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辽宁省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重点省份之一。为从微观行业层面剖析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辽宁省各行业的直接和隐含碳排放进行估算,并通过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评价产业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直接隐含碳排放量和碳减排潜力较大的行业集中在重化工业和能源产业,因此这些行业是碳减排的重点。基于研究结果,建议辽宁省除了提高碳减排技术水平、优化能源结构外,还需要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使高耗能、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碳排放增长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江苏  张雷  程晓凌 《资源科学》2010,32(11):2059-2065
中国当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准确认识碳排放增长的机理为挖掘碳减排路径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本文将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能源结构演进四大碳排放影响因子分为放大因子、双向拉动因子以及缩小因子三类,并分析各因子自1953年-2006年的变化特征。其次,本文按照各因子的变化特征将1953年-2006年分解为:1953年-1977年、1978年-1992年、1993年-2006三个不同的研究时段,并采用相关分析法以及绘制散点图来研究不同时段各因子与碳排放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在三个不同的研究时段里,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一直拉动中国碳排放增长。能源结构变化在1953年-1977年以及1993年-2006年对抑制碳排放量的作用较小,在1978年-1992年能源结构变化增加碳排放量;②在过去几十年里,产业结构演进处于拉动碳排放增长的局面,在诸多碳排放影响因子中,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子。最后,本文基于对中国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以及能源结构演进的基本态势的分析,认为中国未来碳减排的主要潜力在于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技术进步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3.
基于结构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碳排放增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旺  周跃云 《资源科学》2013,35(2):275-283
应用三层嵌套结构式I-O SDA方法,构建扩展的(调入、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从整体特征、不同产业、工业行业3个方面,对1997年-2007年北京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增量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发现:经济规模增长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等)是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变动效应却是碳减排的决定性因素;在规模扩张因素中,消费和调出超过投资和出口,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2002年以来新一轮“高碳”特征的工业化导致CO2排量呈急增之势;产业结构调整、三产比重最大使得服务业成为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部门,但工业排放的增长却后来居上;碳增排的重点行业是高能耗行业,碳减排的是能源工业;两时段各效应在不同产业、不同工业行业的影响方向和大小不一.  相似文献   

4.
为弥补缺乏从行业附加值视角研究碳排放强度和部门生产环节碳排放结构的不足,以更好地分析碳排放变动情况,基于消费者视角,同时考虑附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将引起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附加值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并构建研究模型,以广东为例,利用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法和结构路径分析(SPA)法对广东及其部分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广东而言,能源强度效应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效应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直接碳强度和完全碳强度增加的部门主要是能源部门,其碳排放呈现增加状态,其中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比例增加,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集中在第1和第2层生产环节上;能源强度效应是非能源部门直接碳排放和完全碳强度降低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应对最终需求高碳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政府调控手段等方面对促进广东碳减排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IPCC碳排放恒等式,采用LMDI分解法建立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河北省2005—2014年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次之;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力较弱;产业结构抑制了碳排放增长。并提出加强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作用强度,可针对性的为区域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一定科学依据。首先,本文分年度测算了河北省2005-2014年的碳排放总量;然后,基于LMDI分解法,选取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六个经济指标,构建了河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最后,定量分析了各经济指标对河北省碳排放的作用强度。实证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促进河北省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次之;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河北省碳排放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力较弱;产业结构抑制了河北省碳排放增长。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性的提出了河北省加强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珊珊  罗良文 《资源科学》2012,34(5):855-863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与FDI对国内碳排放绩效的考察,并未分析FDI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运用1997年-2009年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指数因素分解法,将FDI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以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行业结构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具体来看,FDI行业结构变化促进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一直在下降,且降幅不断增大;FDI数量变化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两者不存在明显关联。有必要建立公平、有效的碳减排合作机制,制定合理的引资政策,通过FDI产业关联渠道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低碳技术改进,实现产业链的清洁生产,以减轻国际碳减排转移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异质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是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一刀切"的技术政策不利于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因此,有必要对异质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进行分解。以我国30个省份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环境技术、能源利用技术、资本体现式技术以及广义技术水平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广义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技术进步增加了碳排放,而其他两种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并且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含义:一是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效率并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发挥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二是采用市场手段降低能源效率的反弹效应;三是强化环境规制和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摘要:从省份层面研究低碳转型的关键因素,对发现碳减排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矩估计方法,对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碳排放强度滞后项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高碳排放省份的动态锁定效应不容忽视。(2). 人均GDP与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正向效应,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成立。(3). 研发投入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人口、能源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未产生显著作用。因此,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将是中国未来加速区域低碳转型的主要潜力方向,同时如何缓解高碳排放省份的动态锁定效应也是未来低碳经济转型中需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如何实现碳减排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采用200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法分析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作用路径,得出环境规制对碳排放不仅存在直接作用效应,还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路径间接地影响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下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作用效应的区域异质性以及地方政府晋升锦标赛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水平越高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越显著;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得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与碳排放量呈倒"U"型;以FDI作为门槛,得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与碳排放量呈"N"型。据此对我国利用环境规制实现碳减排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屈秋实  王礼茂  王博  向宁 《资源科学》2021,43(4):756-763
有色金属工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部门,低碳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的重点行业之一。本文以有色金属产业链内各环节为研究重点,用CO2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中国省域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通过求解目标函数最优值,测算出中国各省(区、市)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潜在的碳减排规模。研究表明:①从产业链内部看,2006—2016年,有色金属采选业和冶炼及加工业CO2排放量均处于增加状态,碳排放强度整体稳中有降。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点部门,共有约7143万t的减排潜力,占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总规模的90%以上。②从区域来看,在有色金属采选环节,四川省CO2排放量较高,2016年约有97万t碳排放量的减排潜力,是有色金属采选业碳减排的重点省份。在冶炼及加工环节,广西省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较高;山东省和河南省碳减排潜力较大,二省共占这一环节全国整体碳减排量的31%,潜在减排规模为1121万t和1122万t。③综合来看,内蒙古、河南和山东是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需重点关注的地区,这三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的碳排放是整体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目标实现的关键。通过量化评估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和不同区域的碳减排潜力,不仅可为有色金属产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各省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运用LMDI加和分解法,从我国整体、不同行业、工业内不同部门的角度探讨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产出效应,对碳排放的整体贡献为148.49%;其次是人口规模效应,整体贡献为9.65%;最后是能源结构效应,整体贡献为1.36%;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的整体贡献为-53.43%;产业结构效应有抑制作用,整体贡献为-6.07%,潜力没有显现出来;从不同产业的角度研究发现,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整体上"低碳"发展状态较好,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低碳"发展状态不佳;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工业,通过工业内不同行业的比较发现,电力蒸汽及水生产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来源。对此,从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并分析广东省2007年各行业直接及完全能耗、最终需求的隐含能消费及贸易情况。结果表明,(1)广东节能减排应重点关注重化工业、交通运输及建筑业;(2)输出商品引致的隐含能是广东隐含能消费的主体,同时也应注意居民消费引致的隐含能增长;(3)广东是贸易隐含能的净输出地区,国内贸易有利于广东省能源的节约,而对外贸易使得广东向国外净输出了能源资源,不利于我国整体的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隐含碳测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测算由能源消耗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和由水泥生产过程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并测算了出口贸易中能源消费隐含CO2和生产过程的隐含CO2排放情况。结果发现,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部门出口的能源消费隐含碳排放量是最大的,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总隐含碳排放是最大的,生产过程隐含碳排放量最大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而对通过国际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问题更清晰地定量化认识,同时有利于对各国的碳减排责任进行重新考查。  相似文献   

