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窗》2012,(9)
在被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今天。我们在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重新找到了传统美食的可贵和食物中蕴含的人情味。这部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自5月14日播出以来,不仅掀收视高潮,还在网络上获得近两千万的点击量。  相似文献   

2.
王萌萌 《科教文汇》2016,(4):176-178
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中英解说词为研究对象,从英汉对比研究中形合与意合、刚性与柔性两个角度探讨《舌尖上的中国Ⅰ》中文版解说词英译策略的选择,旨在对今后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英译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邓剑华 《知识窗》2014,(18):42-4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部关乎中国饮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大江南北的美食摆在了观众的面前,让人看得直流口水。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也各有差异。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地理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边"品"美食,边学地理吧!  相似文献   

4.
高关中 《百科知识》2014,(12):54-56
正正在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介绍了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中国地方美食,色香味俱全,令坐在荧屏对面的人们不禁食指大动,并再次掀起全民对美食的热爱与向往。今天,我们就带领读者一起来品尝一下久负盛名的陕西小吃,你准备好了吗?历史悠久的"陕西套餐"羊肉泡馍是陕西的风味美食,历史悠久,尤以西安的最为著名。羊肉泡馍的做法是,先将羊肉切好加佐料煮烂,汤汁备用;馍其实是烙好的硬面饼,食客将面饼掰碎如黄  相似文献   

5.
美食秘方     
正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爆红唤醒了人们的食欲与乡愁,也引起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美食之"美",与其所使用的烹饪方法、工具、食材甚至科技等密切相关。炒制糖色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安的东亚饭店、五一饭店等主营南方风味菜的饭店无不以咸中带甜、口感鲜嫩的红烧全鱼等菜品而闻名。与别的菜品不同,这些菜品放凉不变色,回  相似文献   

6.
简岩 《百科知识》2014,(11):1-1
正《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和第二集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各地的特色美食,也展示了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徽州古法榨油。但是,后者也随即遭到了批评,因为徽州的古法榨油方法落后,保质期短,还会产生癌症诱变剂苯并芘。"舌尖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曾提出入选"舌尖中国"的美食的四个标准,其中首要的便  相似文献   

7.
在湖南卫视最近一期的娱乐脱口秀节日《天天向上》中,因在自家屋顶开辟一块空中菜园种菜,而在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迅速走红的张贵春.应邀来到了节目现场.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苑》2014,(7):62-63
<正>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热播,"舌尖"上的美食让人欲罢不能,甚至有些电商网站已经开始了"舌尖"系列美食的邮购活动。其实,在这些美食的背后暗藏了不少健康陷阱,专家提醒,人们在享受美食同时,千万别享了口福,丢了健康。"陷阱"1:腌制食物代表美食:腌鱼、臭鳜鱼、辣白菜、腌笃鲜、泡酸缸豆、刀板香等点评:这些食物都采用高盐及长时间的腌制或泡制工艺。该类食物最大的优点是增添了食物的美味,延长了食物的保存期,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过微  相似文献   

9.
2006—2010年历史文化纪录片叙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呈现上升的趋势,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倾向使纪录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6—2010年是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其意义在于主流话题以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和形态为观众所接受,从而实现了主流话题的普及与再现。本文以2006—2010年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人文历史—纪实台》中播放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为样本,对具有代表性、典型特征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在叙述话语、叙事内容、叙事视角三个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不仅让我们见识了全国各地的特色食材和美食生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是,社会上毒豇豆、毒韭菜、毒生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事件的频频发生,让人们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大呼过瘾的同时,更加关注"舌尖上的安全"。由于我国农作物长期以来过度依赖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问题日益显现。基于此,生物农药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的微生物农药以其高效广谱、安全环保等优势正  相似文献   

