入结构对消费结构的总体影响与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2004-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对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农民各项收入对各项消费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其分项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虽然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占比远远低于其他各项收入,但其边际消费支出倾向却最大,而转移性收入则主要影响农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需求.(2)从各地区看,东、中、西三大区域农民的各项收入与各项消费的相关性和影响力均存在显著差异;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心理账户”现象更加明显.据此,本文认为,在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同时,要尽快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而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引导消费结构升级的侧重点也应因时因地而异,切勿全国上下实行“一刀切”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