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区教育的使命担当和必由之路。选择合适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生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社区教育"化人、育人"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两个文化系统的存在都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社会活动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文章从融入方式、融入内容、融入路径、融入保障等方面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3.
《科学生活》2014,(12):90-91
虹口科普新干线活动由虹口区科委、科协主办,充分利用上海市科普场馆与科普教育基地拥有的“科普知识密集”、“紧跟科技前沿动态”、“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和“互动学习”的独特资源,以培养公众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意识为重点,结合公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激发公众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以科普为内涵,以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为载体,融合科普教育与寓教于乐为一体,使参与公众充分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7,(16)
本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专业上的职业教育向融合,通过文献、调查及个案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是解决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问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利用信息技术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进行最大化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科普场馆将开发科学教育活动、增强"馆校结合"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为中小学校科普教育服务,促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衔接。然而,一些地区的学校与家长对于"馆校结合"的参与度并不高。因此需要从政策支持、资源共享、激励机制等方面找到"馆校结合"的问题对策,以提高学校及家长对于科普场馆科学教育活动的参与度,让更多的青少年共享优质科普资源,使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更好地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发挥优势、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传统科普场馆的展示模式和现代科普场馆需要的展示模式,以"宇宙与航天"为主题为例,阐述了以人为中心的"主题制"展示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专业本科生中医养生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对此教学改革持肯定态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养生学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专业本科生中医养生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对此教学改革持肯定态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养生学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阐述了在中国特定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凝练的、以"两弹精神"为核心的"两弹文化",该文化的背景、内涵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渊源关系;论述了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传承和发扬"两弹文化"就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加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工程物理研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中国人》2012,(1):48-49
科普场馆类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召开2011年12月7-8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广西科技馆承办的"科普场馆类全国科普教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2017年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整体的界定以及全面的部署。文章以此为契机,对河北省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从4个方面构建了河北省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的工程路径,即:(1)从政府层面构建政府主导的传承发展机制,为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大力加强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队伍建设,为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必需的高素质的人力支撑;(3)构建河北省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路径,打造文化传承的主阵地;(4)开发河北省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旅游产业路径,在提升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促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医务工作者医德滑坡十分严重。医务工作者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职责,医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病患者及病患家属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就包含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贯彻落实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也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传统医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医护院校是为医务战线输送人才的根据地,如何将传统医德教育与医护学生的职业道德塑造相结合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3.
胡小剪 《科教文汇》2020,(11):33-34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人们在生存、生活与劳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逐渐凝聚成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重要席位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息息相关,并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与内容,因此高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以解决当前爱国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升爱国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真正迸发出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迅猛发展,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国家与政府的重视。科普场馆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公众接受科技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国家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部分科普场馆的规模小、创新性不够以及功能定位不准确,致使这些场馆不被公众熟知、吸引力不足,造成科普资源的浪费。本文将重点探讨当前我国科普场馆知名度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升场馆的公众号召力和吸引力,以更好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从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职能进行初步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徐军新  易志军  吴建新 《知识窗》2023,(11):120-122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文章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从专业、课程、校园文化三大维度,着重研究、分析不同维度的拓展路径,全方位、一体化、高起点地提出构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1+N”模式课程体系,并提炼这一课程体系的特色,科学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相似文献   

17.
科普场馆是公众提高科学素养和接受非正规教育的重要媒介。伴随我国科普场馆的建设热潮,亟待理清科普场馆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绩效评估在科普场馆事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突破制约科普场馆发展的瓶颈。文章剖析我国科普场馆发展的核心困境,分析科普场馆发展的主要现状,从科普场馆的政策体系、财政供给、管理机制三个方面为优化政府公共管理绩效,促进科普场馆事业良好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0,(13)
中华文明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人精神的传承。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有"衣冠上国,礼义之邦"的盛誉。经历了几千年时间的洗涤,中华文明才真正具有了比较完备的礼仪规范和传统美德,这项成就是令世人瞩目的。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学科,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弘扬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笔者重点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精髓,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文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将传统文化实践应用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相结合,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能够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建设,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教学体系中培养优秀的学前教师队伍,并与幼儿园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诸多有教育价值的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