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建荣  廖祥宾 《资源科学》2014,36(12):2560-2568
通过文献比较,结合江苏省"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测算了2020年江苏省能源供需及相关的碳排数据。基于碳夹点图解技术及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的限额目标,通过碳夹点复合规划,计算2020年江苏全省在碳排总量约束下的最少清洁能源需求量、化石燃料分配额及对应的碳排放量;兼顾各行业的碳排放约束,合理分配各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及碳减排任务。结果表明:为满足各行业能源需求与碳排放约束,平衡"能源碳排逆差",江苏省清洁能源比重必须不低于42.63%。与清洁能源占比不到10%、煤炭占60%以上的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相比,江苏省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压力巨大。实施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无悔减排"战略,推动能源供应、消费、技术及体制革命,摊薄高碳"锁定效应",破解能源"结构困境",是江苏省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双控目标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十一五”节能目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节能目标的实现与工业部门各行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方法估计了全国38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我国不同行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有着显著的差异,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多数行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都实现了提高.随后本文按照中央政府实行节能考核将“十一五”规划划分为2008年前后两个时期并分别对于两个时期我国工业行业的单位能耗进行了考察,2008年后各行业的单位能耗相较于2008年前显著下降了44.8%;而且2008年后各行业的单位能耗越高的行业能耗下降就越快,具体而言:一个行业头一年的单位能耗每高1%,该年的单位能耗就显著下降0.567%,而这一结果在2008年前并没有体现.然后本文考察了节能目标的实现与各行业能源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十一五”期间各行业的能耗变化值与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在2008年前后有着显著不同,2008年后一个行业当年的单位能耗的变化值如果下降1%,那么它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就会显著上升0.433%,而2008年前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关系.最后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1)继续推行“节能减排”政策,促进我国各行业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提高;(2)发挥市场作用,规范政府行为,运用市场手段来推进“节能减排”政策;(3)积极采用其它措施共同配合“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到2020年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量是44亿吨标准煤"的预测值提出了质疑。为满足2020年能源需求,同时又要实现单位GDP减排40%—45%CO2的硬约束,必须采取超强措施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提出了各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能源结构的能源强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寿富  赵定涛 《软科学》2010,24(7):49-53,64
从能源结构角度对能源强度进行结构分解分析,找出影响能源强度变化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能源强度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了为实现"十一五"降耗目标各类能源增长率的变化范围,以期能为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建设高比例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战略转型,是以绿色清洁的方式满足能源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特高压输电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特高压骨干网架的形成,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西电东输,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节能减排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地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本文就是结合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模式.介绍清洁生产在实际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及对减少环境污染起到的贡献.清洁生产可以在生产源头减少原材料的开采及使用量,采用清洁能源,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污染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科研工作已进入与国外先进水平进行顶部比较的时代.这就要求科研工作中必须引入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具价值的成果.特别是在海洋石油工程这一关系国家能源战略的工程领域,精细化的管理思想成为提供工作效率的最为有效的手段.要实现工作过程的精细化就必须在管理思维、工程细节、工作流程方面进行一系列细致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王迪  聂锐 《软科学》2011,25(4):76-80,86
结合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一方面考虑"2020年减排40%~45%与非化石能源结构提高到15%"的上行目标,另一方面以能源需求的现行趋势为"下行"基础,采用环境压力模型对中国一次能源需求结构及其CO2排放的演变情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碳情景中节能减排与能源结构优化目标的实现,一定程度上是以减缓经济增长率为代价的,GDP总量相对于BUS情景减少了8.26万亿元;一次能源消费与CO2排放总量在2020年以前仍将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2020年LCS情景能源需求总量为44.806亿吨标准煤,CO2排放量105.815亿吨;能源需求结构存在较大的情景差异,低碳情景中煤炭需求结构将缓慢下降,但绝对量仍逐年增长,2020年将达到37.6亿吨,而非化石能源将占比15.95%。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与GDP增长量为依据,探讨"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每年的排放总量如何确定才既能保证经济发展又能够减少环境污染.本研究为排污权总量的确定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依据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根据GDP的增长趋势和环境承载阈值确定未来20年甚至更远年限的污染物年排放总量目标.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铁路将基本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这也将对相关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铁路行业现有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新的铁路行业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模式的设计思想、所需解决的问题及思考方法,并从层级因素、人员因素和时间因素三个维度对铁路行业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新模式进行了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守先  张雷 《资源科学》2007,29(6):194-198
