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纳米科技汇聚了现代多学科领域在纳米尺度的焦点科学问题,促进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引领了新的技术变革,是全球范围内最大和最优竞争力的研究领域之一。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纳米科技整体研发实力逐步提升,新型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医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正在实现产业应用,但纳米科技及其产业化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未来在新兴技术领域仍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纳米科技重点专项  相似文献   

2.
关于“十五”期间纳米科技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科技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在中国发展纳米科技存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技创新和高风险等难点。把国家目标放在首位,纳米器件是研究工作核心,纳米材料是当前工作重点,top down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小环境,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规划与协调等是我国发展纳米科技的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0—2010年纳米材料资助项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利用pajek软件对关键词绘制网络图谱,分析得出自然基金对纳米材料资助的主要领域归为3类,即纳米材料的制备、合成、应用、性能及纳米结构;各种纳米材料的研究如碳纳米管、各种聚合物、纳米晶、纳米粒子、纳米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等;纳米材料的组装、自组装、特异效应的研究。这些是自然基金对纳米材料资助的主要领域,也是我国纳米材料的研究热点。建议加强投入对纳米材料资助较弱的研究方向,如纳米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和缺陷控制等。  相似文献   

4.
刘辉  陈苏汉 《华夏星火》2000,(11):47-48
纳米材料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力的领域,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注重这一领域的发展。我国也将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列为国家“攀登”、“863”等计划,今年5月9日和8月29日在杭州、北京分别召开了“纳米材料应用开发研讨会”和“纳米材料与技术报告会”,云集了全国纳米材料与技术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信息》2001,(3):27-28
一、研究形状和趋势 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中所产生的纳米技术很可能成为21世纪前20年的主导技术,带动纳米产业的发展.世纪之交世界先进国家都在抓紧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立项. 进入20世纪90年代,纳米材料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领域逐渐拓宽.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十分紧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形状和趋势   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中所产生的纳米技术很可能成为21世纪前20年的主导技术,带动纳米产业的发展.世纪之交世界先进国家都在抓紧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立项.   进入20世纪90年代,纳米材料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领域逐渐拓宽.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十分紧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  相似文献   

7.
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高新技术,它是研究包括从亚微米、纳米到团簇尺寸(从几个原子到几百个原子以上尺寸)之间的物质组成体系的运动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实际应用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内容还涉及现代科技的广阔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创新》2009,(8):31-31
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日前在京发布.报告绘制了我国未来50年在能源、人口健康、空间与海洋、信息、国家与公共安全等18个重要领域的科技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钱学森院士曾经预言:"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特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时光荏苒,在21世纪的今天,纳米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材料开发等应用研究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产业化的进程也正如火如荼。在中国,很多科学家在纳米材料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黄立民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拥有超过十五年关于纳米材料合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日前在京发布.报告绘制了我国未来50年在能源、人口健康、空间与海洋、信息、国家与公共安全等18个重要领域的科技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我国、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研究的发展历程,从研究项目的组织与实施、研究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及研究成果的获得与影响等各方面对中科院在我国纳米科技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中科院乃至我国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希望能对我国未来纳米科技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主要国家纳米科技发展前瞻/部署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调研和分析了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发布的35份纳米科技战略计划和报告。首先,从投资力度、科研人员、研发重心、平台建设、教育等角度分析了各国发展纳米科技发展前瞻或部署的共性。其次,鉴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分析了各国前瞻/部署的总体方向和实现目标的异同,主要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欧盟、澳大利亚及中国在纳米科技战略部署上的特色和侧重。最后,通过对纳米科技发展前瞻/部署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将获取的35份报告中涉及的研究方向按照生物、环境、能源、器件与制造、测量、仪器设备、标准与安全等7个领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各国较为重视纳米生物领域的研究,此领域在各国的纳米科技战略计划中多有涉及,而纳米标准与安全的相关研究战略则在较少国家的纳米战略计划中被提及。  相似文献   

13.
我国纳米科技论文关键词共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参照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 (NRC)提供的 79个纳米科技关键词 ,基于中国期刊网题录数据库对 1994~2 0 0 1年八年间我国 5 6 16篇纳米科技论文作了关键词共现分析。通过关键词之间网络联系和微观结构的表征 ,展示了我国纳米科技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纳米颗粒形成团聚的原因,详细介绍了克服纳米团聚的几种包括物理和化学的主要分散技术,并简述纳米分散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分别介绍了纳米材料在金属、陶瓷、塑料、橡胶、磁性、光学和催化等领域的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应用方向进行了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未来10年我国最有可能的10大科技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0多位专家对我国信息、生物和新材料领域进行预测,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最有可能的科学突破与技术突破共10项: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中国下一代网络体系、纳米级芯片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生物信息学、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医药生物技术和中医药技术、蛋白组学研究、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相似文献   

16.
科技传真     
未来十年中国最有可能的十大科技突破科技部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2004年8月上旬完成了《中国技术前瞻报告2003》,报告提出未来10年中国最有可能的10大科技突破。报告提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体系、纳米级芯片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人类功能基因组学、医药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蛋白组学、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是未来10年中国最有可能的科技突破。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几乎在一片空白基础上起步,在短短的几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开展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的研究,有望在未来5年形成自主知…  相似文献   

17.
词频分析法用于我国纳米科技研究动向分析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41  
参照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 (NRC)提供的 79个纳米科技关键词 ,基于中国期刊网题录数据库和中国专利信息数据库 ,本文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方法 ,展示了过去八年我国纳米科技成果的分布 ,勾勒出我国纳米科技的研究领域 ,分析了研究热点和研究弱项。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世界纳米材料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成为21世纪世界诸国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随着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的深入研究,人们对纳米材料可能产生的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问题引起了担忧。本研究在阐述21世纪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现状及进展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纳米安全性研究的动态以及当前世界科学界在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方面所面临的5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中国在适逢纳米安全性研究机遇时所应采取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能源、信息、材料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领域,而纳米科学与技术将这些领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新世纪最重要并且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一个科技领域。目前的纳米科技已经从早期对纳米材料的结构和基本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发展到利用纳米材料的优良特性来有目的地制造纳米器件,从而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20.
<正>陈春英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型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突出。在国际一流SCI刊物如Nature Method等发表论文146篇,论文被引3419次,H·Index为34.主编中英文专著3部。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2),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2014年全球高引用科学家(中国仅142人),是中国大陆入选的5名女科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