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本文继续报道了薯蓣属(Dioscorea L.)块茎类5个组(sect.  Combilium Pr.et Burk.,Sect. Lasiophyton  Pr.  et  Burk.,  Sect.  Opsophyton  Uline,  Sect. Shannicorea  Pr.  et  Burk.,  Sect. Enantiophyllum Uline)23个种和变种的染色体数,并对一些分类群进行了讨论。它们都是基数为10的多倍体,是本属进化的类型。  根据染色体数的演化和二倍体种类的地理分布,我们推论我国横断山脉地区可能是薯蓣属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2.
湘西北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植物区系成分,现知维管束植物有205科(蕨类和拟蕨类 植物40科,裸子植物7科,被子植物158科),839属,约1961种(包括154变种)。其中,古  和原始的科、属不乏其代表。从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比较分析,该区具有我国15个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中的14个,表明了与世界各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程度。另一方面,该 地区的植物区系虽含有丰富的热带成分,但根据各类温带属占该区总属数的百分比以及分布于该地区的中国特有属中的木本属几乎所有都是落叶的乔木或灌木,该区的植物区系性质明显偏重于温带性质。而且,这种温带性质可能与该区的山体海拔高度有着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秦岭是中国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位于北纬32°5′至34°45′;东经104°30′至115°52′,最高峰达3767m。该山区是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实的地区之一,约有种子植物3124种,隶属于158科,892属。包括热带属220属,温带属563属,和中国特有属39属。根据该山区植物区系中各大科、主要植物群落优势种和组成种类的温带性质以及温带属在整个植物区系中的主导地位。该山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具有明显的温带性特点。特有种和非特有种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山区植物区系的特点还表现在高度特有性和以中国-日本森林植物区系为主体方面。    根据古植物学资料分析,秦岭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时间不会晚于晚白垩纪;植物群落的主要成份可能以原地生长的种类为主;秦岭及其邻近古老山区,不仅对自身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具有较大的发生意义,而且对东亚植物区系具有始生性质。  相似文献   

4.
通过半个世纪以来对金佛山近2000号藓类植物标本的鉴定,现确定金佛山藓类植物有40科,133   属和245种(包括4亚种、9变种和1变型)。其区系成分以东亚成分为主(33.77%),其次为温带成分   (28.57%)及热带、亚热带成分(24.68%)。文内还全面分析了金佛山藓类植物区系及我国南北8个山区藓   类植物区系之间的关系,用排序方法统计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非相似性系数,并着重就金佛山藓类植物区  系的过渡性特点作了探讨,提出在该山区与其邻近地区,存在一个苔藓植物东亚特有属的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5.
兰科在横断山地区是维管束植物中的大科之一,共有91属,363种及9变种。 4属为我国特有属,其中1属为本地区所特有;155种及9变种为我国特有种。  其中69种及5变种为本地区所 特有。本文对属、种进行了分析,并对全部种的分布格局作了详细的介绍,概述了本地区兰科植物的区系组成及特点。本文从兰科植物属、种的分布提出了四川峨眉山是东亚植物区中划分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和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分界线上的一个重要的点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国产14种苋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部分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34,即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刺苋A.spinosus,红苋A.cruentus,腋花苋A.roxburghianus,合被苋A.polygonoides,皱果苋A.   viridis,凹头苋A.lividus,苋A.tricolor。其他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32,即尾穗苋A.caudatus,绿穗苋A.   hybridus,千穗谷A.hypochendriacus,繁穗苋A.paniculatus,北美苋A.blitoides,白苋A.albus。其中腋花   苋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该属染色体基数为x=16,17。两种染色体基数在苋属2个组(sect.Ama-   ranthus和sect.Blitopsis)中均存在。由于苋属植物染色体大多为小型染色体,因此对苋属植物目前尚不  能进行详尽的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分布区内各地区的分布作了分析,统计了各地区不     同等级分类群的频度,认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是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最大的频度中心、     多样性中心和特有种的分布中心。  文中还讨论了乌头属内的演化关系,以及本属与邻近属的     系统发育关系,发现在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既有许多原始类群,又有大量的进化类群,提出     了本亚区不但是本属植物原始类群的保存中心,而且是活跃的分化中心。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以及本亚区复杂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藤山柳属Clematoclethra(猕猴桃科)是中国特有属之一。本文作者研究了该属植物的   外部形态,统计了473张标本,结合地理分布,得出本属是一个单种属,并且是一个多型种的结   论。此种分为4个亚种。这与中国植物志的作者将本属分为20种和4变种不同。  本文作者   虽强调标本室分类是生物系统学研究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这种分类,其方法上必须   根据大量标本,从研究性状变异开始,然后确定各分类群的划分和等级,最后才根据植物命名   法规的模式方法,给予它们正确名称。作者还根据本属的姊妹群猕猴桃属和它们的外类群水  东哥属的地理分布,推断本属是一个新特有属。  相似文献   

9.
