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增强科普基础设施整体服务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近日,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实施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方案》确定以巡展的形式,对2014年至2016年全国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县(市)的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实现流动科  相似文献   

2.
叶洋滨 《大众科技》2013,(7):199-203
科技馆科普展览业务的开展很少与"营销"联系起来,并且不太关注观众(消费者)的切实需求。文章以浙江省科技馆科普展览业务运营状况为背景,通过问卷调查总结观众的消费特征,研究观众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找出影响观众参观科普展览的因素,发掘符合观众意愿的营销方式。以此来提升浙江省科技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经济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浙江省科技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5,(17)
科技馆作为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之一,承担着向社会公众传播人类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加深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提高公众掌握现代科技运用的能力等重要职责。在公众参观科技馆的过程中,离不开科技馆科普辅导员的答疑解惑,因此,科普辅导员可算是除展品以外,科技馆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的又一重要部分,成为了科技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将科技馆的讲解提升为一种"艺术",使参观者得到美的熏陶,那么将会更进一步地提升科技馆科普服务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学会》2020,(6)
流动科普设施作为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科普服务公平普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十四五"发展新要求,以及基层公众科普需求的新变化,理清影响项目发展的掣肘之处,探索构建应对新形势发展的良性机制,是新时代促进流动科普设施提质增效的前提。该文从科技馆体系建设的角度,通过解构流动科普设施子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对应的不同机制类型,逐一剖析目前制约流动科普设施发展的核心机制问题,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普工作社会化已成为科普事业发展的趋势.以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为例,探讨流动科技馆实现社会化运行,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推动流动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流动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形式,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公众的科学素质。流动科技馆的展品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可管性,让公众在思考和感知中走近和认识科学。中国流动科技馆发挥了弥补科普资源空缺、丰富科普工作形式、实现科普资源共享等作用。为此,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流动科技馆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正转眼,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已经实施第8个年头了。还记得2010年6月,中国科协领导下达了开展"流动科技馆"工作的任务,明确指示由中国科技馆负责执行和推进。当时的我们对"中国流动科技馆"为何物还一无所知。一、苦心研发,摸着石头过河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们接受了这项任务并开始了"中国流动科技馆"的项目研发工作。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流动科技馆是面向基层,开展流动科普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进行基层科普资源开发,共建共享,全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社会公众对科技馆的认识逐步加深和对科普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强,参观科技馆的观众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如何与观众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解决他们提出的实际问题,是提升公众参观满意度、体现科技馆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一般咨询性问题的处理(一)关于问询馆内的服务设施随着科技馆建设规模的扩大,很多新建场馆都拥有  相似文献   

9.
通过科技馆以科普教育活动破题"新馆效应",阐述重视科技馆科普教育与科普活动的广泛开展的必要性;通过对科普剧的教育理念、特征、传播方式,以及艺术形式与服务科技馆公众科学文化素提升间联系的论述,及其在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中所起作用的分析,得出科普剧对于增强科技馆的科技传播能力,提升科技馆科学素质服务能力以及对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方面都能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科协论坛》2013,(7):I0001-I0001
为推动实现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的目标,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对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地区,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科普公共服务"的要求,中国科协决定2013年在全国全面启动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6月21日,以"体验科学"为主题的中国流动科技馆全国巡展活动在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启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  相似文献   

11.
刘渝琴 《科研管理》1996,17(3):12-16
本文依据近五年贵州省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宏观数据,对投入状况进行了结构分析和综合评价,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技评估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研究机构设置及学科布局,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率,其本身的质量和科学性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许多拥有悠久科技评估历史的国家,在其科技评估实践中,普遍建立了适合本国的科技评估标准,确保本国科技评估活动的质量。中国科技评估尚处于初始阶段,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在分析国外科技评估标准和特点,总结中国科技评估标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科技评估标准在中国运用的可能性,并结合发达国家科技评估标准特点,尝试建立适合中国的评估标准,为中国科技评估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聚焦2000—2019年广东省获得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项目成果,从获奖项目的专业领域、创新主体性质、地域来源等信息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广东省科技奖励工作的特征。研究发现,广东省科技奖励工作存在地域分布不平衡、个人奖励制度建设缓慢、科技获奖项目后评估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因此建议优化个人奖励设置、引导社会力量参评科技奖励、建立符合区域协同发展的科技奖励体系。  相似文献   

14.
集合论在科技查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立 《情报科学》2004,22(6):682-683,711
本文应用集合论方法对科技查新对比分析过程进行抽象描述,为此提出了查新科技要素及其各自不同范畴、集合和交集等概念。由此论述了准确地进行科技查新对比分析和结论撰写时所需要的集合分析方法以及应在查新报告中重点表述和应忽略的科技要素集合内容。  相似文献   

15.
针对政府科技决策流程中的需求,以提供精准化、智能化的科技管理数据服务为目标,探究面向政府宏观科技决策的科技管理数据服务模式。首先,研究提出构建科技管理数据服务模式的6项基本原则,综合用户要素、数据要素和服务要素形成一个循环结构;其次,针对政府的科技政策决策、科技战略决策和科技规划决策,将科技决策流程细分为4个阶段,基于需求驱动和数据驱动理念构建包括数据资源层、融合分析层、数据服务层和决策需求层的科技管理数据服务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各阶段的具体服务需求和服务内容,为我国提升科技管理数据在科技决策方面的服务能力、推动政府由经验式决策向科学化和智能化决策方式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农业科技政策进展及我国新兴农业科技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厘清典型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政策重点,梳理其为加快农业科技革命制定的政策措施,分析中国在新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已有科技基础和政策制度,并与发达国家相关政策对比,进而总结不足并提出提升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罗志勇  吴慰慈 《情报科学》2000,18(7):577-580
图书情报学的创新与发展发现在:技术与理论的日益融合;多元研究视角和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新的科研方法和相关学科,文献建构,元数据,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等新的知识生长点以及传统研究领域的更新。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企业科技投入、科技活动、科技产出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科技统计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创新人才和创新经费投入的主体;企业是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机构建设和对外合作的主体、企业是专利申请与拥有、技术贸易和科技奖励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德国是世界创新大国之一,已在各项高科技战略的创新政策引导下形成了由联邦政府部门、学术协会、高等教育机构、产业组织及中介部门等共同参与合作的多元化国家创新系统。德国科学委员会对科研机构绩效评价制定了总体框架,四大研究机构则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其下研究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同行评价。而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评价则有不同机构发布的创新能力报告,每个指标体系都对德国总体、各地方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创新能力做出分析,已达到为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的目的。本文认为,应根据评价对象设定评价方法,提升评价结果的国际性与综合性;兼顾评价成本与评价质量,促进评价的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组织部门纳入国家创新系统中,形成联动的创新体系,使科技评价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辅助性与常规性事项。  相似文献   

20.
许淳 《青海科技》1998,5(4):26-27,40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应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管理方式,调整计划类虽及经费分配方式,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和验收鉴定管理。建立研项目主动征集制和项目主管负责制等规范化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