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为主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人水和谐发展为目标,包括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高用水效率、处理综合污水、改善水环境等内容,是城市社会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是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历史欠帐过多和众多的主客观原因,纵现苏北,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传统的污染物(COD、BODS)未能控制住,富营养化和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都相继增加,点源污染未有效控制住,非点源污染在一些地区又突出起来。根据水污染防治目标,从战略高度提出要用区域的系统的观点来考虑水污染的防治。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污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关于生态需水量的概念和重要性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21世纪的水文水资源问题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主要是如何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防治水旱灾害,维持生态需水和控制因发展而带来的水污染,不断改善水环境.陆地系统中的水功能可以分解为资源水、灾害水、生态水与环境水.四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变的关系,是一种新的"四水转化"关系.作为资源、生态和环境要素的水,其利用是水系统的正面效益;其过剩和不足的变化引起水旱灾害、其质量演变造成的污染引起生态、环境的退化或破坏则是负面效应.把握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与水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生态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水文水资源问题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主要是如何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防治水旱灾害,维持生态需水和控制因发展而带来的水污染,不断改善水环境。陆地系统中的水功能可以分解为资源水、灾害水、生态水与环境水。四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变的关系,是一种新的“四水转化”关系。作为资源、生态和环境要素的水,其利用是水系统的正面效  相似文献   

4.
曾秀华 《大众科技》2013,(12):85-87
针对惠州市各县区水环境监测的现状,结合近期水环境监测资料和水污染事件案例进行分析,指出离子色谱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实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离子色谱对推进惠州市水环境监测、水资源保障规划及工程建设、保障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指出水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水环境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与水有关的自然灾害频发,提出了保护水环境应该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加深,奇台县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相应的出台一系列水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奇台县水资源保护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如何进一步提高水环境质量,调查存在的污染问题,提出防治大气污染的对策,是环保部门工作的重点,也是本文的主旨。针对奇台县水污染原因进行多方位分析,并对一些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以保证奇台县安全供水和人民长期绿色健康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基于改进模型的广西水资源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义  张合平  李丰生  郭琳 《资源科学》2013,35(8):1601-1610
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仅核算人类活动对水资源供应的占用情况而未测算其对水环境净化功能的占用程度.为此,本文提出了改进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并用该模型对2003-2010年广西水资源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①水资源账户中,淡水生态足迹2003-2005年较快上升,随后几年缓慢下降;水资源承载力较高,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多,水资源生态压力较低,三者2007-2010年起伏较大;②水环境账户中,有机物污染水生态足迹<磷污染水生态足迹<氮污染水生态足迹;最终水污染生态足迹很大,2003-2006年逐年升高,2007年迅速下跌,之后缓慢回升;水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同;水环境生态赤字甚多,水环境生态压力很大,两者2007-2010年波动剧烈;③传统模型下广西水资源安全度很高,而改进模型下该地区水资源处于严重不安全状态.与传统模型相比,改进模型计算方法更科学,计算结果更符合广西的实际.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主要因素。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水污染问题的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本文针对水资源现状,论述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重新设计配置水资源的有效机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水市场制度,并对其如何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供水安全问题事关重大,直接涉及公众的生命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仍呈上升趋势,传统的制水工艺,正逐渐不能满足对日益恶化的微污染原水水质的净化处理。同时,随着各类突发性污染,给安全供水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城市供水安全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通过对水源、制水、供水等方面展开,就目前的城市供水安全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从而确保供水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首都水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系统分析了首都水问题的现状,指出: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尖锐;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日趋恶化;水管理体制不顺、水价不合理、浪费严重;产业布局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不相适等是目前首都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实施节流-制污-开源-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管理体制等全方位解决水问题的战略思路;提出应进一步树立流域系统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市场经济的意识;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增强民众节约用水和保护水环境的自觉性等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环境问题成为当下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城市面源污染具有初始冲刷效应,不同下垫面、功能区的污染特性不同。而现阶段我国对城市面源的研究和管理相对滞后,文章基于昆明市船房河流域污染特征的具体情况,利用城市下垫面监测、雨水/雨污合流排放口监测、地表径流监测的方法,科学的对生活用水量、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研究,有利于合理开发城镇水资源以及制定相关废水治理规划和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陆地水系统数值模拟与综合集成研究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国家水资源综合研究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建设中国水系统数值模拟和综合集成研究平台的方案,包括水资源科学数据库、水系统数值模拟平台、水资源数据和产品的真实性检验系统、基于网络的水系统协同应用环境、水资源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数据、产品服务与发布系统六大部分。