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网络能力是企业在网络关系中获取、整合和重构内外竞争力来雒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分析了后发企业网络能力从获取能力、整合能力、转移能力到创新能力的演化路径.基于知识单元、知识架构、知识网络和创新视角探讨了能力深度演化机理.通过日本丰田汽车的案例研究佐证网络能力演化的路径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后发国家汽车制造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后发国家自主品牌轿车制造企业,通过对其技术能力的成长比较, 探讨后发国家汽车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成长路径。在基于汽车产业的模块化特点和技术能力的知识本质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汽车制造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是模块化知识系统的成长,并界定了汽车模块系统中的系统知识、模块知识和关键模块。通过对后发国家自主品牌轿车制造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内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进行比较,总结后发国家汽车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成长路径,指出系统知识对于模块知识的时序优先成长。  相似文献   

3.
江积海 《科研管理》2006,27(1):100-106
后发企业的动态能力指吸收、转移和整合知识,最终实现知识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本研究探讨了知识传导-动态能力-企业成长的逻辑关系,研究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动因,知识传导通过动态能力间接作用于企业成长,企业成长体现为企业边界、企业行为、企业结构和企业绩效的成长。最后通过中兴通讯公司的案例研究佐证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4.
基于过程视角的知识整合能力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知识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的整合与协调,整合的知识而非知识本身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知识整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对知识整合能力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知识整合的过程模型,并从知识识别、知识贡献、知识融合以及知识利用四个方面对企业知识整合能力进行剖析,揭示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5.
知识创新、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萍 《科学学研究》2009,27(8):1271-1280
 研究企业的知识创新、协调整合能力、重组转型能力和组织绩效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和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建立研究框架,并选取我国珠三角地区317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创新对组织绩效具有直接正向影响;知识创新对协调整合能力和重组转型能力均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协调整合能力对重组转型能力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协调整合能力和重组转型能力均可以直接提升绩效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增强知识创新以提升动态能力和改善组织绩效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姜红  刘文韬  孙舒榆 《科学学研究》2019,37(9):1617-1625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发展,技术标准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手段。由于知识基础的限制,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标准联盟应运而生,并成为一种高级战略联盟竞争形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参与标准联盟的261家企业为调研对象,探讨知识整合能力、联盟管理能力、关系质量与技术标准联盟绩效四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对提升技术标准联盟绩效有积极作用;第二,企业的联盟管理能力对提升技术标准联盟绩效有积极作用;第三,技术标准联盟中伙伴关系质量的提升,将有助于知识整合能力和联盟管理能力对技术标准联盟绩效产生积极作用。本文最后提出结论与启示以及研究不足与展望,希望为我国技术标准联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海兵  杨磊  许庆瑞 《科学学研究》2020,38(6):1096-1107
后发企业高效追赶模式的内在机理及技术创新能力如何演化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纵向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华为公司1987-2018年的技术发展历程展开研究,试图从“创新战略--创新范式--技术创新能力”整合性研究视角探讨后发企业实现高效追赶的微观机制,刻画其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轨迹。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第一,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是从模仿创新能力到初级二次创新能力到成熟二次创新能力再到集成创新能力,最终走向原始创新能力的过程,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技术距离、技术效率、技术储备三个更加聚焦技术层面的维度进行测度;第二,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匹配的创新战略经历了“市场利用性--市场利用和技术利用—高市场探索性、低技术利用性—高市场探索性、高技术利用性—市场探索和技术探索”的演化过程,创新范式经历了 “技术驱动—技术追赶—技术与市场并驱—市场拉动—市场超越”的演化过程;第三,探索性尝试从知识生态的视角挖掘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即知识循环机制、知识演化机制、耗散结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8.
技术范式转变开启的机会窗口为后发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追赶契机,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动态能力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仍不明确。对海康威视2001—2017年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在动态能力的支撑下,感知技术范式转变带来的机会窗口,并通过捕捉和重构能力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了从初始追赶向行业前沿的跨越;动态能力支撑了企业在技术范式转变时期内外部知识和资源的协调与整合,企业也需要根据机会窗口的性质促使动态能力由低阶到中阶再到高阶演化。  相似文献   

