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绵城市"指城市像海绵一样,降雨时能吸、蓄、渗、净,用水时能将净化的雨水循环再用,使城市弹性顺应雨水环境。LID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强调低影响开发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新型绿地系统区别于传统城市绿地,本文对LID理念下新型绿地存在的雨水处理不先进、海绵化程度不明显、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性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3年12月,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第五批国家领导人,引入国际发达国家海绵工程案例实施规划,对部分雨水充足城市进行海绵化改造,提出了人类环境提高自然环境的科学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造之后出版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6年4月,西宁市成功申报为海绵城市建设第二批试点城市,成为西北干旱、半干旱、水资源缺乏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先驱之一,并且出版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试行)》。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使我国城市内涝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雨水的治理和使用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引用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将雨水转变成一种再生资源,对雨水进行收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合理利用雨水,所以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环保的雨水处理手段。这篇文章主要对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需求与自然环境之间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而近些年频发的雨水淹没城市的情况也说明了我国城市在排水工程建设上的不足。为了打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以及实现更友好的自然关系,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以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为研究对象,说明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内涵,论述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重要应用价值,最后重点探讨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具体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7,(20)
海绵城市强调对雨水系统平衡性的重新布局,通过对场地水文特性的改造,避免了降水过多的情况下城市出现内涝的可能性,并可以降低雨水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雨水对城市影响的排水系统包括了诸多要素,比如屋顶设施、污水弃流装备、人工湿地布局等。海绵城市建设的进行符合现代城市布局中对环保因素的要求,从理论研究上需要加强对海绵城市的重视,本文在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园林植物景观如何进行运用,更好的配合海绵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理论改变了传统城市建设理念,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融原则,通过合理布局和科技手段,完善优化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能够实现收集、调节和净化雨水的功能,调整修复城市里面的水生态整体系统,解决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及水资源匮乏等问题,促进城市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海绵城市建设背景及"海绵城市"理念内涵;然后,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作用;最后,以上海"海绵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公园景观理念和方法。上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案例注重对自然生态的展示和对文化层次的表达。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景观设计能够满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大规模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热岛效应、城市缺水、"城市看海"等城市病不断蔓延,为了解决这些"城市病","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处于薄弱状态,必然影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对于在降雨强度较小时,绿色屋顶对雨水的收集装置设计做了初步探索,希望有助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雨水收集环节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建设一直是城市病的有效手段,通过渗透吸水、储水蓄水、雨水迟滞、雨水净化、雨水利用和有效排水等步骤,将城市雨水洪涝变害为宝。屋顶绿化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步骤,讨论了屋顶承重、渗漏、种植方案、种植品种选择、养护等问题,以及技术规范和政策激励。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7,(18)
近年来,中国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在暴雨天气普遍出现内涝现象。为应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是旨在保证城市工程设施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自身海绵体使雨水在城市内就地吸收、利用的雨水管理模式。此文基于生态视角,主要从城市地面铺装、雨水花园、城市排水系统三方面对海绵体建设进行研究。对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并对海绵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齐鲁高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区为例,以控制雨水径流为目的,运用SWMM软件模拟规划区海绵城市的建设。结果表明,通过在规划区布设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3种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设施所构建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案,规划区域径流总量削减率为69.2%~92.3%,径流峰值削减率为65.4%~75.2%,综合径流系数控制在0.3以下,推迟雨水径流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抵抗洪涝灾害的能力,为海绵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雨水排放成为了热点问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正是为缓解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本文拟以南昌市朝阳洲园林绿化设计为例,分析论证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共绿地设计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2018年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下达了《市建委关于老旧小区改造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通知》。要求对120个老旧小区进行提质改造,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本文所涉及的小区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居民生活要求、地下水文补充等因素,对老旧小区实施切实可行,经济适用,便于维护管理的低影响设施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应用到各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其中最常用的即为生物滞留设施,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给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国外,尤其美国在低影响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并加以运用。本文中所涉及的即是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流域采用的生物滞留设施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4.
透水混凝土主要是由粒径单一级配骨料、水泥、水和混凝土外加剂等材料混合拌合而成并具有一定空隙率的新型混凝土材料。其制成的混凝土路面能取得排水、抗滑、吸音、降噪、渗水效果。本文结合厦门市翔安区洪钟大道项目海绵城市改造工程的施工实践,简要叙述彩色无砂透水混凝土面层连续铺筑法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通过本研究,力争起到降低雨水径流、增加雨水渗透、净化雨水水质等作用,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高校校园占地面积广建筑面积大、人员密集,是社会的能耗大户,也是城市海绵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低影响开发技术在高校雨水综合利用系统中的应用与雨水综合利用工程方案设计,以期对高校校园雨水收集与利用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雨洪问题正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为减弱雨洪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我国提议大力发展海绵城市,但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了技术、资金风险等各层面的问题,结合德国雨水管理经验、新西兰《资源保护法》等他国经验,建议我国在新发展城市中先对试点城市基础建设是就贯彻低影响开发原则,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来解决技术问题,用改进的PPP模式来解决资金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期发生的台风"利奇马"带来的危害性让人汗颜,引发的城市内涝现象尤为严重,表明了城市雨水治理还存在严重的隐患问题,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兴起,城市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面对城市内涝问题,本文是站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角度,从城市绿化、生态环境、综合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有效措施及策略,以及带来的发展效益,探讨了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更能有效的解决干旱和内涝现象。  相似文献   

18.
黄芳  胡炯君  杜欢欢 《科技风》2023,(15):79-81
目前我国解决城市的内涝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建设海绵城市。文章介绍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LID)来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哪些需要提高的技术。同时对温州本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实践进行计算与分析。通过不同地理位置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技术来建设海绵城市,从而提升我国海绵城市效率最大化,实现“和谐共生”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9.
海绵城市建设是对传统城市建设中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深刻反思的成果,是现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大型重工业城市之一,人口众多、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以建设沈阳海绵城市为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集蓄与利用方案以及实施重点,为沈阳市乃至国内海绵城市的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构建“海绵城市”的关键工作点在于对雨水进行有效的疏通积蓄,地下蓄水结构是构件“海绵城市”的关键技术之一。地下蓄水结构大体上分为箱式结构和延长式结构两部分,箱式结构是从地下蓄水池逐步发展形成而来的;延长式(elongated)地下蓄水结构则是从最初的地下渗透管道发展而来的,其发展的大致技术脉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