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黄河上中游地区盛夏旱涝变化及其环流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权  陈少勇  李艳  马敏劲 《资源科学》2012,34(11):2189-2196
利用黄河上中游地区45个气象站1961年-2011年逐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其盛夏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①该区盛夏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1960年代初、1970年代中后期、1990年代为偏涝期,其它时期为偏旱期;②该区盛夏降水的前3种空间分布模态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反向型、东西反向型。根据REOF进一步将该区盛夏降水异常细分为高原东部区、渭河上游区、河套北部区、渭河下游区和黄河源区,各区降水趋势及周期变化存在明显差异;③该区盛夏旱涝变化与500hPa高度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低槽、鄂霍次克海高压、中高纬环流形势及100hPa高度场上南亚高压强度和东伸脊点位置密切相关。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与南亚高压东伸脊点偏东可能是导致黄河上中游区盛夏偏旱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三江源区1971~2004年5~10月逐日降水、各月降水和环流特征量资料,计算了雨季的起迄日期、间歇日数和雨季内降水过程出现的总次数,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年代际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三江源区雨季5月中旬从东南部开始,然后逐步向西北方向扩展,9月上旬从西北部结束,向东南部逐渐撤退;大部分地区雨季出现的日期提前而结束的日期滞后,雨季内总降水量和降水过程出现的次数均呈减少的趋势;雨季间歇时段一般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界位置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西和高原及印缅地区高度场偏高是三江源大部分地区雨季起迄日期、总降水量、降水过程次数等统计要素出现较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研究柴达木盆地的灾害性天气,根据柴达木盆地12个站近55年的降水量日数据、降水日数、降水量级日数,利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得出,近55年盆地经历了2个时期,在2001年之前为相对偏旱期,之后为相对不旱期;在月变化中,只有10月份是随年代增加而呈减少的趋势,其他月份均呈增加趋势,6、7月份增加明显;近55年盆地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呈现出南部、东部比北部、西部偏多的趋势;天峻为≥10mm、≥25mm、≥50mm日数的高值区,而冷湖、茫崖、小灶火地区≥25mm、≥50mm为低值区;通过累计距平与Mann-Kendall法进一步确定,年降水量的突变年份在1998年。  相似文献   

4.
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与日照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秉荣  颜亮东  校瑞香 《资源科学》2012,34(11):2074-2079
本文利用1961年-2008年三江源地区16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资料,区内玉树气象站的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以及改进的Angstrom模型模拟的全区太阳总辐射年分布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对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日照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全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2.8h,多年平均太阳辐射值为6751.08MJ/m2,较全国平均而言,三江源地区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日照北部高于南部,太阳总辐射西部高于东部;1961年-2008年间,三江源地区日照在玛多、达日地区显著增加,在治多、兴海显著减少,其余地区日照百分率和日照时数呈稳定状态,不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日照减少的现象;三江源地区太阳总辐射196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中后期呈减少趋势,1990年代后呈增加趋势,其变化趋势和全球先"变暗"后"变亮"过程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5.
近48年青海干旱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计算青海34个气象代表站点的1961~2008年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基础上,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滑动t-检验法、Yamamoto法、功率谱方法等诊断方法,研究了青海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干旱典型配置场能较好地反映青海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序列的极值年份与实际发生的旱涝年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一致性异常是青海年尺度干旱的最主要空间分布模态;青海东部与中、西部及南部与北部干旱呈反相变化也是青海年尺度的干旱特征的两个重要模态;青海的干旱呈减少趋势,并于2002~2003年发生了一次减少的突变现象;近48a来青海干旱存在准3,5,10a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6.
对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台1960—2005年的月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年降水和各季节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的年降水量有微弱的减少趋势,而冬、春季节的降水明显增加,秋季降水序列变化不明显,夏季降水序列有不明显的减少趋势。利用M-K法对整个三江源地区及各个站台年、季降水序列作突变分析,同时利用Yamamoto法对突变的研究结果作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的年降水、夏季和秋季降水序列突变发生的次数较少,而变化趋势较明显的春季和冬季降水序列突变发生的次数较多,且大多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相似文献   

