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能力空间相关性、创新联系边界效应的理论机制,将传统β收敛模型和Barro公式的边界效应模型拓展成空间计量模型,展开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联系边界效应空间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且创新能力趋于收敛,创新联系趋于紧密,创新一体化态势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联系的省际边界效应表现为显著的中介效应,而创新联系的核心-边缘边界效应则表现为显著的屏蔽效应,且屏蔽效应呈现减弱态势。(3)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经费投入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创新联系发挥着正向作用,且能够提高省际中介效应的显著性,削弱核心-边缘城市边界的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SYS-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系统考察了金融集聚的创新激励效应。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颠覆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且这种提升效应因地理区位和集聚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异质特征。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检验后发现,金融集聚可以通过缓解资本要素扭曲和劳动力要素扭曲两种途径间接促进技术创新,且在金融集聚对颠覆性创新的激励效应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资本要素扭曲缓解,而在对渐进性创新的激励效应中劳动力要素扭曲缓解是主要路径。在空间特征方面,由于金融集聚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对颠覆性和渐进性创新的提升作用只在本地区体现,并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抑制临近地区技术创新。在非线性特征方面,金融集聚对颠覆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影响程度和方向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经济发展和产权结构门槛的约束下,金融集聚发展的驱动功效呈现边际递增态势;但只有在适度的政府引导和对外开放条件下,金融集聚才能更好的发挥创新激励效应,提升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如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不断深化的区域一体化能否驱动科技创新以及如何提升科技创新?首先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和组织机制剖析了区域一体化驱动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并将经济韧性的中介效应纳入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2003—2021年中国28个省、直辖市和291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法对区域一体化影响科技创新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2)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经济韧性,具体地:政策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表现出正向的区域联动性。(3)资源韧性对科技创新表现为倒U型结构,区域一体化要避免“资源诅咒”效应。(4)案例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京津冀城市在“区域一体化”政策事件之后,科技创新变动均值的差值显著为正。(5)分组检验发现,私营经济占比、东部城市、经济水平以及外商投资水平对科技创新回归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表明科技创新依托私营资本、外资资本的参与,在东部城市以及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戴志敏  余志伟 《软科学》2023,(7):97-103
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实证方法系统探究了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表现出地区异质性;随着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边际递增;以政府科技支持为门槛变量时,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表现出递减的促进作用;互联网发展不仅能提升本城市创新能力还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解析与影响效应研究对推进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厘清数字经济赋能创新绩效提升的直接和间接动力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字经济对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影响机制,基于河北省2010-2020年1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河北省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检验分析数字经济赋能河北省创新绩效提升的影响效应,探析数字经济对创新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河北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并可以通过人力资本间接提升创新绩效;数字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促进邻近地区的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6.
基于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本地及邻地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大于短期;伴随地理距离增加,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呈现“由正转负”的阶段性变化,485千米为其有效溢出边界。机制分析表明,绿色创新、产业集聚与外资流入均可正向中介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且在机制变量的调节下,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效应还存在梯度增强过程。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和城市性质层面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崔新蕾  刘欢 《科研管理》2022,43(1):32-40
     探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创新绩效,为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参考。本文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机制,基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创新型城市设立的政策效应及影响机制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创新型城市设立可以显著增加城市创新数量,并提高以实质性创新、可持续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表征的创新质量;(2)异质性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设立对东部及南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显著;相对于三线城市,对一、二线城市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影响系数值随城市等级的降低逐渐减小;进一步研究表明,试点政策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创新型城市设立可通过吸引高质量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国家应继续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同时促进创新路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探清广东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21个城市20年的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及演变,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呈现出愈来愈典型的幂律分布特征,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等极少头部城市创新能力极高且趋于极化,粤东西北地区的尾部城市创新能力较低、这类城市占绝大多数且其创新能力差异趋小;广东城市创新能力空间不平衡在扩大,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地区间差距在扩大,而且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迅速扩大所贡献的比重在增加;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出现“俱乐部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周边城市创新能力逐层递减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也影响了本地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广东创新能力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家绿色发展视域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点。如何突破长三角地区体制机制问题,减少协作壁垒,形成联动和协同效应,是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亟需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构建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协同模型进行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特征分析和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绿色创新能力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影响城市绿色创新能力水平;城市绿色创新“虹吸”和“溢出”效应影响城市间协同发展;城市间创新人才投入差距较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潜力大。最后,从人力资本、资源投入和政府支持等方面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4-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生态化三方面考察市场一体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影响和空间效应,并检验科技创新在市场一体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过程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市场一体化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生态化,且这种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市场一体化提升本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生态化水平,但对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生态化产生抑制作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仍局限于本地;(3)科技创新在市场一体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生态化路径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无中介作用。据此,本文认为加速市场一体化进程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科技创新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方法】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结合圈层理论,运用SBM模型、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武汉都市圈48个区县2010—2020年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圈层差异,探究科技创新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1)武汉都市圈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时间上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由中心向外围扩散趋势,各圈层平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表现为: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外围圈层。(2)科技创新能显著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存在中介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和结构效应来提高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3)圈层异质性通过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要素集聚和配置,科技创新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三大圈层表现出异质性:在核心圈层,科技创新通过集聚效应和结构效应提高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紧密圈层,科技创新通过集聚效应提高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外围圈层,科技创新抑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结论】科技创新能促进大都市圈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但城市异质性会影响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通过影响要素集聚和配置来影响城...  相似文献   

13.
