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虚拟团队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茹  赵嵩正 《情报杂志》2007,26(5):104-105,108
虚拟团队是组织实现知识转移的有效组织模式。在分析并提出必要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团队知识转移博弈模型,探讨了虚拟团队进行持续知识转移的条件,分析了团队规模与持续知识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缓缓  胡斌 《情报杂志》2012,31(6):129-134
采用实证方法对组织文化与知识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虚拟的网络表示项目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并设计了实证与网络分析集成的模拟模型,对组织文化、结构、知识转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分权、均匀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之间相互依存,成员对组织文化形成高度共识是组织内部非正式团队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知识边界穿透切入,剖析了知识团队的跨边界特征,结合知觉建构过程模型,将跨边界情境下的知识团队知识转移过程进行分离,对跨边界情境下关系嵌入对知识团队知识转移累积过程、创造过程的影响机制予以解释,认为跨边界情境下关系嵌入对知识团队知识转移的正负面影响存在一个"拐点",恰到好处的关系嵌入能够帮助知识团队顺利实现知识转移。此外,信任可以有效的撬动关系嵌入与知识转移的效用倒"U"曲线,使拐点在横坐标方向移动,从而可以帮助知识团队实现在低关系嵌入程度下达到同样的知识转移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参考咨询半虚拟团队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怡 《情报探索》2009,(3):97-98
介绍了参考咨询半虚拟团队组织的含义,分析了半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重要性,探讨了影响半虚拟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包括知识本身、心理、文化和激励机制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障碍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虚拟团队的知识创新与互动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虚拟团队是实现知识创新的有效模式,而知识创新又是以知识交流为基础的。根据知识链的构成要素,对影响知识交流和创新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虚拟团队的知识交流模型;同时,对虚拟团队中知识转移的四阶段模式和知识创新过程作了相关性研究。最终得出虚拟团队中知识转化与互动性模型以及虚拟团队的知识创新模型。  相似文献   

6.
虚拟科技创新团队是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在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中被广泛采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团队文化对知识流动的作用以及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的文化障碍.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平衡模型分析了虚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跨文化适应状态和适应周期,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的文化管理机制和措施,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虚拟团队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是新型的虚拟协作组织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虚拟团队是知识密集型组织,知识资源成为虚拟团队运营的根本要素,对知识的有效管理成为管理虚拟团队的关键,而知识地图是虚拟团队实现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本文分析了知识地图在虚拟团队中的作用,提出并构建了基于虚拟团队的知识地图框架模型,解决了虚拟团队在知识共享方面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转型与技术创新改革发展新阶段,构建跨功能团队成为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开发与培养跨功能团队创造力也因此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内27家中小科技型企业的75个跨功能团队的深入调研,将内隐协调引入个体—组织匹配与跨功能团队创造力关系中,探讨个体—组织匹配对跨功能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并将内部人身份感知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组织匹配度越好、内隐协调水平越高,越容易激发跨功能团队创造力;个体—组织匹配通过内隐协调对跨功能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效果显著;成员内部人身份感知程度越高,内隐协调在个体—组织匹配与跨功能团队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越强。据此,提出了跨功能团队创造力提升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团队异质性—交互记忆系统—知识转移过程"的研究思路,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索设计型知识工作团队异质性影响内部知识转移的机理。研究发现:高工作相关异质性显著影响交互记忆系统;交互记忆系统正向影响知识转移过程;团队异质性与知识转移过程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高工作相关异质性与知识转移表现出U型相关;低工作相关异质性与知识转移是负向相关;交互记忆系统在团队异质性和知识转移过程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研究从交互记忆系统形成角度提出优化知识转移的策略:优化团队知识结构;构建知识地图;不断维护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营造团队内部交流互动的良好氛围,构建知识转移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10.
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形成机理与转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款  刘国新 《软科学》2013,27(2):12-18
从科研任务、团队成员、团队环境及团队氛围四个方面分析了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形成,建立了知识转移模型,模型描述了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随成员间交流次数的变化情况,并利用MATLAB对矩阵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团队成员的稳定性是实现团队内部高效知识转移的前提;成员间的知识交流需要达到一定的次数才能实现高效的知识转移;将专家引进团队有利于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团队内部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