青藏古植被的演变与青藏高原的隆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北部,在早石炭世晚期位于欧亚古陆的南缘,其植物群与当时印度次大     陆的不同。在晚二叠世,藏北属华夏植物区(即大羽羊齿植物区);印度河-雅鲁     藏布江大断裂带以南的地区出现舌羊齿植物群,  因而属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     到晚三叠世藏北植物群的面貌与我国西南同时代的植物群相似,与印度的则迥     然不同,显示藏北晚三叠世的植物群与南半球植物群也没有直接联系。  柴达木     侏罗纪植物群和拉萨附近早白垩世植物群与北半球的植物群有密切的关系。日     喀则晚白垩世植物群和阿里早始新世植物群也是如此。他们与印度德干玄武岩     夹层中出现的古新世植物群和印度北部始新世植物群也没有联系。  当时,西藏     的北部和南部属于两个不同的古陆,欧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  两者之间应有一     个很宽阔的特提斯海。因而,青藏的植物化石强有力地支持了大陆漂移的观点,     印度地块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是由非洲东南隅分离向北漂移,到始新世才与     亚洲连接,成为现在的南亚次大陆。  欧亚大陆与印度地块的接合线或许就是印     度河-雅鲁藏布江大断裂带。       从晚石炭世到早始新世的植物群的性质上看,藏北地势多半低洼。     中新世时,西藏中部和北部的植被是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虽然某些地区有一     些常绿树存在,反映在中新世以前西藏中部和北部的地面已经上升到一定的程     度。在上新世时,藏北的常绿阔叶林逐渐减缩。柴达木盆地的植被转变成落叶     阔叶林-针叶林,以后转变成草原和半荒漠或荒漠,显示西藏和青海的地面进一     步抬升。       到晚上新世,藏北和青海的植被再行演变。然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植被仍然     具有常绿栎林和雪松林。可能那时喜马拉雅山不像现在那么高。印度洋的季风     可以吹过喜马拉雅山,没有高山的阻碍。       第四纪是青藏山系和青藏地面上升最剧烈的时期。此时藏北已无常绿阔叶     树的存在。  到第四纪后期西藏大部分地区的植被逐渐演变为高寒荒漠。  最后,    青藏高原变成现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苔草属二柱苔草亚属Subgen.Vignea作了系统排列,并提出以下几点的看法:     1.二柱苔草亚属是苔草属中比较自然的一个类群,我国有48种、7亚种和1变种,隶属于16个 组。根据Takhtajan的世界植物区划,将它们分成4种成分,即:(1)环北方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 20.4%;(2)东亚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55.5%。实际上,只有4个分类群出现于中国-喜马拉雅森 林植物亚区,而其余的都均分布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并且在这一亚区内有8个特有成分,占特 有成分总数的61.5%;显然,中国二柱苔草亚属在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内的分化较其他地区更为强 烈;(3)伊朗—吐兰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16.7%;(4)印度支那植物地区成分和印度植物地区成 分,占总数的7.4%。     2.高节苔草C.thomsonii和云雾苔草C.nubigena类群是Subgen.Vignea中较为原始的种类, 它们为印度支那植物地区和印度植物地区成分。这样非但Subgen.Indocarex原始类群分布于东南亚 和马来西亚,而Subgea.Vignea的原始类群也分布于东南亚,这也是对Nelmes提出Carex起源于印度-马来西亚地区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柳属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中国产柳属植物的分布,并探讨了该属的起源与演化问题。  我国产柳     属植物255种,约占全世界总数的46%,隶属于37个组,几乎包括了该属所有的进化类型。     因此,中国是世界柳属植物种数最多、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青藏高原的出现,是形成这一分布     特点的重要原因。我国柳属植物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亚分布区     的一部分; 东北地区是东北亚分布区的一部分; 它们又都有一些中欧-西伯利亚和北极-高山成     分。青藏高原与其他分布区间的联系很少,是柳属又一个重要的分布中心。作为泛北极植物 区系的典型属之一的柳属,可能起源于东南亚热带山区。  相似文献   

12.