中国水系统数值模拟和综合集成研究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是通过对水资源数据、模型、知识的综合集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先进技术,引入水系统协同研究的新理念,搭建起可以满足不同部门和人员需要的开放式的水资源研究和应用平台,服务于不同部门和机构,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乃至社会公众研判、决策的水资源科学数据和产品,从而推动水资源科学综合研究和应用的全面发展,起到为国家重大水问题、水工程研究和决策,为国家水资源安全和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基础科技支撑和科技保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管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固体废弃物长期堆存和粗放处置利用造成严重的水-土-气复合污染,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科学有效利用,不仅利于解决我国固废重大污染问题,还能缓解我国资源能源短缺困境。文章梳理了3种典型类别的城市固废综合处理经验模式,指出以集中化、资源化、绿色化为特征的固废循环经济处置利用模式是解决我国固废复杂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急需系统地开展城市多源固废协同利用模式下的关键技术、装备,以及资源能源环境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研究。以东莞海心沙国家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发展实践为例,阐述了通过突破垃圾焚烧、餐厨制沼、市政污泥热解、电子污泥熔炼、废矿物油蒸馏、全过程代谢模拟数字孪生等一系列城市多源固废资源能源协同清洁高效回收与智能管控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了基地的资源能源综合回收效率,降低了区域环境综合影响水平,真正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市多源固废的资源能源耦合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最后,从固废精细化管理、循环发展模式创新、无废社会建设等方面展望了城市多源固废综合利用与减污降碳协同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华北高产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华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况进行了阐述 ,对华北高产粮区的典型区域山东省桓台县农用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水资源管理不善是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并在区域、农户、农田三个层次上提出了农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6.
华北高产粮区农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华北高产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华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况进行了阐述,对华北高产粮区的典型区域山东省桓台县农用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水资源管理不善是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并在区域、农户、农田三个层次上提出了农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浩  王建华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352-358,331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特别是《里约宣言》发布以来,中国在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着力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完善城乡供水系统能力,推行公众参与式管理,以占全球6%的水资源量,支撑了22%的人口和近10%的经济增长速率。受水资源自然条件、经济社会规模与发展阶段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以及极端与突发事件频繁等突出问题。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科学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进一步完善水资源基础设施体系,改革水资源管理公共政策与管理系统,切实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国家智能水网工程系统、建立水资源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强化水资源的科技支撑等。  相似文献   

18.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潘丹  应瑞瑶 《资源科学》2013,35(7):1329-1338
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很少统筹兼顾资源和环境约束,无法反映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真实绩效.本文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水资源和农业面源污染因素纳入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测算分析了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1998-2009年30个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研究结果表明:①是否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核算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并可能导致政策误判;②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低于传统不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测算结果,我国的农业经济呈现出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③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面临着农业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9.
赵良仕  孙才志 《资源科学》2013,35(6):1229-1237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8年-2010年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变化.研究发现:①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②非期望产出情况下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具有正的空间集聚现象,且非常显著;③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出现恶化,波动变化都很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但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因而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探索研究的阶段性进展,初步构建了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理论的承载力模型,通过评估海洋资源环境系统进入不可持续过程时的阈值或阈值区间,建立沿海县级行政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和评估预警方法,并在京津冀海域开展试评估,结果表明海洋生态退化、岸线过度开发、海域环境污染受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是影响河北和天津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四大主要因素。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测度方法研究和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科学客观评估测度可持续发展水平,探寻疏解沿海地区承载压力、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