7.
利用西藏高原38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依据降水相对系数,结合高原降水特征,客观地确定了西藏高原的雨季开始期,并分析雨季开始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雨季开始期藏东南最早,藏西最晚,自东南向西北相继进入雨季,相差近4个月;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雨季开始期呈现为提早趋势,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全区大部分地区雨季开始期推迟,70和80年代的雨季开始期趋势的空间分布是反位相,自90年代到21世纪初(2001~2005年)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开始期提前,尤其是21世纪初提前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1960年至2012年黄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振  贺俊平 《资源科学》2014,36(3):490-501
利用黄河流域1960-2012年76个气象台站53a的逐日降水资料,应用趋势分析法、小波分析法、Mann-Kendall 突变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法,研究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时间上,极端降水量、降水频数、降水强度倾向率分别为-0.64mm/10a、-0.0079d/10a和-0.078mm·d-1/10a,仅有极端降水比率表现为增长趋势,倾向率为0.49%/10a。极端降水量、降水频数、降水比率的突变时间不明显,而极端降水强度在1967年存在明显突变。极端降水指数均存在有28a和17a两个主振荡周期。上、中和下游极端降水量趋势变化发生转折的时间分别为1982年、2000年和1974年,UF与UB曲线均存在有多个交点,但都不是突变时间点;②空间上,黄河流域极端降水量由西北至东南呈阶梯式增多趋势,极端降水频数由流域北部向南部逐渐增大,极端降水强度和降水比率呈由西向东逐渐递增的规律。53a来,黄河流域极端降水量在流域西部、北部和西安周边地区呈不断增加趋势,极端降水频数在流域西部和北部地区具有增加态势,极端降水强度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宁和兰州周边以及银川—西安一带,极端降水比率整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朱丹  肖天贵  谌芸 《资源科学》2010,32(10):1910-1917
利用四川地区1960年-2004年121个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以及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区域对四川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960年-2004年,四川地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的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匀性。整个四川地区降水的降水集中度呈减小趋势。东部盆地和西部高原的局部地区,枯水年出现旱涝的可能性很大,南部地区降水的可预报性较强。四川东部降水逐年减少,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转人干旱时期,西部降水短期内逐年有所增加,南部将转人干旱时期。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2015年5~9月西藏地区降水、平均气温、日照资料等气象要素,分析了汛期气候特征,得出2015年汛期西藏中部地区偏旱、东南部地区极端降水频繁,全区大部地方雨季开始期较常年同期略偏晚,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并对北半球500hPa中高纬环流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原A、B指数和印缅槽等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地区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陈少勇  任燕  乔立  林纾 《资源科学》2011,33(5):958-965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8个观测站1961年-200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7年来西北地区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大雨降水日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祁连山和天山有两个相对多雨区。在季节分布上,冬季最少,夏季最多,秋季多于春季;大多数地方大雨降水日数有不显著增多趋势,显著区在天山地区,但西北东部略有减少趋势;全区大雨降水日数存在22年周期,除祁连山区1967年有突变现象,其余地方近47年未发生突变;以全区大雨降水总站次数序列分析,冬季较少,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所增多,春季不明显,夏季略有增多,秋季略有减少趋势;西北地区总体上降水日数为单峰型,7月为峰值,集中出现在5月-9月;西北地区日最大降水量12.8~203.3mm,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在陕西西南部的佛坪、陇中的临洮、青海北部的德令哈和天山的巴仑台各有一个高值中心。年最大日降水量普遍有增加趋势,除天山以外,大多数地方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1961年~2004年东北地区四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Anusplin插值软件对东北地区146站1961年~2004年四季降水量进行空间化处理,各季区域平均MRE分别为春季14.3%、夏季14.1%;秋季18.1%;冬季25.1%。对栅格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四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春季,整个时段呈弱增多趋势,但不显著,1980年代前增加,之后减少;夏季呈减少趋势,1985以后呈显著减少趋势;秋季整个时段呈弱的减少趋势,1990年代开始显著减少,2000年以后略有增加;冬季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呈波动增多趋势,近10年增幅较大。从空间分布上看,春季,黑龙江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吉林东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3~9)mm/10年,辽宁中部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减幅为(3~7)mm/10年。夏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以减少为主,黑龙江中部和辽东半岛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20~40)mm/10年。秋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减少,黑龙江东部局部、吉林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6~10)mm/10年。冬季,黑龙江大部、吉林大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1~3)mm/10年,辽宁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1~2)mm/10年。  相似文献   

13.
2017年夏季全国气候趋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7年春季至夏初,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处于中性状态。2017年夏季(6-8月),全国总体降水形势趋于常年,出现大范围洪涝灾害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华南大部、黄淮流域、华北东部、东北南部、东北北部、新疆大部和西藏南部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新疆北部降水偏多2成左右。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预计2017年登陆台风数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4.
杨桂山 《资源科学》1991,13(3):41-47
沪宁杭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下游,位于亚热带北部,受季风气候影响,温暖湿润、降水较丰。境内地形,北部为水网平原,西部和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水系上分属淮河、长江和东南沿海诸河三大流域,以长江流域面积最广,约占全区总面积60%。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省沿江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和南通7市及所辖各县)和浙江省杭州湾地区(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和湖州6市及所辖各县),总面积95420km~2,耕地面积4885万亩,总  相似文献   

15.
EOF方法分析浙江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瑞民  潘小凡 《科技通报》1998,14(6):419-422
根据 1962— 1991年共 30年的浙江省 4 3个地面站的降水资料 ,应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 ( EOF)方法 ,分析了浙江省 30年月降水量 .根据总体累积贡献率和空间分布特征 ,发现前三个典型场能较全面地反映浙江省降水分布的主要特征 ,其贡献率高达 81.69% ,据此得出三种降水分布类型 :全旱 (涝 )、南旱 (涝 )北涝 (旱 )、和东涝 (旱 )西旱 (涝 )  相似文献   