太白山位居秦岭的中段,为秦岭山脉第一高峰。该山区是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约有种子植物1782种,隶属于125科,657属,包括热带属130属,温带属436属和特有属24属。该地 区20个较大科的种数,约占其全部植物区系的66.6%,其中特有种653种。本文对这些大科的性质及 其在植物区系和植被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在分析了全部属和植物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的基础 上,着重讨论了该地区与其他九个山区的植物区系关系。    本文对植被垂直带划分;主要植物群落的基本特点和区系相似性;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变化的关 系以及生活型谱与不同坡向和海拔变化的关系等作了具体分析。对该地区主要植物群落的形成时期以 及对秦岭地区植物区系的过渡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植物学角度出发,秦岭地区作为亚热带和温带 植物的分界线的提法与该地区的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性质以及水热条件情况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是局限分布于中国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植物成分,就其分布特点看,集中分布于中国南部亚热带广阔区域。由于中国地域广袤,虽然大多数特有属分布在东亚自然地域范围内,但南部特有属的分布范围已进入古热带植物区的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的北部,而西部的特有属的分布范围已进入青藏高原地区。局限于不同地域分布的特有属,各自的起源发生、所经历的地质历史过程存在一定差别。本文以自然地理区划作为研究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分布区类型的依据,将中国特有属分布区类型划分为中国东部和中部特有分布变型、中国南部特有分布变型、中国西部特有分布变型和中国北部特有分布变型4类。其中中国南部特有分布变型所含特有属为热带区系成分,其它3个特有分布变型所含特有属为温带区系成分。这样能较客观地反映中国特有属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利于研究局部地区植物区系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数值分类的关联分析方法对国产荚蒾属 Viburnum  所有72种的分布式样进行     了研究,旨在为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的工作提供若干依据。中国荚蒾属的遗传变异中心是在中     南部而不在南部或西南部的事实强烈地暗示这是一个亚热带性质的属。  四川西南部是西部     特有成分最密集的地区。尽管横断山脉地区地形复杂,但那里只有几种荚蒾属植物。台湾的     种主要是亚热带性质的,而且大多数与大陆的种相同。这些种的分布式样展示我国台湾在区     系地理上与我国大陆或甚至日本有着比马来西亚地区更密切的亲缘关系。  本文总的结论大     体上与吴征镒教授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分区相符,但在某些次要方面有所不同。作者还    讨论了种的分布式样与自然地理、气候和植被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铁线莲属研究随记(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9年5月至9月,作者先后访问了K、BM、P和S四个植物标本馆,在查阅他们收藏的铁线莲属植物标本的过程中,发现该属的一些分类学问题:(1)发现过去一些学者分别错误地将Clematis montana var.brevifoliola Kuntze,C.apiifolia var.biternata Makino,C.subumbellata Kurz,C.goudotiana Planch.&; Triana,C.insidiosa Baill.,C.kockiana Schneid.和C.longicauda A.Rich.等加以归并,这些均应予以恢复。(2)发现过去发表的subsect.Africanae M.Johnson,C.umbellifera Gagnep.,C.pubescens Benth.,C.rhodocarpa Rose,C.edentata Baker,C.djalonensis Cheval.,C.oliveri Kuntze,C.tibetana ssp.vernavi var.dentata Grey-Wilson,C.yunuanensis var.brevipedunculata W.T .Wang,C.clarkeana var.stenophylla Hand.-Mazz,C.subfalcata Pei ex M.Y.Fang,C.angustifoliola W.T .Wang,C.dasyandra var.polyantha Finet &; Gagnep.等学名不能成立,应加以归并。(3)对构成黄花铁线莲组sect.Meclatis的二亚组给出新的特征集要;根据C.sericea B.H.K.ex DC.与C.grossa Benth.的形态区别不大,有时甚至难以区分以及二者的分布区一南一北互相邻接的分布格局,认为二者可能为一对姊妹群,并将其等作为一个种的两个地理变种处理;认为在非洲大陆广布并分布到阿拉伯半岛的C.hirsuta Perr.&; Guill.包含4变种;将过去置于C.oweniae Harv.的变种var.jonodii移到此种中,并根据C.inciso-dentata A.Rich.特殊的绵毛毛被和内面无毛的萼片等特征,否定过去一些学者将其归并于C.hirsuta的意见,也将其作为C.hirsuta的一个变种处理。(4)描述了单性铁线莲组sect.Aspidanthera的一个特产马达加斯加岛的新亚组subsect.Insid iosae W.T.Wang和尾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Connatae的一个特产非洲大陆的新系ser.Grandiflorae W.T.  Wang以及8新种、1新变种。