北京作为能源输入型的国际性大都市,其能源消费深刻影响着区域能源生产和供应格局的变化。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末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5%的战略目标,因此,正确地把握北京市能源消费及其增长变化是关系到能源节约总体战略实现的第一要务。论文运用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和结构演进-单位能耗两个基本判断模型,分析北京市能源消费行为的规律,前者通过分析产业结构演进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变化两者运动的轨迹,从整体上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一次能源消费变化的基本特征。后者则通过产业结构演进与单位GDP能耗变化的相关分析,判断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果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产业结构演进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单位GDP能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在1952~2004年间,单位GDP能耗先升后降,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果明显,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完成节能降耗目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虹  王帅 《资源科学》2021,43(9):1728-1742
当前中国对能耗总量和强度实行了“双控”,在需求侧改革背景下,分析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能源政策的基础。基于最终需求视角测算了2012、2015和2017年中国5类最终需求的隐含能源消费及其强度,使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和双层归因分析探究影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并针对求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零值与负值问题给出了两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①中国近一半的能源消耗是由于满足资本形成需求而产生的,资本形成和出口的隐含能源强度是全国能源强度的1.2倍以上,而消费的隐含能源强度低于全国能源强度;②能源效率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分别是导致2012—2015年和2015—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③第一层归因分析发现各影响因素主要通过影响资本形成需求进而影响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强度;④第二层归因分析发现重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影响资本形成需求变动的主要行业。因此未来从需求侧控制能源消耗具有更大潜力,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进一步从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加快促进国内大循环。同时要注重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推动其向绿色化、低碳化和节能化转变。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能源价格等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设置了10个相关研究假设,并采用1988~2010年时序数据和层级回归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研究能源价格对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我国能源价格的变化未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建议政府综合采用多种政策手段,从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角度入手,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和行为引导达到建设低碳交通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已成为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提出,对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面对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文章提出通过能源变革,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的电力脱碳与零碳化、燃料零碳化,以及能源需求侧的能源利用高效化、再电气化和智慧化,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和核能为保障的未来清洁零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一次能源供应结构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能源供求矛盾、环境影响以及能源储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一次能源供应结构的合理与不足,并应用马尔科夫矩阵预测一次能源供应结构,提出加快发展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方案,为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节能需求日趋迫切,浅层地温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盲目开采也带来诸多问题。总结城市建筑浅层地温能开发存在的问题,重点剖析政府规制管理不完善、不充分等问题,分析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过程中政府规制的必要性,构建浅层地温能规制管理的原则与目标,设定规制边界与规制重点内容,细化城市浅层地温能规制具体流程,促进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城市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双碳”战略下,未来40年我国电力系统的供需规模仍将持续增长。文章首先对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电网体系进行了总体分析,认为未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将逐步成为主体电源,这给电网消纳新能源带来新任务和挑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思路和建设原则,分析了电网的基本结构和形态。未来远距离输电规模将持续扩大且资源和负荷不平衡,新型电力系统依然存在着电源和负荷逆向分布的显著特征,因此其基本形态仍由大电网构成,并以分布式系统为有效补充。此外,电网中灵活调节资源对于电网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电力市场化运行机制应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最后,提出了建设面向碳中和的新型电力系统分阶段实施策略,对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指导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建筑能耗的快速增长,其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也在快速提高,建筑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载体,其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对于国家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国家能源战略、满足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历经从无到有、由点连线、由线到面3个阶段、近1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了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消费比例占建筑能耗15%以上的目标,需要从发展路径、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等多方面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概述美国未来能源技术发展远景,介绍了美国在化石能源、核能以及电力传输方面所采取的技术研发规划和储备,在比对国内能源需求和发展能源技术的基础上,总结了对我国未来发展能源技术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