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畜牧业已成为隆昌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连续10年稳定增长,农民增收的效益型畜牧业。2001年出栏肥猪35.5万头,同比增长11%,小家禽出栏763万只, 同比增长10.2%,山羊出栏2.35万只,同比增长21.5%,肉牛出栏0.26万头,与上年持平。畜牧业总产值4161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8.96亿元的46.6%,200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1元(高于全省平均16元),比上年  相似文献   

2.
四川隆昌县2001年禽苗产销两旺,全年产销禽苗1.1亿羽,产值2.8亿元,实现全县农村人均增收450元。 隆昌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以稳定畜牧业,狠抓禽苗市场为龙头,饲养种禽、孵化、育雏为骨干,全面开展科研、培训、  相似文献   

3.
隆昌县龙市镇崇佛村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取得可喜成效。去年,全村出栏肥猪5500头,存栏3200头,实现产值330万元,实现纯收入50余万元.缴纳税费24.62万元,人均仅养猪一项增收  相似文献   

4.
全国水禽苗定点县四川省隆昌县,2000年实现禽苗产销1.0520亿羽,水禽产业化产值3.2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8.2亿元的40%,农村人均增收500元,会员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隆昌县禽苗市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禽苗交易市场,列为四川“百强农技协会”之首,成为四川省  相似文献   

5.
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隆昌县云顶镇党委、政府把发展秋季蔬菜列为农业生产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改过去那种蓄留再生稻的作法,把能放干水的田都放成干田,大搞秋菜种植,变“稻稻油”为“稻菜油”或“稻菜菜”的种植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全镇27个村已有13个村成片种植秋季蔬菜,其种植面积在去年1480亩的基础上增加到2150亩,产值达到了258万元,纯收入实现200万元,全镇农民人均增收50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随州市是湖北省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基地,食用菌为农民撑起了一把致富伞,目前,食用菌已成为随州市农业中仅次于粮食、生猪、蔬菜的第四大产业。2008年该市食用菌总产量2.75万吨,产值11.5亿元,全年食用菌出口突破8000万美元,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8%,农民人均因此增收80元以上。  相似文献   

7.
巩文 《青海科技》2002,9(2):18-19
湟中县是青海省典型的农业大县.其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畜牧业生产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十年来,畜牧业总产值一直保持了7%以上的发展速度.200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29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畜牧业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已成为42万农村人口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200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56元,其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259元,占19%,最高达33%.由此可见,畜牧业已成为湟中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乐贤镇位于内江城郊,幅员面积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不足4000亩,总人口1.7万人,农业人口仅0.95万人,人均耕地0.42亩。近年来乐贤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背靠雨润集团和交通便利的优势,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生猪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来抓,收效明显。2001年全镇生猪出栏9297头,比2000年增长63%,实现增加值198万元,增加纯收入54万元,农民人均增加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是重中之重。畜牧业是连结种植业和加工业的轴心,它促进种植业、饲料工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关系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繁荣经济,保障供给,稳定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21世纪的畜牧业已由农村副业转变为农村支柱产业,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四川省2001年的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9%以上,起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管理》1996,16(5):47-48
<正> 郓城县随官屯乡,18个行政村,24872人,有耕地47407亩。近几年来,该乡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科技兴农、科技兴乡的大文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995年全乡实现经济总收入65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8元;1996年经济总收入预计可达9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2000元以上。被菏泽地区行署授予“科技工作先进乡”。  相似文献   

11.
陈瑞华 《内江科技》2003,24(5):24-24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内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2000年至2002年连续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年平均增长速度12.4%),年均增加额保持相对稳定(121.00元)。要完成2003年内江农民人均增收130.00元的目标,困难较多,阻力较大,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秦皇岛市狠抓农业信息技术在蔬菜产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大力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推动了蔬菜产业上档升级。2009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00万亩,实现产值34亿元,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50万亩;注册了蔬菜品牌34个;蔬菜栽培种类达到300余种;昌黎、抚宁两县分别被河北省命名为蔬菜之乡、豆角之乡。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保障“菜篮子”供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隆昌县古宇建材有限公司,是一个县属水泥生产企业。一九九六年实现产值1632万元,税利245万元,人均创产值5.26万元,税利7900元,入选“四川省工业企业最佳效益500强”行列,并被评为“四川省建材行业利税总额50强”和“四川省县级企业综合效益200强”。 一九九一年以前,该公司设备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425#普通水泥生产只能达到70%左右,企业连年亏损。一九九一年,公司  相似文献   

14.
徐有全 《科协论坛》2007,(11):34-34
茶叶是浙江省淳安县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历年来十分重视。2006年,全县生产各类茶叶3320吨,产值3.3亿元。茶叶产值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15.8%,全县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879元。今年春茶~季产值达到3.14亿元,首次突破3亿大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 盘江乡位于沾益县北部,国土面积237平方公里属半山半坝的农业大乡,主要居住民族为汉、回、苗等民族。全乡总人口为45588人,拥有劳动力28529人。 2001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6637万元,农业总产值为1233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711万元,渔业产值134万元,林业产值55万元,牧业产值5485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786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785元。2001年全乡财政收入314.5万元。  相似文献   

16.
张建 《科协论坛》2013,(8):21-22
为了改变朝阳地区干旱少雨、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2010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投入10亿元资金,在朝阳实施百万亩设施农业攻坚工程,把朝阳设施农业建设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三年奋战,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已经达到185万亩,实现了"农民户均一栋棚",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日光温室基地,开启了由"无霜期农业"向"四季农业"转化,农民的增收方式也由不稳定增收转型为持续稳定增收。  相似文献   

17.
水富县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个重点.狠抓农业科技的综合试验示范,实施四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梁发年 《华夏星火》2004,(12):14-14
当涂县新市镇种粮大户陶建财,近日喜滋滋地告诉我们:今年承包1973亩土地,一季稻毛收入160万元,去掉成本纯利润50多万元。这是安徽马鞍山市出台系列惠农政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结果。马鞍山农民人均现金收增幅首次超过城市居民。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63元,同比增加701元,增长了31%,是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2倍多。居全省各市之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中国14个农业大省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混合OLS、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以及差分GMM等估计方法研究技术进步分别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的农民增收效应显著。从农民收入构成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最大,然后是工资性收入;财政支农和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显著为正;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促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提高,但却不利于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据此,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重点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长期效应入手,同时也要综合考虑财政支农和农村人力资本等影响因素,多管齐下保障农民增收,共同破解农民增收缓慢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杨志航  杨登斌 《内江科技》2000,(3):26-27,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水产业超常规跳跃式发展。1999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2584吨,比1979年1745吨增长19倍,20年净增30839吨,全市人均拥有水产品7.75公斤,高于全省人均5.6公斤的水平。实现渔业产值2.7亿元,占农业产值4%,农村人均渔业产值67.4元。特别是名特优新水产品的养殖发展迅猛,品种达13个,产量达3383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