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纪元。这是艺术家模拟的撞击瞬间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今日科苑》2005,(7):16-19
史无前例的太空实验 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深度撞击”号撞向彗星“坦普尔”1号。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太空实验。  相似文献   

3.
北京时间2004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成功。“深度撞击”任务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计划以撞击的方式来研究彗星,因此受到全球注目。这个计划从构思、提案、建造、发射到真正撞击,至少费时十余年,才让天文学家的梦想成真。本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了解任务的技术外,这个太空任务的科学研究目的与方式。  相似文献   

4.
深度撞击     
《科技新时代》2005,(8):105-105
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深度撞击”号航天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了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至此.这项始于1999年11月1日的“炮轰”彗星计划成功完成。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2006,(1):9-9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深度撞击”号宇苗飞船,在2005年7月4日发射撞击器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后,不久前首度发表的细节分析显示,彗星是由易碎粉末结块组成,在部分天文理论家的眼中,其周围的碳分子就是孕育地球生命的种子。  相似文献   

6.
《发明与创新》2005,(8):28-28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点52分,深度撞击”号撞击器成功地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宇航局已接收到了撞击器在相撞后传回的第一张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闪光。项目科学家彼德·舒尔茨透露,撞击器轰击坦普尔1号表面的过程实际上有两步,第一次产生了较小的物质喷发,很容易被忽略,而紧接之后产生的另一次物质喷发就很明显,使彗星的亮度一下子增强了5倍。这表明,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层很松散的物质,而其内部还有一层较坚硬的物质。这符合科学家们原先对撞击过程的最佳设想,也就是说彗核内部很可能是“未经触动”的,含有太阳系初生时…  相似文献   

7.
"炮轰"彗星     
真实的科学研究在电影中往往会被夸大,但这一回,科学家终于从好莱坞大片中汲取灵感。北京时间1月13日凌晨2时50分,得名于电影《天地大冲撞》的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Deep Impact)"号彗星探测器发射升空。 "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将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穿越太空,追上"坦普尔-1"号  相似文献   

8.
《大科技.科学之谜》2005,(8):i0002-i0002
震古烁今的一撞!这是人类首次对宇宙的宣战,7月4日,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号飞船,向胆普尔1号彗星射出重达363公斤的撞击器,让彗星结结实实地闪了一下腰——被撞出一个约7层楼高,如足球场般大小的巨型弹坑。  相似文献   

9.
正一颗直径约13米的小行星有1/4 166的概率在2022年5月6日撞向地球。不速之客2年之后造访的消息很快登上了微博热搜。对地球来说,任何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都不能掉以轻心。未来如何抵御可能对地球造成较大撞击威胁的小行星?多年来,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寻找方法。例如,2005年7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深度撞击"号发射的撞击舱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以研究该彗核的成分,同时间接尝试防御小行星撞击手段。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1月,"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释放了一个名为"菲莱"的着陆器于彗星的表面,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在一颗彗星上实现软着陆。彗星来自太阳系的边缘,它们的组成通常是水冰和尘埃。科学家们之所以对彗星如此着迷,是因为在它们的物质组成中隐藏着一些有关太阳系和生命起源的秘密;它们还有可能撞击地球,是一种对地球文明存在威胁的天体,这一点又颇令人担忧。然而,彗星并不是唯一令人着迷又令人担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7):I0005-I0006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彗星C/2013A1以一个令人不安的轨道正向地球轨道内侧运行,这一次威胁太阳系行星的并不是恐怖的“宇宙十字架”,而是可能发生的撞击火星事件。根据初步的模型判断,该彗星将在2014年10月19日近距离飞掠火星,最近点离火星表面仅10.1万公里,但这个数字并非准确值,C/2013A1彗星的轨道还处于观测计算中,仍然存在撞击火星的可能。科学家估计彗星可能源于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这里被认为包含了数十亿数量级以上的小型天体,是原始太阳系形成初期的一个“弃儿”.  相似文献   