15.
丁宝根  周明  温建中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207-210,236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后,碳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相继作出了碳减排承诺,设定了具体的碳减排目标。以江西省为例,运用曲线模型和相关统计方法,验证得出碳排放EKC曲线呈现U型+倒U型,且当前碳排放处于下降拐点,其中,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化是碳排放EKC曲线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此,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清洁能源等成为碳减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 4.0绘制中国碳排放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热点演化知识图谱。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研究的知识基础集中在能源效率和碳效率评价、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碳排放机制设计与减排路径分析三大领域;同时归纳研究热点的演化分析路径为:概念形成与理论构建——宏观减排驱动研究——行业分析与政策评价。最后,提出中国碳排放研究未来发展趋势在于在协同减排机制设计、碳减排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梁琳琳  卢启程 《资源科学》2015,37(2):291-298
本文研究了碳排放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问题。论文运用碳夹点方法识别能源消费瓶颈,并通过能源替代确定满足碳排放约束的清洁能源量,最后以我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碳减排目标为例,基于对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及碳排放量的预测,对我国整体能源结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预测碳排放量高于碳减排目标,在清洁能源达到2 466.8万TJ~3 496.2万TJ时,能够实现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减排40%~45%的碳排放目标。研究发现,碳排放约束下能源结构优化必须在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下才能实现,且关键在于降低高碳能源的比重。能源结构的优化需依据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照由低向高的顺序通过清洁能源对高碳能源的替代来实现。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提升是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将有利于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以及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李艳梅  张雷  程晓凌 《资源科学》2010,32(2):218-222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碳减排效应的因素惟有碳排放强度降低。可见,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未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和降低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而后者的实现需要借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为尽早推动城市层级的碳中和路径规划工作并作出相应行动,须重点关注城市电力、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的能源政策目标制定,因此,以广州市为对象,通过构建能源政策模拟模型,设置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碳中和情景模拟广州市到2050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分析其重点部门的减排潜力,并评估碳中和情景下各项政策措施的减排贡献。结果显示:在碳中和情景下,广州市能源消费将于2030年达峰,碳排放量将于2026年达峰,到2050年全市碳排放将降至848万t,其中有611万t来自交通领域;电力部门的脱碳将是广州市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碳减排潜力由大到小的其他部门依次为交通、工业、制氢业和建筑;累计碳减排贡献最大的5项政策依次为电力系统零碳化、建筑能效标准提升、交通领域生物燃料替代、工业能效标准提升和氢燃料交通工具销售占比提升。  相似文献   

20.
邓荣荣 《软科学》2016,(9):51-55
运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对长株潭城市群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两型社会"试点政策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碳排放规模和强度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但不断增长的城镇人口规模、相对落后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城镇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等因素制约了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技术投入影响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