16.
近40年来华北及华东局部主要气候资源要素的时空变异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杨彦武  于强  王靖 《资源科学》2004,26(4):45-50
该文利用时空数据模型引入时间维,在GIS平台上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和华东部分地区1961年~2000年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三者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北部温度变化不大,而南部和华东部分地区温度升高明显,10年平均气温大约升高0.5℃/40年;华北地区降水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并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华北南部和北部的降水变化存在一定的反相关关系,华北北部降水减少,而东南部降水却呈上升势头;华北地区和华东部分地区的日照时数都有明显的降低.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华北中北部温度和降水的关系为暖干型,而南部和华东地区为暖湿型;华北中北部日照时数的降低主要是因为大气污染加剧而引起,而华北东南部和华东部分地区是由于降水的增加,即云量的增加和晴天日数的减少而导致日照时数的降低.对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时空变化规律的分析有助于对未来气候变化做出合理的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CN05.1高分辨率降水数据JRA-55再分析资料,利用Lanczos滤波、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分析了西藏、青海和四川(以下简称“三省区”)的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大气环流特征。三省区的平均降水东南部降水最多,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年际变率也呈相似的分布。夏季降水年际变化时空变化可以大致分为“南部型”降水模态“、纬向三极型”模态“、西南-东北”偶极型三个主要模态。“南部型”降水主要与三省区南部的异常反气旋有关,“纬向三极型”降水模态则与中亚、我国东北地区的异常气旋有关,“西南-东北”偶极型降水模态主要与中亚的异常反气旋、三省区东部的异常气旋有关。三种模态降水增多处均与局地的高空辐散、垂直上升气流关系密切。低层西南气流将印度洋水汽输送到三省南部,有利于“南部型”模态形成;朝鲜半岛极强的低层气旋型环流将太平洋水汽输送到三省区中部以及西南气流带来的印度洋水汽,有利于“纬向三极型”模态形成;而印度半岛的低层异常气旋为三省区西南部带来水汽辐合,有利于“西南-东北”模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基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浙江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曹永强  路璐  张亭亭  常静 《资源科学》2013,35(5):1001-1006
选取浙江省1960年到2009年50年3月-9月50个雨量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小波分析、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对研究区的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合成分析法对多水年和少水年的PCD和PCP进行合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PCD值变化于0.1~0.3之间,PCP值变化于213.09~240.92之间,说明浙江省降水较为均匀,且最大降水基本出现在8月7日左右,个别年份偏早或偏晚一些.周期变化中,PCD的主周期为20年左右,PCP的主周期为13年左右.PCD大体由西向东递增,说明相对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降水更为集中;PCP由北向南递减,说明浙江省南部大部分地区最大降水出现较早,北部一些地区最大降水出现略晚.多水年与少水年的降水集中度均由西北向东递减,可见无论多水年还是少水年,西北部地区的降水都比东部地区集中;多水年降水集中期的分布较分散,少水年降水集中期则由西北和东南两侧向中间递增,即在少水年西北地区和东南地区最大降水相对于中部地区早一些.  相似文献   

19.
利用近1966年~2015年的春季降水资料,以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指标,详细地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春季干旱频率特征及春季干旱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的主要干旱类型为轻旱和中旱,重旱及特旱主要出现在南部清水河县和北部武川县,托克托县的特旱比例也较高。从年际变化上看,大面积的春季干旱较有规律,但随着时间的推后有缩短的趋势,并且重旱和特旱主要发生年代为1993年以后。  相似文献   

20.
ENSO事件对西藏夏季降水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69年以来夏季发生ENSO事件与西藏23个站点夏季(5-9月)、初夏(5-6月)、盛夏(7-8月)时段内降水量分别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当年夏季厄尔尼诺事件增强或开始发生当年除藏北一线、南部边缘部分地区的降水接近常年平均值或略多外,其余大部以偏少为主。拉尼娜事件当年,自治区大部地区降水偏多,而北部、南部与之相反。通过旱涝等级指数特征时间函数和23个站点降水距平百分率与ENSO事件的关系分析,在厄尔尼诺发生当年西藏主要农区降水量偏少或甚至为严重干旱,西藏北部和南部降水正常或偏多,强厄尔尼诺年为全区性干旱。拉尼娜发生当年西藏北部和南部降水偏少,而中部以涝为主。由于西藏高原地形复杂,区域降水明显,如果仅用全区降水特征向量时间函数与ENSO的关系,不能完全表达各地区的具体降水状况与ENSO的关系。为此用全区23个站点降水距平百分率与ENSO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其中对西藏主要农区7个代表站(拉萨、日喀则、泽当、江孜、浪卡子、昌都、林芝),夏季(5-9月)降水距平及距平百分率与ENSO事件的关系和两个不同事件中的降水差异体了重点分析。总之西藏地区最严惩干旱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当年,洪涝最严重的也是发生在拉尼娜事件当年,由此推断,ENSO不仅预测西藏地区旱涝发生提供了某些物理依据,而且也可作为西藏中部农区发生旱涝的一种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