11.
在西餐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的时代,我国传统美食中蕴含的文化与民族特色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也正是这样,《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受到了热捧,唤起了人们心头那份对过往的怀念。而这其中以艾草为原料的米果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美食就在身边,何不一探究竟?一、研究目的从制作和功能两方面证明艾草作为小吃原料的益处,以此走进传统美食,了解传统美食,开启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12.
方铭 《科教文汇》2010,(32):62-63
本文通过对中国红色题材纪录片〈老镜子〉的传播效益分析,从纪录片选题、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和纪录片发行和推广渠道的选择三个方面,试图找到纪录片传播的关键因素,以期寻找到纪录片传播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3.
<正>通常我们都以为鱼儿天生离不开水,鱼儿只能在水里游,可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世上有一种鱼,不但能在水里游,还能在空中飞,它就是飞鱼。近期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的热播,台湾兰屿的飞鱼作为当地达悟族人的传统食物,在纪录片中风光了一把,颇具历史文化色彩,吸引了大家对它们的关注。其实不单是《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里有飞鱼的身影,在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里也有飞鱼跃出海面的壮观景象。那么飞鱼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神奇生物呢?亿万年前它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会飞出海面,又是如何飞翔的呢?  相似文献   

14.
做一朵闲云     
正《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记录了一对小夫妻,他们喜欢美食,喜欢旅行,经常去各地游玩。两个人到了美丽的云南,很快被那里的一切迷住了。在那里,他们有"脚踩土地,头顶蓝天"的踏实感。于是,两个人辞掉北京的工作,移居云南。他们说:"我们俩都不是那种很好强的人,不是非得做出什么事业。我们没有出人头地的想法,就喜欢过一种简单朴素的日子。"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饮食文化逐步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包含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的人生百味与处世哲学。饮食文化发展到如今,《舌尖上的中国》用镜头语言将饮食中的人间百态和生存智慧展现在人们面前。本文旨在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研究,感受其传递出来的中国"味道",以及这味道给国内外人们带来的影响与启发。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播出,一口章丘铁锅迅速成为了"网红"。作为烹饪之器的锅,它的进化和演变史,浓缩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史,同时也孕生了中华民族的烹饪文明。石上燔肉饮食文明的"觉醒"人类经历过漫长的生食阶段,直到对火有了认知并且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天网》栏目的内容选题、节目结构、叙事手法和功能定位等方面论述该栏目是一档娱乐化的法制纪录片。它能够连续几年夺取高收视率的原因是其拥有成功的故事化叙述、较好地体现了"暴力美"和以娱乐受众为主的媒介功能,同时提出对该栏目内容深度、受众定位和展现暴力的"度"的把握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婕  李静 《科教文汇》2009,(9):269-269,285
本文从《天网》栏目的内容选题、节目结构、叙事手法和功能定位等方面论述该栏目是一档娱乐化的法制纪录片。它能够连续几年夺取高收视率的原因是其拥有成功的故事化叙述、较好地体现了“暴力美”和以娱乐受众为主的媒介功能,同时提出对该栏目内容深度、受众定位和展现暴力的“度”的把握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会》2021,(4)
科教纪录片《门捷列夫很忙》通过创新性的表达手法,展现了化学学科的魅力,是一部兼具纪实题材和网络属性的科教纪录片。该文从选题设置、叙事结构、内容框架和视听表达四方面分析影片的创新架构,得出结论:新时代科教纪录片应在内容科学、寓教于乐的同时,通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凸显科学中的人文表达,实现科教纪录片启智、益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真 《金秋科苑》2011,(24):116-119
记得是在2006年夏天,美丽的哈尔滨,在中国文献纪录片的一个颁奖仪式上,当时的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厂长薛继军邀我参与《钱学森》一片的拍摄。薛继军是中国纪录片界的资深代表人物,他拍摄的电影《圆明园》为中国电影纪录片的扛鼎之作。他的盛情邀请使我倍感荣幸,居然未加思考就应允了下来。从那时算起,直到《钱学森》出片,前后历5年之久。当时我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供职,其间还先后参与了香港回归十周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新中国60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