9.
马柯航 《科研管理》2015,36(8):60-67
本文从开放式创新的视角,以虚拟整合网络为载体,探究企业的网络能力通过获取知识资源提高创新绩效的内部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195家企业的数据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检验所提出的假设。结果表明,网络感知能力对网络整合能力和网络调适能力有显著正影响。网络整合能力和网络调适能力对显性知识资源获取和隐性知识资源获取具有正影响,隐性知识资源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企业只具有感知能力是不能为企业带来很好的业绩,只有当感知能力与企业的流程、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本文构建了技术能力与产业链整合能力的相互关系分析框架,并选取我国先进聚合物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金发科技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技术能力与产业链整合能力在知识载体、知识流动方面体现出一定的重合性;②技术能力是企业提高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保障,而产业链整合是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③企业技术能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存在耦合关系,两者的相互匹配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在产品创新中,企业越来越注重知识的集成化运用,知识集成是提高产品创新绩效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分析了知识集成内涵,探讨了知识集成的三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实践共同体支持下个人知识吸收能力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知识吸收能力是知识创造和转移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载体和环境,其研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实践共同体是知识创造的引擎.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知识转换模型、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实践共同体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研究模型,并分析了其中的认知情感、知识流程、环境场和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13.
孙耀吾  常逢梅 《软科学》2012,(1):83-86,93
基于联盟框架构建的企业知识整合风景模型,揭示基于吸收能力的知识整合机理和规律,以TD-SCDMA联盟企业为样本的实证检验表明,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的作用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在一个周期内,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知识整合水平逐渐提高,当知识整合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知识整合水平出现递减效应。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内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知识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而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本文首先分析知识创新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利用GEM的知识创新系统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政府需要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开发的内在心智基础测度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飞  戴昌钧 《科学学研究》2008,26(5):1080-1089
 本文基于组织共享心智模型的视角,构建了一套用于测评组织共享心智模型对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开发作用的量表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这组测评体系共包括21个指标,构成了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水平、组织内在价值意义共享水平、组织成员认知学习能力、组织成员知识吸收能力、组织成员知识转化能力和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开发水平等6个纬度。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测评信度和效度,基于该量表所测评的组织共享心智模型对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开发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为今后进一步探明组织知识创新行为的内在运作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工具,也为当前各级组织加强自身内在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指明了一个具体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摘要:加强组织间的合作、对外部知识的有效整合、增强吸收能力将有利于组织促进新知识的创造,促进自有知识的形成,从而构建起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本研究选取华南地区117家高科技企业为样本,探讨吸收能力、合作能力、知识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吸收能力与合作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2)吸收能力与合作能力对知识整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3)知识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4)吸收能力与合作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该结果对于正确理解企业吸收能力、合作能力、知识整合在新产品开发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研发团队在企业中的价值已经受到普遍关注,但是它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及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论述了企业组织结构通过知识吸收能力中介影响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集权程度、反馈速度、部门整合能力对知识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知识吸收能力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知识吸收能力在集权程度、反馈速度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用,在部门整合能力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完全的中介效用.本研究在推进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企业研发团队创新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an organization is its ability to translate the knowledge sourced from outside into commercial benefits. Having gained a certain academic interest, the mechanism of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phenomenon is still puzzling.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limited confirmation of earlier frameworks; however, absorptive capacity is demonstrated to be a set of interrelated success factors rather than a sequential process of knowledge articulation in a company. The new model of absorptive capacity proposed encompasses four dimensions: continuing development, bottom-up innovation, trust-based internal cooperation, and deferred knowledge use. The continuing development facet entails a strong positive impact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while the bottom-up innovation dimension deteriorates it. Trust-based internal cooperation and deferred knowledge use report mixed results.  相似文献   

19.
在科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以珠三角地区102家高科技企业作为实证对象,探讨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知识与转移绩效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吸收能力对组织知识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知识整合对组织知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吸收能力对技术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5)知识整合对技术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组织知识对技术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探讨了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提出在管理实践上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校企知识转移网络中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邹波  于渤  卜琳华 《科学学研究》2011,29(1):106-111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与奇瑞汽车公司的合作关系为案例,构建了校企知识转移网络,基于该网络对企业员工知识吸收频率、中心性、核心-边缘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拓展了“伙伴专属性吸收能力”的概念,提出了“类属吸收能力”的概念;揭示了“自我监控力”、网络中心性与企业员工吸收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了企业员工个体能动性在构建网络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及核心-边缘结构对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的影响机理等,并提出了提高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