文章使用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元性视角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分别测度了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并基于空间DID模型研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知识流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均值整体高于知识转化效率均值;(2)创新型城市试点对城市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的政策效应均表现为促进作用;(3)城市创新氛围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的影响机制中均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4)使用动态网络DEA模型重新测度城市产学研知识流动效率并再次进行空间DID模型回归,其结果验证了主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4.
范斐  张雪蓉  连欢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191-196
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沿线102个城市2004-2018年绿色创新效率,构建中介模型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在环境规制对沿线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影响下的中介效应,并基于门槛回归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在不同FDI发展水平下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空间非均衡性;加强环境规制对沿线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FDI在其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FDI存在双门槛效应,呈现"N形"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为例,探究区域绿色技术溢出与创新的关系。空间性分析表明,我国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相对于京津冀表现出更强的区域收敛趋势,且高水平集聚优势明显。进一步构建门槛计量模型,基于2001—2012年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国外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对两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发展与绿色技术效率的严重差异化是制约京津冀地区吸收国外绿色技术溢出实现一体化良好发展的因素。最后对区域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的收敛性、空间溢出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1998~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SBM模型在测度区域环境效率的基础上,将空间面板收敛模型和偏微分效应分解方法相结合研究了区域环境效率的收敛性、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环境效率存在绝对收敛,且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中、西部地区存在收敛;区域环境效率收敛存在较强的空间联动性和依赖性,且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明显,而在其影响因素中,城镇化率、外贸依存度、技术水平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环境效率的收敛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环境投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产业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出发,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进行研究。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研究发现,在此期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呈平稳上升且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创新驱动水平低于绿色发展水平;长三角26个城市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属于濒临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区域内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上的正相关性和显著的β收敛趋势。研究发现推动了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对增强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互动、加快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构建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得到反映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指标,基于引力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得到以下结论:上海是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最高的城市;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呈现不均衡分布,苏南、浙北地区城市以及上海的区域创新空间联系量较大,联系较为密切,而苏北与浙中、浙南城市创新空间联系相对较弱;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密切的区域与长三角的主要都市圈存在空间拟合现象;苏州、杭州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中心城市,杭州的创新辐射趋向北方,而苏州的创新辐射呈现四周辐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从创新要素区际流动的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创新人员及创新资本空间关联矩阵下,长三角地区创新产出及数字经济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创新产出的提高,还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较于都市圈城市,非都市圈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数字经济创新溢出红利,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市间创新差距。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大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特征,且只有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会对区域创新产出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基于区域吸收能力的双重门槛效应,合理的区域吸收能力能有效强化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标志着各种资源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的配置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形成更强的区域创新能力。本文基于2005—2017年长三角城市统计数据,考察了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驱动作用,并对其中的影响机制和异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1)区域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机制分析发现,一体化伴随的产业集聚并未形成创新能力提升机制,但一体化推动的区域内部产业转移机制有效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3)异质性分析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非核心城市、欠发达城市、低财政分权城市具有更为显著的城市创新能力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