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采用广东省2009—2014年21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引入空间效应,对广东省金融业空间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及地区差异进行空间计量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间的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业的空间集聚对本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分区域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非珠三角地区相对于珠三角地区金融业的空间集聚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广东省2009—2014年21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引入空间效应,对广东省金融业空间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及地区差异进行空间计量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间的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业的空间集聚对本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分区域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非珠三角地区相对于珠三角地区金融业的空间集聚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7-2016年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实证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正空间自相关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人力资本可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人力资本-区域创新能力的结构还未形成;进一步研究时将广东分为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实证结果表明:与粤东西北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无论是在珠三角还是在粤东西北,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切入点,研究财政科技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DEA-Malmquist)测算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1—201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是否存在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2001—2017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阐明财政科技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结论:广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明显,珠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高于粤东西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珠三角地区的正向效果要强于粤东西北地区。提出政府可以把财政科技支出作为一个抓手,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和支出方式,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探清广东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21个城市20年的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及演变,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呈现出愈来愈典型的幂律分布特征,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等极少头部城市创新能力极高且趋于极化,粤东西北地区的尾部城市创新能力较低、这类城市占绝大多数且其创新能力差异趋小;广东城市创新能力空间不平衡在扩大,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地区间差距在扩大,而且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迅速扩大所贡献的比重在增加;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出现“俱乐部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周边城市创新能力逐层递减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也影响了本地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广东创新能力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沛  黎齐 《科技管理研究》2014,(10):187-192,201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广东省的产业发展和金融聚集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与实证。选取指数首先确定2003–2012年十年间广东省产业结构和金融聚集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而后运用散点图分析描述广东省21个各地级市的金融聚集与产业结构的空间相关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以珠三角为主的金融集聚程度高的地区对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为进一步弄清金融集聚对第二、三产业的不同溢出效应,运用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对于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大于对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且第三产业的空间外溢效应要大于第二产业的空间外溢效应。同时,金融集聚和信息化的结合更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环境影响总量、环境影响发展和环境保护潜力等3个方面,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2011年统计数据,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行政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行政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4类;在空间分布上,环境友好型社会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大多位于珠三角地区,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程度相对较弱的地区大多位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广东省2000-2006年21个地区30个产业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对广东省工业产业中知识溢出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各地区工业产业间存在MAR溢出效应及Jacobs溢出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Porter溢出效应也日益凸现。本文分区域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MAR溢出效应最为显著,而非珠三角区域Jacobs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量化创新能力对于明确现状从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但基于地级市视角对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测度仍较为缺乏。本文构建了包含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成果3个一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运用2015年数据对289个地级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考察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地级市创新能力与行政级别关联紧密,创新能力最强的地级市往往是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地级市创新能力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创新能力总体上由东部向中西部地级市梯度递减;创新能力最强的地级市全部位于东部沿海,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数据,将空间相关纳入计量模型,检验了失业率、集聚效应、创新水平、市场竞争结构、市场规模、空间相关等因素地区创业水平的影响。结论表明:地区创业水平间的空间作用主要通过误差项的随机扰动产生,高创业水平地区对低创业水平地区有辐射或带动作用;集聚效应、创新水平对地区创业有正向影响;市场规模呈现负向影响;市场竞争结构和失业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2005—2013年广东省21个地区、31个工业产业的三维面板数据,通过建立SUR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对广东省工业产业知识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其存在正向MAR溢出效应和正向Porter溢出效应,且珠三角地区MAR溢出效应比非珠三角地区显著,非珠三角地区Porter溢出效应普遍强于珠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12.
地区年用电量的高低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本文以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基础,运用2000年~2016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年用电量数据进行了空间差异性与地区收敛性的实证分析,可为有关部门了解广东省各地区之间用电量的关系并制定调整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2007—2017年285个地级市数据,对科技型人才集聚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科技型人才集聚不均衡格局明显,高集聚水平城市呈"点状"空间分布且多为省会或区域中心城市,高密度"热点"城市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并呈现多中心辐射范围扩大趋势。不同类型科技型人才集聚存在向更高层次趋同转变的可能,但实现跨级跃迁的概率较低;邻域科技型人才集聚对本地区科技型人才集聚趋同演化影响显著,转变方向倾向于与邻域转变方向一致。城市化水平、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及城市交通设施等公共服务因素对科技型人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而城市创新能力、科教支持等创新环境因素以及城市环境质量等宜居环境因素是影响科技型人才集聚的制约因素,且不同地理区位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内容:本文基于2006-2015年30个省市国际人才和区域创新的数据,利用区位商、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区域国际人才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国际人才集聚度总体较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HH集聚省域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LL集聚省域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强化;国际人才数量每增加1%,区域专利数增长0.23%,国际人才集聚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根据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份国际人才和区域创新的数据,利用区位商、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分析区域国际人才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国际人才集聚度总体较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低-低"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强化;国际人才数量每增加1%,区域专利数增长0.23%,国际人才集聚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中国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2—2018年珠三角城市群数据,采用熵值法和空间计量方法对其创业投资空间集聚分布和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珠三角创业投资重点集聚于深圳和广州两市,东莞、珠海、中山等市的创业投资集聚水平次之,江门、肇庆、佛山、惠州等市水平较低;(2)创业投资集聚有显著空间相关性,由空间集聚相关性逐年增强过渡到当前的回落并趋于稳定的两阶段模式;(3)地区人均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科技创新人才等与创业投资有显著正相关性,而区域创新经费规模与创业投资虽有显著相关性,且呈正负效应兼有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采用长三角地区2003-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地区异质性视角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发展主要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且Jacobs外部性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强于Porter外部性。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均能推动本地创新能力发展。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不同地区间存在“选择效应”。受地区差异因素影响,三种外部性的作用方向有所差异。这表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可以并存,结合地区特征的差异化、层次性的区域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显著的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起了显著的抑制作用,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影响,并且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最大;静态空间模型对空间相关性产生过高估计,动态空间模型由于分离出了投入变量及其他潜在因素的影响,使得估计结果得以部分矫正。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广东省生态文明发展状况,论文根据生态文明的内涵,在遵循客观性、可行性、综合性、简明性和合理性原则基础上,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5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生态文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生态文明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3类;在空间分布上,生态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地级市大多位于广东省中部、南部和北部地区,而生态文明程度相对较弱的地级市大多位于广东省东部、西部地区。研究结论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广东省科研机构建设仍存在定位不清、布局混乱等问题,首先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确定科研机构聚集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广州和深圳为中心城市,然后结合威尔逊模型与场强模型测度中心城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辐射半径及其对非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研究发现:各市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并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珠三角科研机构比粤东西北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强;广州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略低于深圳市科研机构,但其辐射范围(主要辐射11个城市)却比深圳市辐射范围(主要辐射4个城市)广;非中心城市接收中心城市辐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不仅与其同中心城市的距离有关,也与其自身创新能力大小有关.为促进广东省科研机构优化空间布局,更好地为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服务,提出加强粤东西北地区科研机构建设,加快推进传统科研机构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发展与当地产业统筹优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