(5)发现杨宗愈等(1991)报道的秀丽铁线莲C.grata Wall.在我国7省区 (西藏东部、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有分布所依据的8号标本均非C.grata,而分别是与此 种相近缘的5个种或变种。(6)发现了伏毛绣球藤C.montana var.brevifoliola Kuntze(原知分布于锡金和印度西北部)在我国西藏、尼泊尔、不丹和缅甸北部,缅甸铁线莲C.burmanica Lace(原知分布于缅甸和 泰国)在我国云南西南部,小木通C.armandii Franch.(原知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越南)在缅甸北部和印 度东北部,以及俞氏铁线莲C.yui W.T.Wang(原知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在缅甸北部 的新分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鬼灯檠属Rodgersia Gray的染色体数、花粉体积和纹饰、萼片数目、萼片脉序和脉型、萼片腹面毛被、花梗和花序轴毛被、叶的类型等关键性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进化顺序,依据性状的系统发生,绘制了鬼灯檠属的瓦格勒尔系统树;确认本属有5种和3变种,其中以R.podophylla为最原始,R.nepalensis为最进化,而R.aesculifolia,R.sambucifolia.和R.pinnata则居于两者之间。本属分两组Sect.Rodgersia,仅含R.podophylla Sect.Sambucifolia J.T.Pan,含R.aesculifolia,R.sambucifolia,R.pinnata,R.nepalensis。依据种的主要分布区,划本属植物为4个分布类型,即:日本—朝鲜间断分布,秦岭—大巴山分布,横断山分布和东喜马拉雅分布。笔者认为,本属的起源地在日本-朝鲜一带,横断山地区是其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本属的散布路线是自日本—朝鲜,经秦岭—大巴山,通过横断山地区而进入东喜马拉雅,本属的起源时间,当在晚第三纪以前(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此外,还报道了鬼灯檠属植物的花粉形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叶下珠属植物进行了整理,记载了6个亚属,7个组,33个种和4个变种,    其中有1个新亚属,5个新种,1个新名称,9个新异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三纪植被和植物区系历史及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被子植物的发展(或称辐射)是与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诸因素的变化相互影响及制 约,形成植物发展的阶段性。这种阶段变革及划分与传统的地质时代划分——断带,不尽一致,因而讨论 植物地理分区问题应以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基础,致使分区更为合理。     在晚白垩纪中晚期,被子植物已成为植物区系中的优势成分,从它出现以来的发展演化大致可划分 为四个阶段:(1)初始期  被子植物初次出现,具有叶形小、叶边全缘、叶脉缺乏规律性、脉级分化程度低 等原始性特点,同时在区系中的种数及个体数量均为极少数,此时大约在早白垩纪的中晚期;(2)极盛时 期被子植物发展具有一定规模至占绝对优势,此时叶形增大,叶脉有了规律性,脉级分化逐渐完善,在 植物区系中所占比例达40%一60%,以致占绝对优势,主要科属出现了,时间在晚白垩至老第三纪;(3) 草本植物繁盛阶段  由于在新第三纪时气候逐渐转凉,早期的一些木本植物消灭了,以草本植物渐增多 至大量扩散为特点,时间约在中新世至上新世;(4)第四纪阶段  此时我国由于山岳冰川随全球性气候 冷暖变化而进退,影响植物的分布及发展,植物区系的总面貌与现代接近或略有差别。   本文亦重点讨论了植物发展的第二、第三阶段的植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19.
 橐吾属Ligularia Cass.是菊科千里光族款冬亚族的一个大属。在款冬亚族中本属与大吾风草属 Farfugium Lindl.亲缘关系最近,但进化程度较高。本属包括6组,11系129种。所有种类均分布在 亚洲,仅2种扩散至欧洲。在东亚地区有119种,占该属总种数的96%。高度集中在横断山区的有4组、 6系67种,其中61种为特有种,占该属总组数的66%,总系数的54.5%,总种数的52%。这个事实 表明了横断山区是该属的多度中心和多样化中心。通过性状分析,伞房组伞房系Sect.Corymbosae, Ser.Calthifoliae叶肾形,具掌状叶脉,头状花序大而少,排列呈伞房状,总苞半球形,被认为是该属的 原始类群。原始种齿叶橐吾L. dentata和鹿蹄橐吾L.hodgsonii的分布区从我国四川东部经过湖北、湖 南、安徽、福建等省至日本。这个分布格局与近缘属大吴风草属Farfugium一致。     根据共同起源原理,这两个属的祖先极有可能就发生在这一地区。因此我们推测东亚地区从中国四 川东部至日本这一地区是本属的发源地,然而根据地质历史和现代分布,作者认为中国中部(包括四川 东部)是本属的初始起源地。该属起源后,基本上沿亚洲南缘的山地扩散,少数种类向东北至亚洲东北部。本属起源时间至少不晚于中白垩纪。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对舟山群岛种子植物348个种(及种以下分类单位)在18个地理单位的分布状况进行 计算机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了该群岛与我国大陆的浙江和江苏植物区系有着密切的亲 缘关系和相似性;与日本和我国台湾植物区系的联系则不如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接近,当然,仍有不少十 分有意义的连锁植物存在于三者之间。     舟山群岛在植物区系区划上应为中亚热带北部亚地带,区系特点之一是岛屿植物较发达,而山地森 林区系则与我国南方植物区系相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