12.
1996年4月百武彗星出现时,许多人打通北京天文馆热线电话,询问它将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的确,彗星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研究表明:地球曾经遭受过、将来仍有可能再次遭受彗星的撞击;彗星曾经给地球带来生命起源的“种子”;彗星隐藏着太阳系起源及演化的秘密。让我们揭开彗星神秘的面纱,看一看它的真面目吧。  相似文献   

13.
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光辉的太阳无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是人们歌颂和崇拜的对象,历代君王都以自己为太阳的化身。太阳确实可算是太阳系中名副其实的“君王”,它是太阳系中唯一发光的天体,是太阳系的光和热的源泉。其他大小行星、彗星等天体  相似文献   

14.
新闻     
《科学中国人》2005,(10):80-80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前半程取得六大成果;美大学华裔科学家团队利用纳米技术治癌获突破;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已经创造出多项“世界第一”;首次揭示真实彗星“深度撞击”撞出“四大惊奇”;  相似文献   

15.
还记得美国宇航局用航天探测器撞击彗星的事件吗?从那次撞击中,美国科学家获得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星尘。好像是尝到了撞击的甜头,撞击彗星成功之后的美国人又开始策划撞击月球。美国人撞击月球计划的时间初步定在2009年1月。不过这次美国人可没有抢到先机,而欧洲人于今年9月率先撞击月球。与撞击彗星相比,撞击月球更具有实用意义,它可以为开发月球能源做准备。欧洲被迫撞击月球欧洲人撞击月球采用的是“智慧1号”(SMART-1)探测器。其实,欧洲人撞击月球在计划之外,不像美国人那样有计划有步骤,因此其影响和意义也逊于美国人。“智慧1号”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可能对地球构成撞击危险的较大型彗星的数量可能比我们原先估算的更多。研究人员认为,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可能就和一次大型彗星撞击事件有关,而如果再发生一次类似事件,那么它将再次在地球上引发一次生命大灭绝。这类被称作"半人马群"的彗星体在20多年前被发现,它们是一群由水冰和尘埃构成、运行在海王星轨道外侧的不稳定轨道上的小型天体。它们的直径可达50公里至100公里,质量相当于所有  相似文献   

17.
<正>新的证据表明,一颗彗星曾经恰恰在气候转暖期之前撞击了地球,当时的情况类似于当今人类引起的全球变暖。不久前《科学》杂志发表一项新的研究成果称,在美国新泽西州,研究人员发现了被称为"微玻陨石"的微小球状玻璃块。这表明,地外天体撞击地球之后,飞到空中的汽化碎块形成了微玻陨石。从米尔维尔、威尔逊湖和梅德福等几个城镇以及百慕大附近的深海海底采集的样品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这种玻璃碎块。  相似文献   

18.
李竞 《百科知识》2006,(9X):7-8
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 2006年8月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简称IAU)第26届大会上通过了《行星定义》决议。根据《行星定义》,太阳系天体分类为“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三个不同类型的族群。现今,行星共有8个,它们即是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人所共知的所谓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已确认且又无争议的共3个,它们是“谷神星”、冥王星和暂时编号的2003UB313。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海外天体、近地天体、特洛伊族小行星、半人马族天体、彗星等。  相似文献   

19.
科技博览     
天文宇宙 美国天文学家新近在太阳系边缘地带观测到一个除冥王星之外个头最大的天体,再次动摇了冥王星作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地位。新发现的这一天体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288年,直径约为1290公里,相当于冥王星的一半,位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柯伊伯带”是比冥王星绕太阳轨道更远的一个带状区域。专家们认为彗星等就  相似文献   

20.
你有没有想过,在地球成为生命家园的过程中,木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忙碌的太空交警木星距离地球6.28亿公里,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4倍。地球上的生命和木星有什么关系呢?天文学家认为,在把水送到地球和把小行星及彗星对地球的破坏性撞击减轻至最低程度方面,木星功不可没。它的强大引力将诸如彗星这样的太空碎片清除得干干净净,为生命在地球上的演化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综观太阳系的历史,木星曾经扰乱了无数天体的运行轨道。由于木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18倍,所以其产生的引力非常大。1994年7月,舒马克—利维9号彗星被木星所吸引,偏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