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新产品组合管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毛义华  许庆瑞 《科研管理》2000,21(1):99-105
本文通过分析新产品开发对企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企业进行新产品组合管理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之上,着重探讨了新产品组合管理的内函、特征,提出了新产品组合管理的目标,给出了战略导向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组合管理工具,以强调战略在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使企业在当期经济绩效与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之间寻求一个有效的均衡点,通过项目组合管理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最后,对当前新产品组合管理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外部知识获取、新产品开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当前动荡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不得不考虑如何有效地从外部获取知识,并应用于新产品开发,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对226家企业的调研,引入新产品开发这一中介变量,试图对外部知识获取和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知识获取可以通过新产品开发的中介效应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产品开发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目标之一。集成创新是我国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常规性策略。集成创新是在知识管理的平台上展开的。基于国有企业的样本数据,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经验性地研究检验了知识转化、集成创新和新产品竞争力之间的相关性,揭示集成创新模式下知识转化对新产品竞争力的促进机理,发现优势路径和不足之处,提出新产品研发的具体改进策略,为新产品研发能力的培育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研究发现,知识组合化的促进功能较为完备,知识社会化、知识外显化和知识内隐化的功能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4.
新产品开发管理新范式:基于核心能力的平台方法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持续迅速地把新产品推向市场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直接手段。企业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如何使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真正成为源源动力呢? 新产品开发管理新范式———基于核心能力的平台方法应运而生,它能够整合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使企业竞争优势之源成为“活”源,化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本文首先介绍平台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然后简单介绍核心能力理论。在这两部分的基础上,再详尽论述基于核心能力的平台方法的理论框架与效益分析。最后,以杭州西泠冰箱厂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企业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根本,在企业新产品开发中有效地利用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就如何在新产品开发的构思阶段、R&D阶段、生产阶段和营销阶段运用知识管理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摘要:加强组织间的合作、对外部知识的有效整合、增强吸收能力将有利于组织促进新知识的创造,促进自有知识的形成,从而构建起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本研究选取华南地区117家高科技企业为样本,探讨吸收能力、合作能力、知识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吸收能力与合作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2)吸收能力与合作能力对知识整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3)知识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4)吸收能力与合作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该结果对于正确理解企业吸收能力、合作能力、知识整合在新产品开发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伟  李兆友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2):229-231
新产品研发是企业产品创新的核心环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头。从企业内部来看,技术标准是成功开展新产品研发活动的决策基础和知识基础,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一种形式;从企业外部来看,技术标准已经成为高技术企业协作研发的动力,制定共同的技术标准可以获得竞争优势,避免产业内的淘汰。  相似文献   

8.
专利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富有刺激性的因素,它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热点。专利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主要尺度。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利用专利技术迅速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这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的主要手段。企业应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寻求产品开发,使企业真正做到手里抓一个产品,嘴里含一个产品,眼睛盯一个产品,心里想一个产品的开发战略。不断面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一、利用专利文献开发产品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与研究工作,最重要…  相似文献   

9.
吴伟伟  邓强  于渤 《科学学研究》2010,28(3):429-435
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从理论上分析了技术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管理的对技术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对151家企业调查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技术能力各要素均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人员能力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能力,再次是信息能力,设备能力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同时发现技术管理对人员能力、设备能力、信息能力、组织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文章研究了知识获取策略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战略联盟强度、内部研发强度均与新产品开发绩效有相关关系;并购强度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战略联盟强度、内部研发强度、并购强度与吸收能力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呈显著相关关系,表明了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策略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顾客参与对新产品开发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涛  郭锐 《科学学研究》2010,28(9):1383-1387
传统观念威胁到企业竞争力,新产品开发大多集中在企业角度探讨,却忽略了真正使用产品的顾客。从知识分享的角度,分析顾客参与对产品创新的作用机理,即顾客参与通过关系涉入影响顾客与新产品开发企业的知识分享,进而改善新产品绩效,同时加入了顾客知识异性作为调节变量,更好解释了这一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隐性知识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隐性知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西安通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06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员工隐性知识、部门隐性知识和企业隐性知识对企业智力资本和竞争优势具有显著影响,智力资本在隐性知识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应重视并合理利用其不同层次的隐性知识,积累智力资本,进而提升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意会知识及其在企业内传播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晓东  项保华 《软科学》2003,17(3):23-25
当前,对持续竞争优势的深入研究使意会知识对企业越来越重要。本文阐明了意会知识及其在企业内传播的意义,分析了意会知识在企业内传播的困难,探讨了意会知识在企业内传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企业产品开发断点学习策略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对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分析了知识管理框架的基础上 ,结合产品开发工作的实际 ,提出了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产品开发断点学习策略 ,并就其理论和实际意义及实施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隐性知识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因素。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该研究探讨了研发联盟中契约完备程度与隐性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竞争强度与程序公平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来自于中国196个研发联盟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该研究发现契约完备程度与隐性知识获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型关系;竞争强度负向调节该倒U型关系,而程序公平对上述关系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面向知识的企业产品开发人才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宋  张长涛 《软科学》2003,17(4):71-74
从知识的角度来分析产品开发人才的构成,分析不同人才的知识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以及不同人才的知识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做到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产品开发人才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发挥人才知识在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产品开发人才知识的构成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为企业提升知识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武开  徐荣贞 《情报杂志》2012,31(8):188-193,160
根据隐性知识的不易代码化传递和应用环境依赖性特点,提出隐性知识增量模型,利用溢出前后知识重叠度说明企业隐性知识变化情况.依据模型分析隐性知识溢出后促发企业创新的整个过程.阐述了由隐性知识引起的集群创新问题,对企业吸收和应用隐性知识,以及保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隐性知识越发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本文选取我国环渤海经济区213个高科技企业研发部门员工为调查对象,使用逐步多元回归法探讨了人际信任与员工隐性知识分享意愿的关系,以及知识分享动机如何对其产生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9.
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有效的知识传递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非正式网络凭借其良好的互动性,快速的传播速度决定了它在隐性知识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对于隐形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少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对高技术企业内部员工的非正式网络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了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三点:首先,网络特征和联系特征对知识传递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个体的沟通意愿和沟通频率对于网络特征与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最后,知识缄默性对于信任、工作互动程度与知识传递效果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信任、工作互动对知识传递效果的促进作用随着知识缄默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meas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on in the Polish (n = 350) and US (n = 379) IT industries. Conceptually, the study identifies the potential sources of tacit knowledge development by individuals. That is, the study examines how “learn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by interaction” lead to a willingness to share knowledge and, as a consequence, to support process and product/service innovation. This study empirically demonstrates that tacit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awareness and sharing) significantly mediate between tacit knowledge experimentation and socialization (acquisition) and its final combination (knowledge in action). While such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lready exist, they have not yet been empirically explained and revealed in a single structural model. Further, this empirical approach enabled a demonstration that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may occur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with equal success. Even so, the study also showed conscious tacit knowledge’s greater impact on innovation. Therefore, an organizational effort to manage autonomous, informal, and strongly contextual tacit knowledge is worthwhile and creates the capacity for superi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Finally, this study also demonstrates that national context influences tacit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the US, “learning by doing” is dominant, whereas in Poland, “learning by interac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are more common. This might be related to factors such as risk acceptance that could be studied in more detail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